《明遺民錄》:不爲人知的遺民傳奇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09 03:25:32

明清易代之時,很多文人都無法接受明朝滅亡的現實,有人奮起反抗,至死不肯投降清朝;有人歸隱田園,逍遙世外,在內心仍堅守對明朝的忠誠;還有人隱忍地活下來,私下著史,懷念故國。這些不肯爲清朝效力的讀書人,就是明遺民。

其實,每個朝代滅亡之後,都有忠于前朝的遺民,宋元明清皆是如此,只是相對而言,明遺民留下的曆史印迹更多,讓後人對于明末甲申之變的社會劇烈變動,能有更加清晰和直觀的認識。

清人孫靜庵編寫過一本《明遺民錄》,知名度不高,書中記錄的明遺民,大多也是曆史上籍籍無名者。但細讀他們的人生故事,就會發現,這些明遺民可歌可泣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命運,也是非常精彩的,絲毫不比那些曆史上的名臣良將遜色。只是,很少有人去了解他們,更罕有人書寫他們的傳奇。《明遺民錄》共48卷,記錄了數百個人物,其中不少人不僅忠肝義膽,還有一份英雄豪情。

孫守法就是其中的代表。《明遺民錄》有記載:

明孫守法,字繩武,陝西臨潼人。家貧,廢書務農,然多智謀,臂力絕人。性複任豪俠,喜交遊。嘗飲于市……“不掃妖氣死不休”,一市人皆大笑以爲狂。

孫守法豪氣沖天,又力大無窮,絕非文弱書生。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愛結交英雄好漢,渴望在未來一展抱負,爲天下蒼生斬妖除魔。但是,在明末亂世中,他也只能跟著曆史大勢走,並不能超出曆史局限性。他早期跟著明朝大將曹文诏四處征戰,擅使一條鋼鞭。清軍入關後,他又加入抗清的隊伍,卻連連敗退,最後兵敗身死,連腦袋都被清軍割下來,送到了西安。

很多文人並沒有孫守法這樣的武力,更是毫無反抗之力,但還是在想盡辦法保存明朝的實力。《明遺民錄》裏的林增志就是如此。他早年是一名進士,清軍入關後,他一度跑到南京,爲南明弘光政權效力。但他很快發現,南明內鬥嚴重,也無力抵抗清軍南下,便削發爲僧,做了出家人,一直活到康熙初年才壽終。臨死之前,他悔恨自己當初沒能殉國盡忠,留下一言:“吾平生只欠一死,可勿葬,棄諸溝壑,示天下後世爲臣而不死國者。”

《明遺民錄》裏的出家人還有擔當和尚。他俗名唐泰,經曆了明朝走向覆亡的全過程,一直活到康熙初年,早就看透了世事,只是沉浸在繪畫中,不再過問蒼生之事。

選擇歸隱的還有孫文。他是個非常神秘的長壽老人,民間有說法,他活了一百多歲。《明遺民錄》的記載是:“明孫文,字文石,號水月,會稽諸生。國變後,隱于杭,傍所居曰梅園。性恬靜,一介不取。”明末反清的孫文,與後來創建民國的孫文,同名同姓,有著相似的夙願,卻在不同時空有迥然的命運。冥冥之中,竟有如此巧合,真是讓人啧啧稱奇。

夏汝弼也是個剛烈的忠臣。明朝滅亡後,他在各地參與了抗清的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他不願意做清朝的臣子,甯可像當年的伯夷、叔齊一樣餓死。《明遺民錄》有記載:“國變後,佯狂高蹈無定蹤。或歌或哭,與語及時事,即閉目不答。”最後,夏汝弼在九嶷山絕食而死——這座傳言安葬了上古賢君大舜的高山,也成爲夏汝弼殉節的見證之地。

還有一個叫沈起的讀書人,雖然沒有在明亡後直接殉國,卻一直隱忍著,孜孜矻矻,鑽研古籍,編撰了一本明朝的史書,是爲《明書》。《明遺民錄》有言:“嘗以撰《明書》,謂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斷自成化十二年秋,始設西廠,絕筆焉。晚節以窮死。”沈起認爲,明朝並非亡在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手中,而是從成化十二年明朝設立西廠特務制度開始,就已經注定滅亡了。

還有個叫江本實的明遺民,也十分傳奇:

活死人者,本蜀中素封子,姓江,名本實。國亡後,散家財,棄妻孥,入終南山,得煉形術,因自號活死人焉。弟子陳留王者,得其旨,能于水面立,峭壁行。一日虎爲騎,活死人怒責之曰:“所貴乎道者,靜無爲也有爲則裝世,豈妙道哉?”陳留王乃面壁三年,曰:“道有傳人,吾將蛻己。”趣掘土穴入之,命封土,毋許通隙。既埋,群弟子朝夕拜,呼之辄應,三年後始寂,乃立石表之曰“活死人之墓”。

明朝滅亡後,江本實看破紅塵,抛棄家財和家人,選擇去終南山隱居。江本實確實有點仙家本事,能飛檐走壁,還會水上漂。有個弟子學了一點本事,就賣弄起來,江本實非常不滿,說這不是出家人的做派,清靜無爲,才接近大道。這弟子閉關反思三年之後,江本實才覺得自己的大道有人繼承了,便選擇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來告別俗世:他讓弟子挖了個洞,自己鑽進去,用黃土蓋上。此後連續三年,弟子每次在外面叫江本實的名字,他都能及時回應。突然有一天,他再無回音。這便是“活死人墓”的由來。

江本實到底憑借什麽本事,能在地下生存三年,無人知曉。但他這樣遠離俗世,讓人捉摸不透,反而有了一層神秘感。如今,在西安市鄠邑區的重陽宮中,還存有一座“活死人墓”。只是,這是否與明遺民江本實有關,就難以考證了。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