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撤檔,不能怪五一檔的其他選手

ACGx 2024-04-24 17:38:16

題圖 /小倩

只看主角愛來愛去顯然是不夠的

4月23日,原定于五一檔的國産動畫電影《小倩》撤檔了,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爲光線動畫成立後的首個作品,光線影業在映前爲《小倩》連續做了2周的全國範圍多城點映,顯然期待用口碑發酵讓作品輻射到更多受衆中去。然而由于作品存在的硬傷,這個期望落空了。且不說五一檔其他真人電影,只是在兩部宣發猛烈的日本動畫電影夾擊之下,《小倩》也顯得毫無存在感。在看過點映後,ACGx也認爲,《小倩》撤檔不冤,就算沒有《哈爾的移動城堡》和《間諜過家家:白》,將它放在這幾年的國産動畫電影裏,本身也是乏善可陳的。

掐指一算,這至少是《聊齋志異》裏《聶小倩》這篇故事第十次被獨立影視化搬上銀幕,更別提大量電視劇和網絡大電影。最快在明年,我們還將看到追光動畫版的《聊齋:蘭若寺》。在經過了前幾年神話、傳說題材動畫電影作品的泛濫後,接下來又要輪到志怪小說裏的經典故事改編作品撞車了。

《小倩》在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塑造上是想要迎合當下的年輕觀衆群體的,但是如果把它和過往的《聶小倩》影視化作品相比,以及放在近幾年同類型國産動畫電影裏相比較,其缺點就顯得非常明顯了。(本文涉及少許劇透,但閱讀本文也不影響你未來觀看電影)

爲什麽都愛改編《聶小倩》?

從上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行業發展早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小說就已經是影視劇改編的香饽饽。

作爲公共IP,《聊齋志異》在國人中有著極高知名度,其中有不少故事都是借人鬼愛情故事諷刺人性和社會的中短篇,故事裏的角色立體完整,角色之間有矛盾點,也有人性的升華。這些要點皆可概括爲6個字——有流量、好改編。隨著上世紀六七八十年代中國港台和內地影視行業陸續發展起來,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數不勝數,用現代流行的電影術語來形容,簡直就是“蒲松齡影視宇宙”。

“蒲松齡影視宇宙”中的《聶小倩》能夠作爲一個獨立故事被不同時代的影視創作者青睐,除了故事本身的愛情要素以及邪不壓正的理念足夠大衆化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代代創作者善于在它的改編影視作品裏揉入時代背景,讓故事的表達更真實,觀衆看到的也不只是人鬼戀,這讓《聶小倩》的改編影視劇成爲經典的代名詞。

圍繞《聶小倩》的影視化最早是香港邵氏影業在1957年上映的《陰陽配》,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聶小倩。這部電影基本還原了甯采臣在古廟遇小倩、帶小倩枯骨還鄉、小倩與其成親等書中主要情節。1960年,邵氏影業再推出一部名爲《倩女幽魂》的改編電影,由名導李翰祥執導,這部以沖擊國際大獎爲目標的電影,是《聶小倩》改編影視作品裏的第一個經典。

60版《倩女幽魂》的整體基調古樸含蓄,劇情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小說後半段甯采臣帶小倩遺骨回鄉的情節,只保留古廟情節,由此加強了人妖沖突,讓情節更緊湊,片中正氣浩然的甯采臣與端莊大方的聶小倩之間纏綿的愛情也讓觀衆眼前一亮。同時,電影原創了明清交替之際這個時代背景,不僅在映射“亂世出妖孽”,更讓甯采臣與燕赤霞之間通過有志之士報國無門的惺惺相惜顯得合理。《倩女幽魂》雖是奇幻片,卻揣著中國電影創作者對于時代的思考,影片也獲得了當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提名。

而後,《聶小倩》也有過數次影視化改編,但始終都被60版光芒掩蓋。直到1987年徐克監制的《倩女幽魂》的橫空出世。

據說童年時代的徐克深受60版《倩女幽魂》的影響,最終在1987年推出了新的改編版。87版的《倩女幽魂》整體劇情框架與60版一致,但電影裏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新奇的視覺效果,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新鮮的鏡頭表達,將功夫片、喜劇片和奇幻片要素進行有效融合,則是對60版的完全顛覆。

故事通過虛構了郭北縣這個場景展現亂世人間的動蕩與荒謬,同時將滿懷赤子之心的甯采臣與本性善良的聶小倩之間穿越陰陽的愛情故事映照得更加豐滿,更讓消極避世的燕赤霞找回初心。而後在上世紀90年代初《倩女幽魂》的兩部續作中,固然仍舊是關于人與鬼,但探究的是天道無情、亂世冷酷、爾虞我詐之下,劇中人到底該如何選擇,觀衆又當在現實中作出何種選擇?

回顧《倩女幽魂》三部曲,最經典的還是87版,張國榮演唱的《人間道》和王祖賢演繹的小倩,以及二人最終意難平的BD結局,幾十年來無作品能及,電影裏的經典設定對其後幾十年同名改編作品都産生了一定影響。不過,徐克在後來自己編劇、導演的《小倩》動畫電影,卻完全跳出了他的《倩女幽魂》系列。

當《聶小倩》變成動畫電影

1997年,動畫版《小倩》在香港上映,雖然這部電影在內地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遠不如徐克的《倩女幽魂》三部,但站在動畫角度仍舊值得好好說一下。

在如今部分動漫愛好者群體裏,關于97版《小倩》的情節、場景和人物風格,與吉蔔力作品有些許相似的討論從未停過,甚至話題會上升到另一個方向。不過,97版《小倩》的創作裏,確實有不少日本動畫人。

作爲一部結合3D場景和2D人物角色的作品,其2D作畫由日本TRIANGLE STAFF公司制作。根據演職人員表,電影的人物動畫導演是《龍貓》的副導演遠藤哲哉。據說《風之谷》的作畫監督小松原一男和原畫師中村孝也曾參與到《小倩》制作中,這就不難理解《小倩》在美術風格上與吉蔔力作品風格的相似之處。

在美術表現之外,打破《聶小倩》傳統敘事的窠臼,才是97版《小倩》最大的亮點。

97版《小倩》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至情至性的世界,觀衆可以見到死了都還要打工的鬼怪、打怪用巨型機甲道神道的燕赤霞,非黑即白的白雲大師,每個角色的塑造都很單純且孩子氣,一改原作故事以及《倩女幽魂》偏成人向的創作基調,劇情輕松歡樂,最後也給予了甯采臣和小倩圓滿的故事結局。不過,和前作大相徑庭的改編模式和創作手法在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是很難被觀衆接受的。當然,作爲一部帶有創新性的動畫電影,徐老怪又一次完成了他的腦洞異想。

從97版《小倩》的創作風格和市場表現,不難看出對于這種經典的奇幻故事,動畫的優勢是擁有更強的視覺表現力,但既要保留傳統故事裏打動受衆的記憶點,又要考慮當下電影觀衆的需求,在表現形式和敘事上推陳出新,實際上有著極高的難度。

這幾年追光動畫、光線影業出品的國産動畫電影曾一度喜歡紮堆搞神話題材,其創作手法主要是兩點,一是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增加大量符合當代電影觀衆審美的情節,而劇情的大框架、人物塑造與傳統故事相同,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另一種是對傳統故事的顛覆,或者將角色置身于新的世界,比如《新神榜》的《哪吒重生》和《楊戬》,或者爲角色書寫前傳或後傳,比如《白蛇:緣起》《姜子牙》。2024版《小倩》就是用的爲角色寫前傳的創作模式,但是由于其將角色關系、行爲邏輯放在整部電影的最後來進行解釋,爲了讓觀衆能夠擁有足夠的觀影認知,影片選擇了將87版《倩女幽魂》裏的主要劇情融入到本片中。

電影開篇用了近30分鍾的情節交代講兩位主角在古廟裏情節,同時引出姥姥、燕赤霞、判官等配角。這一段相當于87版《倩女幽魂》電影情節的濃縮,但由于主角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ACGx是看得不明就裏:這甯生怎麽擋住了小倩的色誘,鏡頭一轉就願意去取骨灰,帶她逃離寺廟了?難道古人膽子大到都不怕鬼了?

而後二人展開了一段各種戀愛情節與插科打诨橋段相結合的公路片式冒險。在最終的高潮部分,經過了兩級反轉,兩名主角的行爲動機終于攤給了觀衆。ACGx和影院裏其他觀衆才看懂了全片:“哦,原來是這樣、這樣……”原來前面對角色的認知都是編劇設下的誤會,仿如懸疑大片謎題終于解開了——原來這是一個淒慘的虐戀故事。

不得不說,虐戀題材放在當下確實很迎合年輕女性觀衆的觀影需求。但站在《聶小倩》的影視化改編來說,這是一次非常保守且缺乏新意的改編。

這種前傳式創作手法,讓不少看過點映的觀衆回憶起《白蛇:緣起》。不過,ACGx認爲並沒有達到《白蛇:緣起》的敘事高度。

《白蛇:緣起》編劇通過《捕蛇者說》故事框架來融合人物,且賦予了這個新的故事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故事延申,讓整個故事邏輯自洽,人物情感轉變顯得真實。而真實正是動畫這種內容載體最需要體現的基礎特點,只有賦予角色真實感,讓情節真實可信,觀衆才能與之共鳴,而這一點正是《小倩》缺乏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聶小倩》的改編作品之所以能夠在影視市場經典頻出,正是因爲每一部經典都是將故事置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去探討人鬼戀之外更多樣性的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與鬼沖破世俗的相知更難能可貴。2024版《小倩》則是回到了原點,把原著故事裏除了愛情之外的其他內核全都剔除,觀衆就只能感受到兩個戀愛腦的虐戀故事。回想一下,上次看這種主角愛來愛去的國産動畫電影,還是2016年的《大魚海棠》。

如今國産動畫電影的題材紮堆神話、傳說、志怪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已經是不可避免之事了,這也就意味著在作品接受市場層面的商業考驗時,還要被觀衆拿來和同類作品作比較,這對于作品背後的廠牌形成品牌效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4版《小倩》是光線影業旗下專注于動畫電影全流程制作的廠牌光線動畫首部作品,也是“中國神話宇宙”的首個作品,而今直接從熱門檔期撤走,參照今年撤檔後又重新上映的其他電影,《小倩》未來的最終票房也不會達到理想數字了。

相較于彩條屋投資的動畫公司産出不穩定,部分作品導演個人表達意味過重,市場票房表現起伏,更追求工業化制作流程的光線動畫,在作品速度上顯然會有優勢,但要形成“中國神話宇宙”的基礎,最終還是要靠真正有影響力,能夠實現時代沉澱的作品,顯然《小倩》並不是。

- END -

0 阅读:3

ACGx

簡介:ACGx是聚焦動漫遊戲及泛二次元文化産業的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