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囑托向新向上書寫河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河北新聞網 2024-05-10 08:20:21

孟夏之日,萬物並秀。充滿活力的河北,升騰著新的希望。

“以更加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

殷殷囑托,情深意長,催人奮進。

2023年5月10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第10次到河北視察、第3次到雄安新區視察,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爲河北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政治引領、創造了曆史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讓燕趙兒女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廣袤的燕趙大地,掀開新的發展篇章。

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一季度,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好于預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開門紅”。

新路子 創新動力勃發奔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新路子。

創新之路怎麽闖?新時代的河北,直面新課題,回應新期待。

“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今年以來,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倪嶽峰在唐山、秦皇島等多地調研,著眼點在創新驅動,落腳點是産業發展。

河北在創新發展中不放棄傳統産業,在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上迎頭趕上。

爲傳統産業加裝“新引擎”。

3月18日,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公司産出的首批34噸“綠鋼”,運往東南亞。該公司探索建設我國鋼鐵工業首個“近零碳工廠”,氫冶金示範工程一期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

爲新興産業按下“加速鍵”。

2023年,石家莊生物醫藥産業躍上千億量級,生物醫藥企業頻頻實現新突破。軒竹生物研發的一類創新藥安奈拉唑鈉獲批上市;常山生化艾本那肽一類新藥被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爲未來産業下好“先手棋”。

去年8月,國家北鬥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北分中心在滄州揭牌,農機自動駕駛平台、北鬥時空信息智慧港口平台等已上線運營,北鬥正從“天邊”走到“身邊”。

找准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産力,河北創下一個個“全國第一”。

如今,唐山市特種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河北企業工業設備上雲率連續保持全國第一,河北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總數居全國第一……

“含新量”更足!今年一季度,我省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9.3%,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3.0%。

每天,在中油寶世順(秦皇島)鋼管有限公司的全球首條18.3米螺旋、直縫雙工藝新能源焊管生産線上,兩種焊管産品可隨時切換生産。該生産線去年7月建成投産,創造了2項世界第一和4項國內第一。

該公司財務負責人朱振說:“2023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達2300多萬元,讓我們更有底氣進行設備技術叠代升級。”

讓企業想創新、能創新、敢創新,河北積極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318個科技特派團一對一幫助“小巨人”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實施國企研發投入“三年上、五年強”專項行動,省屬國企研發強度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向新而行,向上攀登,燕趙大地創新氣息正濃。

新擔當 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中彰顯新擔當。

北京向南100多公裏,河北雄安新區,38平方公裏的啓動區建設正酣。

沖出正負零!3月底,在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國內首個淨零碳交通建築——京雄快線航站樓沖出正負零。片區建成後將成爲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刷新天際線!3月27日,“金蘆葦”造型的中國中化總部大廈項目主體結構封頂。700多個日夜裏,近千名工人全力以赴,“金蘆葦”每7天“長高”一層,向著150米的設計高度全速挺進。

“雄”心不變,“雄”姿英發,雄安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力提速。

當前,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總部建設全面提速,北京援建的3所學校和雄安宣武醫院開學開診,4所疏解高校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開工建設,央企在雄安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啓動區骨幹路網全面通車,雄商、雄忻高鐵等重大工程建設提速。

一年來,雄安新區全力打造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新區新景“妙不可言”。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10余個創新産業平台和一批特色主題樓宇投用,空天信息等産業支持政策陸續出台,高端高新産業加速聚集。

成立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加快組建,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彙啓動實施,創新開放氛圍拉滿。

全面落實中央一攬子特殊支持政策,推出“雄才十六條”,舉辦千家中關村企業、百家科研院所、百所知名高校、萬名首都大學生雄安行系列活動,打造年輕人“放下行囊、成就夢想”之地。

京雄兩地141個事項實現同城化辦理,林蔭停車位、小型足球場、直飲水點隨處可見,白洋澱再現“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宜居宜業“人民之城”造福百姓。

雄安,創新味道越來越濃,開放色彩越來越亮,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氣越來越旺。

並肩攜手、踏歌而行,協同發展在京津冀熱土上澎湃激蕩。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京津冀三地黨政代表團定期互訪學習考察,建立定期協商機制,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

“鏈”上發力,制勝新賽道。

2023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2023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大會上,唐山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安海濤與北京九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簽約。他說:“有了這個工業級無人駕駛項目,唐山機器人産業鏈韌性更強了。”

河北與京津聯合打造首批6個協同創新産業鏈,河北牽頭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産業發展勢頭強勁,三地産業鏈供應鏈融得更深。

交通先行,打造新廊道。2023年,石家莊直達滄州高鐵開通,京雄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津興城際鐵路、邢和鐵路建成通車。

協同創新,激發新動能。河北與京津共同實施基礎研究合作專項,成立兩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2023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倍以上。

三地“手”越“牽”越緊,協同發展之花結出豐碩果實。

新突破 綠色轉型成效明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

37家——這是我省鋼鐵環保績效A級企業的總數,數量全國第一。截至目前,全省重點行業環保績效A級企業總數達到82家。

創A,讓生産流程變綠,更倒逼企業向産業鏈高端延伸。

通過環保績效創A,河北太行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重構生産體系,提升裝備水平,引進世界上最短的熱軋帶鋼生産線,開辟了新市場,2023年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昔日的一個個“排汙大戶”,競相變身爲“治汙先鋒”,河北空氣質量也隨之明顯改善。

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河北統籌推進壓能、減煤、治企、抑塵、控車、增綠,打好汙染治理攻堅戰,2023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了57.6%,優良天數達245天,“瓦藍瓦藍”的天空已成爲常態。

抓環保不負青山,促發展不負生態。

世界最大“超級充電寶”要上新啦!

今年下半年,國網新源河北豐甯抽水蓄能電站12號機組將投産發電。到今年年底,電站12台機組將全部投入使用,年發電量將達66.12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准煤48.0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0萬噸。

我國首個電動重卡型虛擬電廠在唐山建成!

4月2日,唐山多家廠礦投放了一批電動重卡。該市電動重卡保有量首次突破1萬輛,居全國首位。自去年12月以來,唐山超10萬輛次電動重卡參與了電網峰谷調節,初步建成了我國首個電動重卡型虛擬電廠運營模式。

發展的“含綠量”越來越高。河北紮實推進産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風電光伏裝機總量、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都居全國前列。

去年冬天,塞罕壩的幾只狍子“火”出了圈。

2023年11月,位于承德市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幾只狍子被無人機鏡頭捕捉到在林海雪原上嬉戲撒歡。它們似精靈般可愛,與銀色的大地相映成趣,網友紛紛點贊“河北的生態之美”。

向美而行,“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走進“華北明珠”白洋澱,體驗北國水鄉風情;驅車草原天路,感受廣闊草原魅力;到正定古城,尋找曆史文化根脈……

去年,到河北旅遊人數達到8.4億人次。今年“五一”假期,全省旅遊包車免費通行7.02萬輛次,日均1.4萬輛次,爲2023年同期的1.39倍,爲2019年同期的2.11倍。

堅持綠水青山“金不換”,端牢生態資源“金飯碗”,用好綠色發展“金鑰匙”,美麗河北正在鋪展新畫卷。

新優勢 改革開放激發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深化改革開放中培育新優勢。

“收到習近平主席的複信,我們感到非常榮幸、非常激動。”4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複信河鋼集團斯梅戴雷沃鋼廠塞爾維亞籍職工,勉勵他們爲中塞友誼作出新貢獻,這讓河鋼塞鋼熱軋車間副主任內納德·茨維塔諾維奇深受鼓舞。

故事開始于2016年4月,河鋼集團收購陷入困境的斯梅戴雷沃鋼廠,成立河鋼集團塞爾維亞鋼鐵公司。

“目前,河鋼塞鋼的生産運營狀況、技術指標等都達到鋼廠成立以來最佳。”河鋼塞鋼運營總監瓦拉丹·米哈伊洛維奇說。河鋼塞鋼已成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和代表中國企業形象的“金名片”。

將視線從多瑙河畔轉向渤海之濱。

4月3日,由加拿大溫哥華港開來的“阿多尼斯”號貨輪靠泊黃骅港。這是甘肅省大宗型外貿散貨經黃骅港地區中轉上水的首單過港業務,也是“北美—甘肅”散貨貿易直達航線的首航。

向海發展、向海圖強。重組成立一年多來,河北港口集團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企業集團。去年,我省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3億噸。

在全球貿易投資放緩的背景下,河北應對思路清晰、路徑明確、措施有力。今年一季度,全省外貿進出口規模曆史同期首次突破1500億元;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13.4%。

擴大開放之門,走穩改革之路。

龍年的“新春第一會”,河北再次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傳遞出把優化營商環境持之以恒抓下去、抓出成效的決心。

以優化營商環境爲抓手,河北的改革新風撲面。

群衆辦事更方便。

遇到難事兒,該打110報警電話,還是撥打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在河北,12345與110對接聯動,群衆一個電話,訴求通達兩家。

河北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打造“惠企利民政策通”平台。企業信心普遍增強,去年平均每天淨增企業700多家。

市場競爭更公平。

去年以來,河北翔海科技有限公司售前部經理王佳格外忙碌。“現在實行‘雙盲’評審,公司每月參與投標項目數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顯示,河北是全國進步最明顯的五個省份之一。

誠信建設更完善。

4月2日,在棗強縣市民中心,劉淑華辦理完美容店營業執照後,只填寫了一份承諾書,就辦理了衛生許可證。

河北推動各級政府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引導企業誠實守信、遵約踐諾。我省地級市和縣級市,在國家城市信用監測排名中居于前列。

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河北活力迸發、動能澎湃。

新作爲 民生保障不斷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展現新作爲。

2023年11月10日,立冬剛過,涿州戶外最低溫度已降到零攝氏度以下。

冒著嚴寒,總書記來了!

“風雨之後見彩虹。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3年汛期,河北遭遇特大暴雨洪災。全省上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衆志成城、攻堅克難,災後恢複重建取得重要成果。去年完成修繕加固和新建農房16.5萬多戶,剩余的2.16萬戶新建農房今年入冬前全部建成。

初夏時節,涿州市刁窩鎮萬全莊村格外繁忙,柏油路上不時有施工車輛、人員穿梭。家家戶戶新蓋的一層平房、二層小樓展現著村子的新面貌。

54歲的付繼軍家,新房的外立面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室內裝修。經曆洪災,付繼軍家的老房子成爲D級危房。年前,付繼軍收到了租房安置費、農房保險理賠款等各項補償共18萬余元,建新房更有底氣了。

悠悠萬事,民生爲大。“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事關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

滄州土地鹽堿化嚴重,當地曾流傳“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的俗語。一年來,當地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5月3日一大早,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90後新農人張宸開著農機,來到滄縣興濟鎮趙莊子村的旱堿麥種植區。設置農機基本參數、規劃行進路線……張宸進行一系列熟練操作後,裝載了“北鬥”系統的農機開始自動駕駛、自行施肥。

科技的加持,推動鹽堿地破“堿”重生。

去年,滄州旱堿麥畝産達245.4公斤,秋播旱堿麥達154.7萬畝、種植面積擴大了54%。當地培育“黃骅旱堿麥”等特色品牌,鹽堿地農産品全産業鏈産值達135億元。

豐收的不只是旱堿麥。202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9682.79萬畝,總産761.98億斤,連續11年超過700億斤,在大災之年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

同樣可喜的是,在河北,越來越多像張宸一樣的新農人,正在田野上追逐夢想,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能量——

唐山5位小夥兒,在鹽堿地上既種稻又養蟹,上了央視《焦點訪談》節目,在全國觀衆面前露了臉;85後高慧穎,在灤平縣長山峪鎮打造香菇種植基地,實現了四季出菇……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河北滾動實施民生工程,提高教育、社保、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近90萬人,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固安縣渠溝鎮周家務村村民孫美玲的獲得感,來自“在村裏的采摘農場打工,每月能賺4000元工資,收入穩定多了”。

邢台市高新區大色村村民馬青的幸福感,來自“村口的口袋公園開放了,散步有了好去處”。

石家莊市七旬老人馮愛珍的安全感,來自“首席專家進社區出診,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

一個個民生故事,透著欣喜與溫暖。

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個重要年份,河北正在高質量發展的趕考路上奮力奔跑。

人人心裏憋著一股勁兒——鼓足精氣神,幹出一番新業績,拼出一片新天地。(河北日報記者潘文靜 馮陽)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