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緬“死亡鐵路”(3):日本掩蓋罪行,毫無歉意

笑語春秋 2024-04-17 19:35:28

到了冷戰時期,日本作爲美國的盟友,得以重返東南亞,通過在當地投資的方式,重塑形象、籠絡人心,並積極篡改曆史。

他們將自己包裝爲戰爭的受害者,對泰緬鐵路上的虐俘罪行進行洗白,編造了一系列冠冕堂皇的借口。

他們聲稱日軍因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幾乎不會成爲俘虜。因此,如果日軍遵守《日內瓦公約》優待戰俘,這將變成日本單方面的義務,違背了平等原則。

他們還辯解稱,日軍在戰爭期間飲食條件惡劣、傷亡慘重,無條件服從命令本就是日軍的作戰風格,戰俘自然也不能例外。

1997年,描述盟軍戰俘建造泰緬鐵路的電影《桂河大橋2》宣告殺青,這部電影刺痛了日本人敏感的神經,遭到前日本海軍軍官、索尼公司首席執行官盛田昭夫的封殺,最終無法上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國內更追捧像《阿珑收容所》這種反映緬甸戰場上被俘日軍苦難曆程的作品。

日本通過操縱媒體和輿論,有意遮蔽了其所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並試圖塑造出一個二戰受害者的國家形象,從而掩蓋其在戰爭中的罪責。

98歲的英國二戰老兵弗瑞德•塞克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回憶起當年被迫參與修建泰緬“死亡鐵路”的慘痛經曆,放聲大哭。他表示:“我無法遺忘,因爲,我是我的戰友和我所經曆的這段恐怖曆史的見證人。我也永遠不會寬恕日本人,因爲如果我這麽做了,我就背叛了我的朋友和同伴,我現在還可以准確地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他們有英國人、荷蘭人、澳大利亞人。日本從沒有正視過自己的失敗,我也從未聽到過任何來自日本方面的忏悔。他們企圖漂白侵略曆史,甚至試圖複活軍國主義,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說明他們早晚會尋求報複。”

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英國《獨立報》指出,對于這段曆史,日本人後悔的不是侵略,而是失敗。他們沒有道歉,因爲他們並不感到抱歉。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