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誘發痛風:簡單兩味藥,一味溫通散寒走四肢,一味散寒濕止痛

志邦的備忘錄 2024-04-15 07:08:42

北中醫李教授原創人文醫學科普第215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醫李老師,今天科普繼續分享簡單兩味藥治外感寒濕引起的痛風思路和方法。

如果感受寒濕引起的痛風,寒濕重濁黏膩收引凝澀,所以治療的關鍵是要祛濕散寒通經止痛。

簡單兩味藥,就能趕走一身寒濕,絡通痛止。

一味藥桂枝:溫經通陽散風寒

清代醫家張秉成認爲,中藥裏爲枝者,可達四肢。所以桂枝,能都四肢,通經絡,能解散營分風寒,讓風寒由汗而出體表。

桂枝,性味甘辛溫,歸心、肺、膀胱經。

看桂枝這味藥,其條理縱橫,類似于人體的經脈網絡,可通達四肢。

張秉成在《本草便讀》裏,說到:

桂枝體用可通肢。由衛入營宣腠理,辛甘能入血,溫經達絡三風寒。

至于桂枝的功效,桂枝氣薄味輕,辛甘能化陽,藥力散走衛表,能調營衛、除風邪、散經絡之寒邪,助陽氣。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具有抗炎、降溫散熱、擴張血管的功效。

治風寒濕痛風,一味藥制附子:救陽回逆要藥,可散寒逐濕、溫中止痛

很多人擔心附子這味藥有毒而不敢用,但附子經過炮制後,其毒性已大大降低。

制附子,藥性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能通行十二經脈,是中藥裏少見的救陽回逆的要藥,名中醫李可就特別善于用附子。

中醫用來治痛風時,常用其來散寒逐濕、溫中止痛,是通關節的猛藥。

清末醫家汪昂在《本草備要》中認爲:

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

簡言之,就是不管是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還是血虛,都能用桂枝作爲引經藥來使用。

而且桂枝專行上部肩臂,能導藥到痛風關節和營衛痛處,能解除肢節間的痰凝血滯。

和附子一起用,附子可引發散藥開腠理,能驅逐體表的風寒,效果類同于桂枝的溫通散寒發汗。

二藥配伍,對于由外感寒濕誘動的痛風,也就是寒濕痹阻的痛風,這兩味藥相須爲用,相互協助祛風散寒祛濕的效果增強,就很好。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風或其他代謝病,甚或口腔黏膜問題,可以留言,會在閑暇時間一一回複。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來源于網絡):2024年第3期《 湖南中醫雜志》揚陽等文章《邱聯群辨治嶺南地區痛風經驗》。。

4 阅读:563

志邦的備忘錄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