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十八羅漢

沃唐卡 2024-04-21 10:05:18

十八羅漢是十八位證得阿羅漢果的佛教人物,自十六羅漢發展而來。據《法住記》記載,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滅度時,十六羅漢曾受其囑托,留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爲衆生作福田、流通、護持佛法,直到將來彌勒佛降世。十六羅漢在中國民間流行,慢慢衍變出了十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阿羅漢,是印度梵語arahant的音譯,佛教果位名稱,又指修得此果位的修行者。

賓度羅跋羅墮阇

十八羅漢第一位。賓度羅跋羅墮阇出身婆羅門貴族,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又被稱爲坐鹿羅漢。他本來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心血來潮,做了和尚。優陀延王親自請他回轉做官,他擔心國王勸說,遂遁入深山修行。一日,皇宮前出現了一名騎鹿和尚,禦林軍認得是賓度羅跋羅墮阇,連忙向優陀延王報告。國王出來接他入宮,說國家仍然虛位以待,問他是否願意回來做官。他說此次回來別無他想,是想導引國王出家。他用種種比喻,苦口婆心地說明各種欲念之可厭,不如出家靜心。結果國王受其勸說,毅然讓位于太子,隨他出家做了和尚。

迦諾迦伐蹉

十八羅漢第二位,俗稱喜慶羅漢。古印度的一位雄辯家,是親耳聽聞喬達摩·悉達多說法的聲聞弟子,知曉一切善惡法。曾有人問他什麽是喜,什麽是慶,他回道到,以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快樂是喜,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就可得到的快樂是慶,心覺佛在即喜慶。因此,又被稱爲喜慶羅漢。迦諾迦伐蹉原爲富家公子,初遇喬達摩·悉達多聆聽說法便傾心。一次偶然的機會,喬達摩·悉達多遇到迦諾迦伐蹉虔誠地禮拜。迦諾迦伐蹉見到喬達摩·悉達多感到很高興,喬達摩·悉達多爲他講了“四種結業”,“四處惡行”和“六種不應做的事”等等。迦諾迦伐蹉聽後,如茅塞頓開,成了佛教弟子,並證得阿羅漢果。迦諾迦伐蹉尊者率領五百阿羅漢居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守護佛法,教化衆生。

迦諾迦跋厘惰阇

十八羅漢第三位,俗稱托缽羅漢、舉缽羅漢。他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借托缽講經宏法、教化世人、散播福德。他率六百阿羅漢,住東勝神洲,守護神法,教化衆生。迦諾迦跋厘惰阇是一個感情容易沖動的人。喬達摩·悉達多因材施教,特地爲他講了長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他人爭吵。由于他化緣的時候每次都是舉起鐵缽,修成羅漢後,被世人稱爲“托缽羅漢”。

蘇頻陀

十八羅漢第四位,俗稱托塔羅漢,是佛祖的關門弟子,即是喬達摩·悉達多的最後一位弟子。他出生于印度舍衛城的一個佛教世家,執著修行,年紀雖小,但修行卻超過師兄。他率七百阿羅漢住北俱盧洲,護持佛法,教化衆生。他常常手托一塔,即喬達摩·悉達多的舍利塔,以此懷記喬達摩·悉達多的教誨,並啓化衆生播種福德,成就佛道,所以蘇頻陀尊者又稱爲“托塔羅漢”。

諾距羅

十八羅漢第五位,俗稱靜坐羅漢。他出家前是一名勇猛的戰士,性格豪爽,體格魁偉,後來出家。喬達摩·悉達多讓他靜坐,以消磨從前當士兵時的那種粗魯野蠻的性格,並于禅坐中瞑思世界宇宙的真理,證悟後說法度衆。但他靜坐時仍顯示出大力士的體魄。靜坐後修成得道。所以又稱他爲“靜坐羅漢”。他率八百阿羅漢住南瞻部洲,護持佛法,教化衆生。

跋陀羅

十八羅漢第六位,俗稱過江羅漢。他是喬達摩·悉達多的侍者,主管洗浴事,有些佛教寺廟在浴室供其相。跋陀羅尊者的母親懷孕臨盆時,把他生在了跋陀羅樹下,所以給他取名爲跋陀羅,跋陀羅出家後成爲羅漢。據稱,他曾乘船去東印度群島傳播佛教,因此後世稱他爲“過江羅漢”。他率九百羅漢住耽沒羅洲,護持佛法,教化衆生。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都是由钹陀羅傳去的。

迦哩迦

十八羅漢的第七位,俗稱騎象羅漢或拂塵羅漢,又作迦力迦、伽羅,或嘎禮嘎等。是喬達摩·悉達多的一名侍者,本是一位馴象師。象力大無窮,耐勞又能致遠,也是佛法的象征。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他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所以世人稱他爲“騎象羅漢”。他以清淨慈悲心,用拂塵袪除衆生的煩惱,率一千阿羅漢住僧伽荼洲,弘揚佛法,教化衆生。

伐阇羅弗多羅

十八羅漢第八位,俗稱笑獅羅漢,又作阇羅弗多羅、伐阇那弗多等。他身體魁梧健壯,儀容莊嚴凜然。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爲“笑獅羅漢”。他率一千五百阿羅漢住缽刺拿州,護持佛法,教化衆生。據說,由于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積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爲“金剛子”,深受人們的尊敬。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伐阇羅弗多羅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爲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尊者答道:“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盡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戍博迦

十八羅漢第九位,俗稱開心羅漢。又作戒博迦、瞿波迦、鍋巴嘎等。他袒露心迹,啓示衆生若能常保持心地的清淨,不造惡業,努力行善。有一種說法認爲戍博迦尊者乃是“賤民”之意,其意是說,他的出身低微曾是舍衛城的乞丐或曾被閹割,並于宮中爲奴,後被喬達摩·悉達多收留爲弟子,很快修成阿羅漢果。還有一說法則認爲,戍博迦本是中天竺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爲儲君。他的弟弟不服,因而作亂。戍博迦尊者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戍博迦尊者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說罷解開衣服。弟弟看見戍博迦尊者胸腔裏的心中果然有一尊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傳聞唐代時,戍博迦到中國的長安傳教,中國譯他的名字爲善無畏。戍博迦率九百羅漢住于香醉山中。

半托迦

十八羅漢第十位,俗稱探手羅漢,又作半他迦、半托迦、槃陀迦、半諾迦、槃陀、槃兔等,意爲“路邊生”。據說,他的母親原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女兒,因與家奴私通,逃到別國,久而有孕,臨産思歸。于途中先後産二子。長名“摩诃般陀”,弟名“周羅般陀”。譯成漢語,兄叫“大路邊生”,弟叫“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後二人皆修成羅漢。半托迦尊者是兄,爲第十羅漢;弟叫“注荼半托迦”,爲第十六羅漢。半托迦尊者知識淵博,長于書算,精通音律。後來鑽研佛法,皈依佛教。不久,其弟也隨他出家,並修成正果。半托迦尊者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又稱“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率一千三百阿羅漢住三十三天。

羅睺羅

十八羅漢第十一位,俗稱沉思羅漢。又作羅怙羅、羅護羅、羅雲等,是喬達摩·悉達多出家前與妻子生的唯一一個兒子。據說,喬達摩·悉達多出家之夜,他的妻子懷孕,六年後,喬達摩·悉達多佛祖成道之夜,羅睺羅尊者降生。還有一說,古印度認爲日食月食都是由于一顆能蔽日月的羅怙羅星所造成的。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世,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故取名羅睺羅。羅睺羅尊者出家後,成爲佛祖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爲著名,號稱“密行第一”。所謂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他以能夠忍受羞辱而著稱。據說,他在舍衛城時,曾經被一些輕薄者打得頭破血流,但他以慈心能忍,而受到喬達摩·悉達多的贊揚。他率一千一百名阿羅漢住畢利飏瞿洲。

那伽犀那

十八羅漢第十二位,俗稱挖耳羅漢,又作羅迦那、納阿噶塞納等。那伽犀那二十歲受具足戒,後修證阿羅漢果。他曾到古印度西北舍竭國,拜見國王彌蘭陀,應國王詢問,以各種比喻廣泛說明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等佛法,以及佛教徒修行等重大問題。深入淺出,對答如流,其所有問答都載于佛教經典《那先比丘經》裏。那伽犀那因論《耳根》而名聞印度。所謂耳根,是由醒覺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所謂六根清淨,耳根清淨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聽各種淫邪聲音之外,更不可聽別人的秘密。因那伽犀那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淨。他率一千二百阿羅漢住半度波山。

因揭陀

十八羅漢第十三位,俗稱布袋羅漢,又作因羯陀、因竭陀。因揭陀生于中印度門第顯赫之家,是家中獨子。但他不貪圖榮華富貴,而一心想要出家,此舉遭到家裏的強烈反對,幾經磨難,他終于在國王的幫助下,如願以償出家了。另一說認爲他是古印度的捕蛇人,經常攜帶一個布袋進山捕蛇,以免行人被蛇咬傷,故又稱“布袋羅漢”。

伐那婆斯

十八羅漢第十四位,俗稱芭蕉羅漢,又作伐那波斯、拔納拔西、伐羅婆斯等。他是一個舉止儒雅、虛心好學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認真聽講,無論喬達摩·悉達多所言,還是其他人所講,都用心去記取。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說法時,連說了四句佛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概括了佛教的宗旨,伐那婆斯尊者聽後,深受啓發,很快就得了阿羅漢果。由于他常在芭蕉下修行,故又稱“芭蕉羅漢”。他率阿羅漢一千四百住可住山。

阿氏多

十八羅漢第十五位,俗稱長眉羅漢,又作阿資答、呵逸多等。阿氏多尊者因長相異常醜陋,被父母趕出家門,只好出門行乞。但人們都被他的容貌嚇著了,沒人願意施舍他。他只好藏入山林,靠山泉野果爲生,但就連山中的鳥獸也怕他。阿氏多尊者孤苦伶仃地過著野人般的生活。喬達摩·悉達多知道後,就和比丘一起進入山中度化他。阿氏多尊者見到喬達摩·悉達多和比丘的身影,竟然逃之夭夭了。喬達摩·悉達多無法,只得變成一位醜陋如鬼的人去接近阿氏多尊者。阿氏多尊者見到一個相貌跟自己相近的人,先是驚訝,接著便放松警惕地說:“我們都一樣醜,一樣寂寞,就做個好朋友吧。”喬達摩·悉達多和善地答道:“好的。好朋友,我先敬你這缽中的飯吧。”阿氏多尊者一聽,正好自己十分饑餓,便不客氣地把飯吃光了。

當他吃完後,卻見眼前的人變成了一個俊秀的人。他奇怪地問喬達摩·悉達多爲何變成好看的人了。喬達摩·悉達多指著遠處在坐禅的比丘說:“我剛才吃飯時,恭敬地看著那位比丘坐禅。這恭敬的心得到果報,我就變得端正了。”阿氏多尊者十分興奮地說:“還有這樣的好事。醜人太苦,我真想變得端正些。”他便恭敬地瞧著比丘坐禅。這時,喬達摩·悉達多現了他的真面貌,光輝遍體,端莊慈祥。阿氏多尊者不由自主地跪在喬達摩·悉達多面前,請求出家。喬達摩·悉達多高興地說:“好,孩子,我收你爲弟子。”自此,阿氏多尊者在喬達摩·悉達多的身邊,勤修苦學,不久就成就了阿羅漢果。之後,他率一千五百阿羅漢,住鹫峰山。

注荼半托迦

十八羅漢第十六位,俗稱看門羅漢,又作周利槃特、周離般他伽、拘利槃特、租查巴納塔噶等。他是第十位羅漢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即“小路邊生”,但哥哥聰明而他愚鈍。在半托迦尊者的薦引下,注荼半托迦尊者也跟著喬達摩·悉達多修行了,但注荼半托迦尊者生來遲鈍,出家四個月,一句偈語也學不全,習經而不能誦讀。喬達摩·悉達多因材施教,就叫他日常爲衆比丘拂拭鞋履,只誦習簡單的經句。在喬達摩·悉達多的精心點化下,他終于獲得智慧,突然穎悟,不久也證得阿羅漢果。佛祖送給他一根錫杖,上有幾個環,搖動時就出聲。他化緣時就在人家門口搖動錫杖,以求布施,故又稱他爲“看門羅漢”。他率一千六百阿羅漢住持軸山。

降龍羅漢

十八羅漢第十七位,俗稱降龍羅漢。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處殺害和尚,盡毀佛寺佛塔,將所有佛經劫到那竭國。後來,降龍羅漢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因此人們稱他爲“降龍羅漢”。一種說法是降龍羅漢是迦葉尊者,另一說法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

伏虎羅漢

十八羅漢第十八位,俗稱伏虎羅漢。傳說伏虎羅漢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羅漢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爲伏虎羅漢。關于伏虎羅漢到底是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彌勒,二說是軍屠缽歎。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爲,十八羅漢的最後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嘎沙鴉巴尊者(即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納答密答喇尊者(即慶友或彌勒尊者),降龍伏虎很合中國人的口味,再加上是欽定,這一說法便被規定了下來。

羅漢概念源于印度,羅漢信仰源于中國。

十八羅漢的廣泛傳播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激發了信徒對佛教的尊崇。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沃唐卡編號爲157-116186的四臂觀音唐卡:

2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