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喜後燃+廢柴逆襲,請帶上這個配方再去闖蕩春節檔

影視獨舌 2024-02-22 11:34:51

2024年春節檔結束了。一如衆人所願,80.16億人民幣的總票房,以及1.63億的總觀影人次,均創下該檔期的曆史新高。

然而,今年春節檔給人的感覺是熱鬧有余、波瀾不足。大年初一就大局已定,讓喜歡吃瓜的網友們度過了數個平平無奇的日夜。直到即將結束,電影領域才因爲半數影片先後撤檔,薛之謙拒絕爲屏攝行爲道歉,多少掀起點兒波瀾。

其實,當我們深入觀察,脫皮去骨,會發現今年的春節檔暗藏洶湧,在市場、創作等方面,有著很多新的啓示。

啓示一:有肉吃無湯喝

今年春節檔總票房和總人數能創曆史新高,得益于兩大先天優勢:第一是假期比往年都多1天,第二是假期裏包含了情人節。

如果刨去情人節這一天,今年的春節檔是個什麽成績呢?總票房爲68.25億,總人次爲1.39億,和2023年春節檔(總票房67.65億、總人次1.29億)幾乎持平。

要知道,2023年春節期間,人們還因爲擔心複陽,對看電影這種室內聚衆行爲有所顧忌呢。今年春節檔如果實質只是和去年打個平手的話,只能說是明漲實降。

我們再來計算一下場均人次。今年春節檔整體的場均人次爲41.2,低于2023年的48.4,而曆史紀錄仍是2021年的55.7。

降的究竟是什麽?是人們的觀影習慣。

春節檔始于2013年,由于春晚越來越套路化,急于構建新春節民俗的中國人,選擇了走進影院看電影。每年春節檔,2人以上的多人觀影占比,幾乎都超過了80%。而今年則爲79.5%,不足80%。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今年初一的預售票房僅爲6.19億,預售占比46%。這兩項數據,均是從2021年開始,持續三年下跌。

這說明春節看電影在中國人的行爲習慣中,其優先級在逐年下降。如果今年不是有“賈玲減肥100斤”這種重量級的賣點曝光,可能很多人將不再把春節假期的有限時光付諸影院。

所謂的“臨時起意”型觀影,不是像以前那樣人到了影院才臨時起意決定看哪部片,而是人在家裏臨時起意,決定要不要在購票軟件上下單。

這也解釋了爲什麽今年春節檔有肉吃但沒湯喝。往年春節看電影是習慣,多多少少會有人嘗鮮。如今人們在春節看電影前有了更多的掂量,肉都要挑著吃了,還喝湯?

春節檔的容量必然需要被重新評估,也許明年的上映影片數量就會縮減至5部了。

啓示二:輕度觀影人群的天花板已經被摸到了

票房的主力貢獻人群大概可以劃分爲兩類:一類是硬核影迷,不僅看得多,還會二刷三刷喜歡的電影;一類是輕度觀衆,可能一年也就看一兩場電影,且多爲跟著別人去影院。

全年算下來,硬核影迷和輕度觀衆的票房貢獻差不多各占一半,而在春節檔裏,輕度觀衆的貢獻率能上升到八成。這體現在兩強影片《熱辣滾燙》和《飛馳人生2》的購票重合度還不到17%。

貓眼專業版對《熱辣滾燙》的最終票房測算,曾有過數次下調,最高時曾預測44億,如今僅爲35億。春節假期一過,《熱辣滾燙》的單日票房跌幅也大大超過了《飛馳人生2》和《第二十條》。這些都是因爲該片票房主要依靠輕度觀衆在支撐。

對輕度觀影人群而言,《熱辣滾燙》有著最無法複制的號召力。中國影壇再也找不到一個像賈玲這樣,之前胖得如此深入人心,又體型改變如此之大的明星了。我們很難想出一個比“賈玲減了100斤”更能顛覆國民認知的話題,也就意味著《熱辣滾燙》的30億級別票房,已經摸到了當下輕度觀影人群的天花板。

回顧國産片曆史票房榜,位居前列的《長津湖》《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片,都是憑借軟硬件合力,同時調動了硬核影迷和輕度觀衆。今年春節檔雖然總票房破了紀錄,但因缺乏重工業影片而導致人們購票不積極的狀況,還是非常值得業界警覺的。

《飛馳人生2》在票房上能夠一直咬著《熱辣滾燙》,能夠被很多人稱贊“比1拍得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今年只有它的賽車段落,呈現了“大片”應有的視聽沖擊力。

在輕度觀衆購買力收縮的大環境下,國産電影要想在票房上創造新的裏程碑,還是需要重工業的加持。

啓示三:中國觀衆最喜歡“兩段式影片”?

不知不覺間,人們評價國産電影越來越多地會出現這樣的話:“前邊怎樣怎樣,後邊怎樣怎樣。”

國産電影,尤其是賀歲檔和春節檔上映的喜劇電影,在大結構上逐漸偏離了經典的“三幕式”,而是愈發傾向于更加簡單的“兩段式”。

今年春節檔票房破20億的《熱辣滾燙》和《飛馳人生2》,竟然不約而同地在片中加入了鮮明的段落劃分標志。《熱辣滾燙》通過一組“夏秋冬春”的剪輯,把影片劃分成“胖杜樂瑩”(賈玲 飾)和 “瘦杜樂瑩”兩個部分;《飛馳人生2》則用一個賽車“變身”的特效鏡頭,把影片劃分成“比賽前”和“比賽中”兩個部分。

這兩部影片的前後兩部分,雖然故事和人物上是連貫的,但類型上和手法上是有比較大差異的。《熱辣滾燙》相當于“半部R級愛情喜劇+半部體育勵志片”,《飛馳人生2》相當于“半部盜賊喜劇+半部體育競賽片”。觀感上都是先喜後燃。

即便沒有明確段落劃分標志的《第二十條》,影片的前半部分也更偏重營造喜劇片、家庭片的爆笑氛圍,後半部分更偏重通過案情來探討嚴肅的主題。在觀感上,前後截然不同。類似的還有賀歲檔上映的《年會不能停!》。

“先笑後哭”曾是大家對小品的一種吐槽。然而,被春晚小品熏陶了數十年的中國老百姓,最吃的還就是這一套。前半段用各種或高明、或低俗的手段編織密集笑點,讓觀衆笑個痛快;後半段揭開主題立意,打破人物命運,用一些高燃段落(比賽、唱歌、演講等)調動觀衆情緒,上足價值。

這種有可能帶來割裂感的結構,不是學院老師教的東西,也不是電影大師留下的東西,更不是哪個天才創造的東西。這就是市場選擇的東西。韓寒在《飛馳人生》的時候就用到了這種兩段式結構,《飛馳人生2》只不過是自我重複了一遍。

《我們一起搖太陽》的遇冷,可能也與此有關。韓延導演“生命三部曲”的前兩部《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都屬于“先笑後哭”,在豆瓣評分普普通通(分別爲7.4和7.2)的情況下,票房都很不錯,分別爲5.1億和14.32億。

到了《我們一起搖太陽》,韓延在手法上更爲成熟,將笑與哭、喜與悲進行了精巧的交織,讓整部影片的觀感既統一又流暢。豆瓣評分也達到了其導演生涯最高的7.9。然而,影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升反降。

更有趣的是,《我們一起搖太陽》的豆瓣評分和《熱辣滾燙》完全一樣。《飛馳人生2》也僅比它低0.2分。可見,“簡單粗暴”兩段式不比更巧妙的結構評分低。

中國網友喜歡吐槽小品和電影“上價值”,但中國觀衆的用腳投票,近幾年越來越明顯。缺少“上價值”和宣泄情緒環節的類型片,無論是好萊塢的大制作,還是香港電影人的排列組合,在內地越來越難以收獲票房。

其實“先笑後哭”與傳統的劇作經驗並不一定水火不容。去年春節檔的《滿江紅》,編劇陳宇就用自己的“升維理論”,在不産生嚴重割裂感的同時,實現了階段性提升情緒的效果。

目前“兩段式影片”在賀歲檔和春節檔比較容易爆砍票房,而以年輕人爲主要觀影人群的暑期檔,票房爆款往往還是以劇作更紮實、類型更統一、情節更密集的傳統結構爲主。

不曉得以後的電影創作者們,會不會有意識地去打造“半部重喜劇+半部上價值”的影片,以特供春節檔。

【文/滿囤兒】

0 阅读:0

影視獨舌

簡介:此用戶有點懶,還沒有正式介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