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總理出訪,外國記者提無理要求,女外交官一句話盡顯大國風采

紅色先驅 2024-04-08 09:15:30

1963年,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拉十四國,記者招待會上,一個外國記者直接提出一個傲慢無理的要求。

這時,不待總理出面,我外交部一位女外交官就站了出來,回擊了一番話,並贏得了滿堂喝彩。

那麽,這位女外交官究竟是誰?那個外國記者當時究竟提了什麽無理要求?她又是如何回擊的呢?

龔澎、毛主席

這位女外交官正是曾獲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公開贊美的龔澎,她是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任新聞司女司長,我黨第一位新聞發言人,同時還是著名外交家,外交部原部長喬冠華的第一任妻子。

龔澎在日本出生,在廣東長大,她的父親龔鎮洲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者,在保定軍官學校時同蔣介石還是同班同學,她的母親徐文,則是著名革命家黃興的妻妹。

龔澎一家

在這樣的革命家庭長大,龔澎自幼就立志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1935年“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被公認作燕京大學“校花”的龔澎沖在最前面,遊行,貼傳單,演講,號召同胞團結起來,抗日救亡,不做亡國奴。

1938年,龔澎又毅然決然地奔赴延安。

延安期間,龔澎給彭老總當過秘書,給朱老總和毛主席當過英文翻譯。也因此,不少彭老總、朱老總以及毛主席同外國友人合影照片上,站在一旁落落大方的女士,便是龔澎。

1940年,龔澎從延安調去了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正式跟隨周恩來,從事外事工作,並成長爲了我黨第一位新聞發言人。

知人善任的周恩來總理對龔澎的評價是:“龔澎靜若處子。”

所謂“靜若處子”,後半句是“動如脫兔”,原意是指軍隊未行動時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而一行動就像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周恩來總理取前半句形容龔澎,足見龔澎爲人持重,外交工作風格深得總理欣賞。

與此同時,外國記者對龔澎更是印象深刻,因爲龔澎英語流利,才貌出衆,能言善辯,大方灑脫,再加上隨軍記者特有的缜密思維、機智反應以及清新幽默感,這令她“充滿魅力”,不少外國記者幾十年後談及龔澎都記憶猶新。

當年駐重慶的美國《聯合勞工新聞》記者愛潑斯坦回憶起龔澎直言:“她善于利用一切機會來做工作,她往往實際上是在給輿論以正確的引導,但並不讓你感到你是在被人引導。”

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則稱贊龔澎是“環球新聞界一個最出類拔萃的婦女”。

也正因如此,不少外國記者爲龔澎所傾倒,還曾有人暗自表白,不過都被拒絕。

1943年,龔澎結識了喬冠華,兩人年齡相仿,才貌相配,喬冠華清華大學畢業,曾留學日本和德國,後在香港辦報,主旨爲宣傳團結華人抗日,香港淪陷後,喬冠華得周恩來總理安排,來到重慶,在《新華日報》工作。

而這時,龔澎的對外公開身份是新華社記者,兩人就這樣成了同事。

喬冠華初來乍到,性格內斂,不免讓龔澎想到了自己當時剛到延安時,不太適應,是前任丈夫劉文華悉心開導她,幫她順利過渡,只可惜,就在龔澎調到重慶後不久,就傳來了劉文華的死訊。

時移世易,一年過去,又一個和劉文華同樣年紀,同樣曾留學德國的青年人站在自己面前,龔澎主動充當起了劉文華當初的角色,在工作上時常幫助喬冠華。

就這樣時間流逝,兩個人在工作上搭檔默契,再加上志趣相投,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

1943年9月,龔澎與喬冠華結婚。兩個人的這段婚姻還曾被毛主席贊譽作“天生麗質雙飛燕,千裏姻緣革命牽”。

後來,兩人共赴香港,按照組織上的安排,一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夫婦倆奉命護送民主人士從香港抵達北平。

此後,新中國外交部成立,而龔澎與喬冠華成爲了外交部受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龔澎成爲新中國外交部新聞司首任女司長,這一年,她剛滿35歲。

在司長這個崗位上,龔澎一幹就是15年,數年如一日,恪盡職守,期間,龔澎因工作出色多次受上級表揚,而她依然能保持寵辱不驚,平靜如斯的狀態,可以說是正應了周恩來總理那句“靜若處子”的評價。

1963年,周恩來總理率團出訪亞非拉十四國,並在阿爾及利亞召開記者招待會。

某國電視台的記者想要采訪周恩來總理,另外還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中方付費。

這名外國記者想要采訪新中國開國總理,竟然還想要我們付費,這個要求實在是無理。

龔澎聞言,當場出言反駁:

“你想錯了,記者先生!我們不需要恩賜,在衆多國家的電視屏幕上紛紛出現周恩來的形象之後,貴國的電視才姗姗來遲地出現,那時,記者先生,你就會知道你現在是犯了一個怎樣的錯誤了!”

這種剛柔並濟的發言風格,贏得了現場其他人的一片喝彩。

可以說,在利用自己身爲女性獨有的“柔”,將中國溫潤一面展現給世界的同時,龔澎更發揮自己潛在的“剛”,瞄准時機主動出擊,盡顯大國風采。

1965年,龔澎面向新聞司幹部講話,還曾強調,要以“戰鬥的精神面貌”把工作做好,像戰士一樣忠于職守。

由此,龔澎身上的外交魅力盡顯無遺,一回首,她早已從一個青春朝氣的富家大小姐成長爲新中國第一代女外交官。

而在這兩層身份蛻變之外,她還是一個妻子,一個母親。

和喬冠華結婚後,夫婦二人從重慶、上海、香港,再到北京,他們的足迹跨越了近一個中國,攜手共進。

任職外交部,夫妻倆又時常跟隨周恩來總理出訪外國,爲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婚後,他們還生了兩個孩子,兒子叫喬宗淮,女兒叫喬松都,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

作爲母親,龔澎同時投注了無盡的母愛。

只可惜,1970年,龔澎突發腦溢血昏厥,送醫後幾個月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年僅56歲。

兒子喬宗淮後來回憶起來說,他永遠記得母親被擡上急救車的那天,蒙蒙發亮的天空中零零散散飄下幾片雪花,他站在急救車旁不知所措,後來母親再也沒有回來……

也就是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喬宗淮發現了母親一直保存著的自己出生後穿的第一件衣服,他說:“那是母親親手爲我縫制的……雖然在常人眼裏,這是極普通的碎布頭,母親卻很小心地保留下來。可見,母親是多麽珍視我的降生。”

除此之外,喬宗淮還找到母親寄給他的一張明信片。那是1950年龔澎因爲外交工作第一次出國,出訪莫斯科,她給只有6歲的兒子寄了一張明信片,明信片的收信人一欄,龔澎親手寫了“喬宗淮同志”,明信片中則寫著:

“親愛的仔仔,今天下午三點到了莫斯科,現在住在莫斯科飯店,我一個人一間房,窗外可以看到克裏姆林宮的大紅星。假如你在我身邊,我一定把你抱起來看看這個照耀著全世界的和平之星,聽說斯大林就在這座宮殿裏呢……”

而女兒喬松都,她比哥哥要小9歲,是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才出生的,也因此她對父母早年間在重慶,上海以及香港等地的工作並不很了解,不過她後來也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以此懷念自己的父親母親。

2010年,喬松都回到珠海姥姥的祖居地,她回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因爲龔澎是在廣東長大的,在家裏就會說起廣東話,喬松都從小聽慣了母親的廣東話,但一直都只會聽不會說,後來母親離世,她好久沒再聽過,而在珠海,她再次聽到了鄉音,感動之余更覺十分親切。

如今,距離龔澎女士離世也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中國外交事業蓬勃發展,不斷開拓收獲的現在,也應該記起龔澎女士的名字,作爲我國外交部建部初期十幾名正司級以上幹部中唯一的女性,她爲新中國外交事業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素材來源:

1、龔澎:重慶談判時,她曾擔任毛澤東的翻譯 匡麗娜 重慶日報

2、懷念我的母親龔澎 喬宗淮 人民網

3、毛澤東贊美的中共女發言人有多漂亮 海外網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支持!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