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荒唐事:日本動員十五歲少年生産飛機部件,坑慘日本飛行員

人文之光 2024-03-18 14:43:53

相信軍事曆史愛好者都知道,所謂的戰爭,並非是軍隊在前線短兵相接那麽簡單,因爲戰爭其實是兩個政權之間的全方位碰撞,武裝鬥爭水平僅僅是一個方面而已,在這之外還涉及到財力、裝備生産甚至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因素——尤其是近代以來,這種情況更加明顯。比如鴉片戰爭的失敗,一般認爲,除了清軍戰鬥力拉胯、軍紀腐敗之外,更深層次的因素是清朝作爲一個農業國,在軍事工業方面是壓根不能和英國相提並論的。所以清軍打不過英軍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然說到這很多人會說在南非,原始社會狀態的祖魯人打敗了英軍,但是,一兩次的勝利改變不了大局:最終,祖魯人還是被英國人征服了。

而在二戰時期,日本單挑美國以後,雖然在戰場上,日本軍還能和美軍死戰到底,但是在軍事工業方面,日本和美國相比,壓根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1、少年造飛機

1940年代初期,日本對華戰爭陷入尴尬局面:一方面日本的戰爭資源有限,所以隨著武漢、長沙被日本軍攻占以後,日本軍想繼續推進,也變得有心無力,另一方面,美國也不想讓日本在華有太大利益,所以美國勒令日本軍立刻從中國撤軍,同時,美國還切斷了對日本戰爭資源的出口。

這讓日本人感覺有種被耍了的感覺:他麽的之前你賣給老子戰爭資源的時候,怎麽不說要我撤軍?

于是日本人在惱羞成怒之下,對美國的珍珠港進行偷襲。按照日本的戰略構思:日本殲滅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力量,迫使美國承認既定事實——即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霸權,同時不幹涉日本繼續對華的擴張。

日本人的行爲無疑惹惱了美國人。于是日本和美國之間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可以理解成海軍和戰鬥機(可以理解成空軍)之間的消耗戰。所以日本的軍事工業開始爲太平洋戰場提供戰爭産能。

本來日本大量的人力資源就被拖在了中國戰場,而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搞事情的同時,還對英法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發動戰爭。這讓日本的人力資源變得捉襟見肘。所以,青年差不多都被強制征發去當兵的(一般認爲,這期間日本軍的戰鬥力嚴重下滑,小編去年看個二戰背景的小說,差不多也提到此類概念),因此,軍工廠的工作,也面臨癱瘓危機。

爲此日本高層想出了一個很荒唐的辦法:那就是征發日本的中學生去兵工廠生産武器彈藥,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日本的戰鬥機工廠。

要知道,工業生産,尤其是武器彈藥生産,都需要專門的産業工人,而産業工人需要一定的技術培訓才能生産出合格的産品。因此日本征發十四五歲的少年去兵工廠生産武器甚至生産戰鬥機部件,本身就是胡搞的行爲。其實日本高層未必不知道這個道理,但也想不出別的辦法來滿足前線作戰供應。

2、後果

日本少年生産出來的部件主體來說是不合格的居多,而不合格的産品組裝出來的戰鬥機、坦克,公差無疑大到了讓産品達到殘次品程度的地步。而日本士兵使用這樣的裝備作戰,面對的危險可想而知。

實際上日本的飛行員在駕駛戰鬥機進行戰鬥的過程中,經常因爲零件不合格問題,導致戰鬥機在空中突然解體,而飛行員則當場喪生。所以,很多日本飛行員在這樣的劣等飛機生産工藝下喪生,堪稱被坑慘了。

2 阅读:1238
评论列表
  • 2024-03-19 14:43

    15歲的男孩大概率是上前線了,留下造飛機的都是老弱婦孺。而且日本的工業整體水平撐死能達到意大利就不錯了,也就是在亞洲稱雄,一旦和美帝相比就是渣。舉個例子,二戰中後期鬼子的活塞機設計水平不低,但是工廠加工能力造不出來,特別是增壓器這樣高精密高強度的部件基本就是擺設,再加上燃料油加工能力差,所以能發揮到設計水平的八成就算成功了,面對美軍技術和數量都是下風。

  • 2024-03-19 21:26

    對我們來說,敵人的昏招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