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疑惑:爲什麽楚懷王針對項羽,青睐劉邦?

太宗悅史 2024-03-08 13:01:46

01

公元前208年,秦國四十萬大軍以圍點打援的方式包圍巨鹿。

要知道,巨鹿是趙國最後一座城池,倘若巨鹿被破的話,即代表趙國滅亡。

趙國一旦滅亡,秦國將會騰出手來對付其他國家,到時候恐怕六國又得重蹈上一次的覆轍,因此趙國不能滅亡,秦國必須滅亡。

而當時楚國是最強大的一個。

要知道,十八路諸侯(當時還是十八股勢力)總計大軍數量在四十萬左右,而楚國一個就占了將近十萬,楚國說第二,誰敢說第一。

既然是大哥,現如今小弟遇到這種情況,當然要挺身而出,做出一個表率。

因此,楚懷王定下懷王之約,所謂的懷王之約就是先入關中者爲王。

要知道,當時除了遼東的燕國,其他的五個國家已經全部複國,而掌控這五個國家的就是舊貴族。

如果不出意外,將來的天下還得是他們這一群舊貴族說了算,但秦國卻是個例外。

因爲秦國作爲六國的公敵,必須要連根拔起,這一連根拔起,就會産生真空,而填補這個真空的可以是任何人。

一個人占據一國,可想而知對于這一份差事有多少人夢寐以求。

楚懷王將這一份差事分別交由兩個人,由兩個不同的方向去執行,這兩個人就是劉邦、項羽。

但很明顯,劉邦是占便宜的那一方。

要知道,劉邦的任務是西進滅秦,而項羽的任務是北上滅秦,北上滅秦就必須先解除巨鹿之圍,也就是先滅掉那四十萬秦軍。

相比之下,劉邦可就輕松得多。

劉邦面對的只是地方勢力,當然也隱藏著風險。

如果那四十萬大軍回援的話,劉邦要是在關中之外,那還好,有跑掉的可能。

要是在關中之內,一旦被堵在裏面,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但這畢竟只是概率性。

要知道,當時巨鹿附近已經聚集了除楚國之外的所有諸侯大軍,秦軍要是敢回援,這不下于三十萬的大軍豈會放過如此大好的追擊機會?

項羽不僅在進軍方向不如劉邦,就連軍中的地位也不如劉邦。

劉邦是他那一支大軍的第一把手,而項羽則是第二把手,他的上面還有一個宋義負責統帥,他僅僅只是一個副將。

很明顯,楚懷王是在故意打壓項羽。

要知道,項羽在此之前曾經主動請纓要求西進滅秦,但他不但將項羽西進滅秦這個請求壓下去,還將項羽安排成北上滅秦的二把手,明擺著就是要白嫖項羽。

“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史記·高祖本紀》

畢竟一場大勝仗的誕生,無論將領出了多大的力,統帥肯定位居首功,原因也很簡單,要是沒有統帥的領導,又豈會有你這個將領的發揮機會。

楚懷王爲什麽傾向劉邦,打壓項羽呢?還不是因爲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02

楚懷王熊心原本只是一名放牛娃,而他能轉身成爲楚國的王,完全是因爲項梁的支持。

要知道,項梁的項家是楚國的世代將軍,而楚懷王可是楚國的王室,王室難不成還需要將軍來支持嗎?的確是這樣。

因爲六國王室是秦國的重點打擊對象,他們最後一任的家主,也就是最後一任君王,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要麽間接死在秦國的手裏,要麽直接死在秦國的手裏。

而對于他們的資産,當然是一律充公。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一個個都流落民間。

而貴族由于不是打擊對象,因此在地方上依舊有著一定的實力,這也是爲什麽秦始皇統治期間沒有一個六國的王室起來造反,都是六國的貴族起來造反。

就比如韓國,韓王本人老老實實的在穎川郡待著,而舊貴族賊心不死,試圖謀反。結果呢?韓王成了犧牲品,他們倒是逃之夭夭。

爲什麽秦國不對六國貴族進行清洗呢?因爲清洗不了,當時的行政條件相當的笨重。

要知道,張良曾經刺殺過秦始皇,但結果是什麽呢?相信不用說也知道,張良不但逃之夭夭,還成爲後來漢朝的開國功臣。

連刺殺皇帝都能跑得掉,但凡秦國的統治階層不天真,就不會産生清洗六國貴族的想法。

畢竟這件事情完全沒有實施的可能性,相反還有可能遭到六國貴族的反撲。

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爲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就是一個錯誤決定。

這不是增強國家的統一性嗎?的確增強了國家的統一性,但秦始皇明顯操之過急。

要知道,一個地方要維持秩序,就必須要有官吏的存在。

而秦國當時一上來就將郡縣制在全國範圍內鋪開,以至于直接産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官吏的數量嚴重不足。

因爲還沒有産生一個合理的官吏錄用制度,依舊保持著子承父業那一套。

這就相當于你的頭已經想到了前面,但是你的身體還保留在原地。

就比如當時的遷陵縣,原本按照規定,這一個縣的官吏數量在101位,但實際上只有51位到任,整整缺了一半。

就這種行政效率,再加上當時是農業社會,你指望他抓人,可能嗎?

正是因此,六國貴族才能在秦國末年跑到王子王孫的前面,進而將王子王孫推到自己的前面,當起自己的領導。

他們爲什麽要專門給自己找一個領導呢?因爲當時六國滅亡不到十五年的時間,六國百姓還是當年的那一群百姓,他們認的當然是六國的王室。

六國貴族給自己找的不是領導,而是金字招牌,這也是爲什麽熊心稱之爲楚懷王,因爲楚懷王客死秦國,是楚國人最同情的一位王。

以他的名字爲稱號,一定能引起楚國人的共鳴。

“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爲人牧羊,立以爲楚懷王,從民所望也。”——《史記·項羽本紀》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一去世的話,那麽自己扶持上來的這個王就會變得失控。

畢竟名義上的領導也是領導,要是沒有完整的權力交接,這個名義上的領導將會翻身做主,項梁就是吃了這個虧。

由于他本人突然在定陶戰死,楚懷王當即從南方的都城盯台遷移到北方的彭城。

他來幹嘛呢?來主持大局,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剝奪項家的軍權。

當時項家的代表人物是項羽,他本人率領著一部分楚軍的主力軍,另一部分在呂臣的手中。

而楚懷王一上來,就將他的兵權收繳,當然,也收繳了呂臣的兵權。

但他們之間不同的是,呂臣擔任的是司徒,呂巨父親呂青擔任的是令尹。

要知道,令尹相當于楚國的丞相。

而他項羽呢?竟然僅僅只是一個長安侯。

這不都已經是侯了嗎?還有什麽不滿足的?要知道,這個長安侯是爵位,不是官職。

這就相當于既剝奪了項羽的兵權,又剝奪了項羽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明擺著就是要將項羽打壓到底。

既然如此,爲什麽不打壓呂臣呢?原因很簡單,他要是連同呂臣一起打壓的話,說不定會引起呂臣、項羽的反撲。

因此,拉一個打一個是最好的結果。

既然楚懷王都已經防著項羽,又豈會將西進滅秦的任務交給項羽?倘若一旦讓他先入關中的話,他就是將來的秦王,誰能保證他不會殺回楚國報仇雪恨。

03

楚懷王對于劉邦負責西進滅秦一事給出來的說法是,關中的百姓受到秦的壓迫已經長達不止百年的時間,他們需要的是一位長者,而劉邦恰好就是這一位長者。

長者是什麽意思呢?一方面的意思是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年紀比較大,而另一方面的意思則是寬厚仁慈。

“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的年紀肯定是大于項羽的,他起兵的時候都已經五十歲出頭,而項羽僅僅二十歲出頭,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你要說他寬厚仁慈,他真的寬厚仁慈嗎?真的寬厚仁慈。

要知道,後來楚漢相爭,與劉邦一同發迹于沛縣的王陵跟隨劉邦對抗項羽,而項羽用王陵的母親要挾王陵。

結果王陵的母親是怎麽做的呢?面對王陵的使者,她說你要好好跟著漢王,漢王是個長者,將來一定有前途。

隨後,當著使者的面自殺,堅定王陵的決心。

連一個老婦人都是這麽認爲,你說劉邦寬不寬厚,仁不仁慈?

但實際上,楚懷王命令劉邦西進滅秦的真實原因卻不是如此,而是制衡項羽。

上面已經提到過,秦王這個位置絕對不能讓項羽來坐,既然不能讓項羽來坐,肯定要挑一個人出來坐,而這個人就是劉邦。

要知道,劉邦姓劉,不姓梁,不是項氏宗族的人。

更何況,他並不是項梁一開始起兵就跟著項梁起義,而是因爲利益的原因才成爲項梁集團的一員。

當時他率領起義軍對外發展,結果呢?後院起火,負責鎮守沛縣的雍齒私自投降魏國。

大本營都沒了,你還怎麽發展?因此,劉邦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沛縣重新搶回來。

而他是怎麽搶回來的呢?借兵,借的這個兵就是來自于項梁集團。

而項梁也是大手筆,一出手就是十名將領,五千名精兵。

要知道,當時劉邦的總兵力都不到五千。

面對實力如此雄厚的項梁,劉邦沒有理由不成爲他的一員。

既然是爲了利益加入,爲了利益背叛也就成爲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更何況,劉邦要是真的成爲秦王,楚懷王的地位只會更加的穩固。

要知道,劉邦能成爲秦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懷王之約。

倘若懷王都已經被鏟除的話,那這個懷王之約又是否算數?

要知道,關中那一塊地可不止劉邦一個人盯著,個個諸侯可都盯著。

畢竟秦國當年就是靠著那一塊地統一的六國,誰敢將那一塊地單獨交給一個人呢?

後來的項羽就整整將這一塊地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給章邯,一部分給司馬欣,一部分給董翳。

因此,劉邦是肯定要取得楚懷王的支持,既然要楚懷王支持,那麽楚懷王就堅決不能倒台。

04

楚懷王打的這個算盤的確是好算盤,從這一個算盤也可以證實他並非一個平庸之主,但他卻算漏了一點。

那就是楚軍原本就是項家的軍隊,說起信任程度,楚軍更加信任項家,而不是信任他楚懷王。

這也就導致項羽竟然能平安無事的殺掉宋義,自己掌管大軍,並且沒有引起任何的異議。

如果僅此而已,憑借劉邦的存在是足以制衡項羽的,這更加說明楚懷王的高明之處。

但他卻又算漏了一點,那就是項羽竟然能用五萬的楚軍破釜沉舟擊潰二十萬的長城軍團,這就很離譜,直接導致項羽在諸侯中的地位一下子就高于楚懷王。

有的人或許會說,當時諸侯聯軍不都是在巨鹿附近嗎?難道他們就沒有參加到戰爭當中嗎?

他們參加到了戰爭當中,但是這一群人一個個都心懷鬼胎。

項羽將秦軍打到露出潰敗之勢,他們才一擁而上,說的簡單一點,就是項羽帶著他們滅掉長城軍團。

這樣一來,一個劉邦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畢竟人家項羽已經是諸侯盟主。

這也是爲什麽楚懷王被項羽廢成義帝,遷到南方,沒有一個諸侯反對,就連劉邦也是如此。

因爲誰都清楚,項羽到此時已經有著絕對的實力,要不然他也不會充當起分封諸侯這一角色。

人算終究不如天算,楚國正統當亡。

2 阅读:289
评论列表
  • 2024-03-19 21:12

    天下未定,項羽殺義帝是最愚蠢的行爲

  • 2024-03-31 13:19

    項羽的威脅大,劉邦就幾千人,所以楚懷王用劉邦制衡項羽,好比後來的漢獻帝提拔劉備一樣[哭笑不得]

  • 2024-03-08 21:37

    [點贊][點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