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大唐第二陵:獨孤信的這個女婿沒有給最牛老丈人丟人

雲水終南 2024-03-27 17:08:36

對于一個從來沒有參訪過陝西陵墓的人來說,看到這些帝王陵,還是很震撼的。

其實對于看的多的我來說,每一次也是到帝王陵前,每次也是震撼的。

黃土下埋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一段曆史;每一個石雕,都是一個王朝的精神凝聚。

比如我眼前的興甯陵。

一般說唐十八陵,也稱“關中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陝西省關中地區唐京師長安周邊唐朝十九位皇帝的十八座陵墓(其中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其實,關中還有四座被封爲“皇帝、皇後”的唐陵,這就是,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永康陵、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的興甯陵、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順陵和唐玄宗的長兄讓皇帝李憲的惠陵。

我眼前的興甯陵在鹹陽後排村,北邊是高祖的長陵,東邊傳說是戚夫人墓。興甯陵封土已經很小,四五米的樣子,關鍵看的石雕。

說興甯陵是大唐第二陵了,是有根據的。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後,追尊他的祖父李虎爲太祖景皇帝,稱永康陵;追尊他的父親李昞爲世祖元皇帝,封爲興甯陵。

這個李昞就是李淵的爸爸,李世民的爺爺。

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志向遠大骁勇善戰赫赫有名,追隨關隴集團“創始人”賀拔嶽平定叛亂,鎮守隴右、抵抗東魏進攻,被拜爲隴西郡公。

真是“虎”父無犬子,李昞13、14歲的年紀就已經跟著李虎上戰場,上陣父子兵。

有資料說“槍術神出鬼沒、數十人亦不得近身”,另外“善拉硬弓”,而且曾經救過西魏少主宇文覺,回朝後就被升爲將軍。

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一看,這小夥子有前途,就把自己的四女兒嫁給了他。這裏補充一個知識:獨孤家的大女兒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後、七女兒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後,一家子真是蠻會嫁的。

三個女兒三朝皇後,西魏,隋朝,唐朝。三個女婿都是皇帝(李昞是追封),三個外孫三個皇帝。

李昞這算是走向了人生巅峰,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李病故,享年59歲。

在田間小路上,紫葉李盛開,花下就是全國和省級文保碑,省文保碑上寫的是“李芮”,這個“李芮芮( ruì)”或應該是“李昞(bǐng)”吧,這個應該不會出現什麽錯誤。

文保碑的北面是不足5米的封土,沒啥看的,要看文保碑南面的石刻。

文保碑上記載遺存有石刻17個,但是9個埋到地底下,外面能看到的是4對8件,由北向南依次爲石獅 1 對、石馬 2 對、石獨角獸 1 對。

往南看,就看到這些石刻了。

首先是石獅,下沉到地上,只露出頭和脖子,不過還能看出來是蹲踞狀,圓目闊,兩側雕有纓須圖案,身飾花紋,體態豐滿。

兩對石馬站姿,黃土已經埋到了腹部,閉口束鬃,頭戴籠套,背上有鞍鞯,鞍鞯下遮馬腹部胸前系攀胸,體態豐滿,有母馬有公馬,有尾巴全的有尾巴斷的。

最南面是天祿(俗稱獨角獸),立姿圓目,口微張,昂首平視,額上正中雕有一彎曲獨角,兩腮以弧度勾勒四蹄分開。

近1400年的風風雨雨,這些石刻歪歪扭扭在這黃土地上,或留半身、或僅留頭部,有的已經塵封于地下。

考古發掘,興甯陵神道從南向北依次排列8對石刻,原本應該有20件,分別是1對石柱、1對獨角獸、2對石馬並牽馬人、3對石翁仲、1對石獅。

現在只能看到地面保存有8件石刻,考古新發現石刻9件。還有兩件牽馬人石刻和一件石翁仲整體遺失。

考古專家說這17件石刻是分爲早晚兩期完成。石獅和獨角獸爲唐早期的石刻,石獅與三原李壽墓門前的石獅類似,獨角獸則與西魏文帝永陵前的石獸相似。

所以證明這裏是兩次修整的,與唐玄宗時期對曆代唐祖陵的一次大規模祭祀有關。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石刻爲什麽都半截埋在了土中,並且還在逐年“下降”?難道這些石傭都會土遁不成?

其實原因很簡單,千年的風吹土集,肉眼難以察覺,但積少成多,另外陵墓是由泥土堆積,會隨著水流向低窪處流淌,加上曆年的農業耕種,石刻就一點點地被掩埋了。

相比于在博物館看這些石刻,我更願意在田野看,因爲只有在田野裏,這些石刻才能有曆史的滄桑,有靈魂。

唉,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到陝西要是沒有到田野中的帝陵轉轉,算什麽到了陝西呀。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0 阅读:8

雲水終南

簡介:雲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