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鋒:《宋代佛教文學史》

古代小說研究 2024-04-06 07:28:58

《宋代佛教文學史》,張培鋒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4年4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武漢大學文學院吳光正教授主編的《中國宗教文學史》第4卷下冊。作者爲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培鋒教授。《中國宗教文學史》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結項成果(15ZDB069),2022年3月獲批結項“優秀”。

該書對持續了三百余年的宋代佛教文學的發展過程、基本面貌、代表人物與重要作品作出整體描述和研究。全書立足于將佛教視爲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宋代佛教文學作爲宋代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視角,從文化角度考察了宋代佛教文學繁榮和發展的曆史動因,指出中國佛教發展至宋代,進入成熟期,唐代形成的以禅宗爲主要代表的佛教各宗派在這一時期繼續發展,並呈現出與儒、道兩教高度融合的趨勢,中國佛教的文化特征逐漸確立,重要表現就是佛教的著述、詩文等,文人化傾向越來越明顯。

衆多僧人在修習佛法的同時,創作了數量巨大的文學作品,或者說,這些文學作品本身即是其傳播佛教、弘揚佛法的主要工具,爲整個宋代文學的輝煌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書後附有宋代佛教文學大事年表和引用參考文獻。

《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

該書按照《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總體撰寫體例,確立以僧人創作爲核心的研究主線,這是基于自19世紀末以來,諸多文學史論著對宗教徒這一創作群體嚴重忽視的背景下的選擇,有助于彌補對文學史上一些長期被忽視的人物和作品挖掘和研究的不足。以僧人群體而言,與此前和其後的朝代相比,宋代佛教文學出現了數量巨大的僧人創作群體以及大量具有文學色彩、文學價值的佛教文學作品。

根據初步的統計,《全宋文》收入僧人文章總計4000余篇;《全宋詩》收錄僧人作品總計近25000首(含句);其中標明爲“偈”的作品7000余首,僧人創作的“頌古”作品2800余首。

此外,近年編撰的《宋代禅僧詩輯考》《全宋詩輯補》《珍本宋集五種》等著作,還增補了大量僧人作品,僧人創作的數量約占全部宋代詩文作品的五分之一左右,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在斷代文學總集中所占比例,在曆代王朝中都是十分突出的,這充分說明,宋代文化、文學的繁榮,與僧人群體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創作構成宋代文學的一道獨特風景,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宋代禅僧詩輯考》

本書認爲,如果將僧人群體納入到整個宋代文學史的視野中,那麽現有的對宋代文學發展的若幹評價和某些“定論”或許需要改寫和重新審視。

在撰寫過程中,采取總-分-總結合的方式,既力圖反映出宋代佛教文學創作的總體面貌,又力圖對一些重要人物和作品有較爲深入的研究。

總論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對于宋代佛教文學的基本狀況和各宗派創作的基本情況作出概述,其後從偈贊、頌古、詩、文、詞、賦、語錄、傳記等文體角度,對宋代佛教文學的若幹重要體裁和題材作出描述。分論部分,則選擇宋代佛教文學發展中具有重要標志意義和影響的代表人物,如九僧、善昭、重顯、延壽、契嵩、智圓、遵式、道潛、惠洪、宗杲、正覺等,以專章作出論述。

宋代一個特點是,佛教的大家與佛教文學的大家幾乎是完全重疊、吻合的,這與其他朝代比如唐朝也有著較爲明顯的不同,這或許說明文學在宋代佛教的發展中同樣有著極爲重要的意義。

《宋詩與禅》

在撰寫中避免概念化的枯燥論述,多從具體作品出發,在理清其創作背景和佛教內涵的同時,力求揭示這些作品的文學價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該書“以人爲核心,以作品爲主線”撰寫文學史著作的宗旨和主張。

該書的最後一章即第十六章,根據佛教思想對于宋代諸多文藝理論産生重要影響這一事實,設計了“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章,從文化論、心境論、參悟論、工夫論等四個方面較爲系統地論述了佛教在宋代文藝理論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若幹詩文理論的佛教內涵。本章具有一定程度的宏觀性,在具體論述中超出了僧團範圍,也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總括全書的目的。

《佛語禅心》

目  錄

第一章 宋代佛教文學概述

第一節 宋代對佛教的崇尚

第二節 宋代僧人的文化修養

第三節 宋代佛教文學文獻概述

第二章 宋代佛教諸宗派與文學

第一節 天台宗與文學

第二節 華嚴宗與文學

第三節 禅宗與文學

第四節 淨土宗與文學

第三章 宋代僧人的偈贊創作

第一節 偈贊的文體意義

第二節 宋代偈贊的主要題材

第三節 組頌與組贊

第四節 宋代偈頌創作及代表作品

第四章  宋代僧人的頌古創作

第一節 頌古的文體意義

第二節 宋代頌古創作及代表作品

第五章 宋代僧人交遊詩歌

第一節 送別與寄贈

第二節 僧俗交往詩中的藝術趣味

第三節 送僧歸省詩及其反映的儒佛統合觀念

第六章 宋代僧人的文、賦創作

第一節 宋僧散文創作與宋代文體變革

第二節 宋代僧人各體散文創作

第三節 宋代僧人的賦創作

第七章 宋代僧詞創作

第一節 宋僧詞題材的開拓

第二節 詞僧惠洪與仲殊

第八章 宋代禅宗語錄、燈錄和史傳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 語錄與燈錄的文學性

第二節 宋代佛教史傳文學的撰述

第九章 南宋禅文學的高度繁榮和廣泛傳播

第一節 南宋禅僧的詩文創作

第二節 《江湖風月集》等禅詩選本中的作品

第三節 南宋時期中日僧人的文學交往

第十章 “九僧”的創作與宋初佛教文學

第一節 九僧事迹

第二節 九僧作品的宗教與文學價值

第十一章 汾陽善昭與雪窦重顯

第一節 汾陽善昭及其作品

第二節 雪窦重顯及其作品

第十二章 永明延壽與明教契嵩

第一節 永明延壽及其作品

第二節 契嵩及其作品

第十三章 孤山智圓與慈雲遵式

第一節 智圓及其思想與作品

第二節 遵式及其詩文創作

第十四章 道潛、惠洪及江西詩派三僧

第一節 道潛及其詩文

第二節 惠洪生平及其作品

第三節 江西詩派三僧

第十五章 大慧宗杲與宏智正覺

第一節 大慧宗杲的禅風及其巨大影響

第二節 宏智正覺的文學才能及其創作

第十六章 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

第一節 宋代以來佛教對文化的崇尚

第二節 佛教心境論與藝術本源思想

第三節 佛教參悟論與藝術創作思想

第四節 佛教工夫論與藝術技法思想

附錄一 宋代佛教文學大事年表

附錄二 引用與參考書目

《佛教與傳統吟唱的文化學考察》

後  記

大約2011年左右,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與我聯系,希望我加入他組織的“中國宗教文學通史”研究團隊,承擔其中的“宋代佛教文學史”的研究、撰寫工作。

當時,它還不是什麽“國家項目”,基本上沒有什麽資助,只是光正教授有一套宏偉的研究計劃和目標,同時已初步組織起一個研究團隊。我被他的這種精神所打動,沒過多長時間就回複他,同意加入。

就我個人而言,我本來也想今後主要圍繞宋代佛教文學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至少在目標上與課題組的安排是吻合的。

由于此前有一些積累,我成稿還是比較順利的,在兩年之後的2013年底,就基本完成了初稿。在此後十多年時間裏,光正教授主持的這個研究計劃始終在艱難中堅持著、前進著。我也開始由衷體會到,涉及宗教問題包括宗教文學問題的研究,發表成果越來越難,出書也越來越難。

《居士傳校注》

好在,經過光正教授和全體參與者的不懈努力,這個研究項目終于在2015年獲批國家社科重大規劃項目,有了這個“名分”和一定的資金支持後,項目的進展加快了,到2021年,20余部書稿基本全部完成,並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項目驗收。

此後,在由“課題”變成“成果”的過程中,依舊是困難重重,可謂曆經磨難。我也由衷地體會到,組織撰寫這樣一部大部頭、多卷本的“宗教文學通史”,是一項多麽艱巨的工作。

好在,從2007年即啓動的這個研究計劃,終于到了即將大功告成之日。大部分著作經過反複打磨特別是光正教授的嚴格“把關”,陸續進入出版程序。

我這本小書,盡管在此後10余年中,也陸續修改過幾次,但主要是文字和若幹表述,基本文獻、觀點、樣貌,都還是10余年前的東西,在“日新月異”的今日,應稱爲“舊作”了。

《金剛經宗通箋注》

在此書即將付印之際,寫下這些話,算是一點“感言”吧。由衷感謝光正教授設計、組織了這樣一項龐大的研究項目,爲中國文學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獨到的視角,相信對于中國文學史而言,這套書的很多章節都會有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價值和意義;也由衷感念在這十余年時間裏,與課題組諸多成員結下的友誼和情誼。學術無止境,但人生是應該有一個止境或曰終極所在的,我一直這樣認爲。

張培鋒

2023年5月于津門聆锺室

《一本書學會佛教常識》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張培鋒,1963年出生。現爲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爲唐宋文學和佛教文學。在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90余篇。出版專著《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宋詩與禅》(中華書局,2009年)《佛教與傳統吟唱的文化學考察》(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古籍點校《居士傳校注》(中華書局,2014)《金剛經宗通箋注》(中華書局,2022)、普及讀物《一本書學會佛教常識》(中華書局,2011)等。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宗教信仰與文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佛教的吟誦傳統及其對文學的影響研究》等。參與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與整理》《中國宗教文學史》《明清釋家別集整理與研究》等,皆爲子項目負責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