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蘇聯太平洋艦隊偷越北極,一艘德國袖珍戰列艦意外擋在前方

陶慕劍地球觀察 2024-04-24 17:09:47

1942年7月,蘇聯太平洋艦隊曾派出三艘驅逐艦冒險沖入北冰洋的幾千公裏浮冰區,增援孤立的北方艦隊,堪稱二戰期間最高難度的遠航。

在遠航途中,蘇聯驅逐艦編隊遇到了一系列地理和氣候的巨大障礙。更驚險的是,在北冰洋中心地帶,竟然“百年不遇”地出現了一艘德軍袖珍戰列艦,還擋在蘇聯驅逐艦的前方。

支援兵力虛弱的北方艦隊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盟國啓動了從英國通往蘇聯北極港口的護航運輸船隊。原本荒涼的北大西洋通往北冰洋航路,迅速變成了二戰最重要的海上運輸線之一。

僅1941年下半年,就先後有七支護航運輸船隊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分別稱爲PQ-0、PQ-1到PQ-6,總計有52艘運輸船。另外,還有四支反方向護航船隊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啓航,分別稱爲QO-0到QP-4,總計有45艘運輸船。

1941年下半年的盟國護航運輸船隊,給蘇聯帶來了699架飛機、466輛坦克以及大量軍用物資,同時又將蘇聯的13.6萬噸木材、礦石等原材料運往英國和美國,有力支援了反法西斯戰爭的進行。因此,這條重要的航線也遭到德國海空軍的重點打擊。

爲了保衛這條海上大動脈,英國和美國都投入大批驅逐艦、巡洋艦甚至航母、戰列艦執行護航任務,蘇聯也投入了北方艦隊的全部兵力。然而,當時的蘇聯北方艦隊非常弱小,只有51艘中小型艦船可用,其中像樣的只有8艘驅逐艦和15艘潛艇,遠遠無法滿足護航的需要。爲此,蘇聯海軍甚至改裝了一批拖網漁船,安裝了幾門火炮後充當掃雷艦或反潛艦來湊數。

面對危局,蘇聯紅海軍急需爲北方艦隊補充軍艦,現造是來不及的,只能從其他艦隊調兵。但是,蘇聯面臨著先天性的地理劣勢,四大艦隊包括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相互隔絕,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在開戰後甚至遭到了封鎖。

理論上,當時能夠支援蘇聯北方艦隊的只有太平洋艦隊,但是最近的航線也超過了一萬公裏。

從太平洋的海軍基地前往北方艦隊,有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穿越北太平洋,沿著北美大陸西側南下,再穿越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然後穿過北大西洋,沿著挪威西海岸,最後進入阿爾漢格爾斯克或摩爾曼斯克。這條路線長達兩萬五千公裏,基本上就是繞行半個地球,費時費力。

1942年9月,蘇聯太平洋艦隊曾抽調6艘潛艇增援北方艦隊,走的就是這條路線,耗時長達半年,途中還有一艘潛艇在美國西海岸被日軍潛艇擊沉。

另一條路線就是所謂的“北極航線”,即北上穿過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沿著蘇聯北部海岸線,沖破北冰洋的浮冰層,直接抵達摩爾曼斯克。這條航線的長度也有一萬兩千公裏,距離雖然貌似最短,但是北極的浮冰卻是巨大的障礙。即使在夏季,這裏也是普通艦船的航行禁區。

穿越北冰洋的“EON-18”行動

最終,蘇聯海軍人民委員會下達命令,批准了太平洋艦隊通過“北極航線”增援北方艦隊的計劃,代號“EON-18”,即“第18號特殊目的探險”。

代號“EON”,是蘇聯最高保密條件下的航行活動,指軍艦從一個艦隊秘密轉移到另一個艦隊的行動。曆史上首次行動是1933年的EON-1,當時蘇聯兩艘驅逐艦、兩艘巡邏艦以及兩艘潛艇,沿著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從喀琅施塔得抵達了摩爾曼斯克,完成了波羅的海艦隊到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內陸調動”。

衛國戰爭爆發前,蘇聯在北極航線上也曾實行過EON行動。例如1936年的EON-3行動,驅逐艦“斯大林”號、“沃伊科夫”號從北方艦隊轉移到太平洋艦隊。還有1940年,423號潛艇也通過北極航線被轉移到太平洋。但是,EON-18行動則是第一次通過北極航線“反方向”轉移軍艦,而且規模也是空前的。

參與EON-18行動的主力是四艘驅逐艦,分別是“巴庫”號、“理智”號、“熱心”號和“暴怒”號。其中,旗艦“巴庫”號屬于2350噸的“列甯格勒”級驅逐艦領艦,其他三艘則屬于1600噸的“憤怒”級驅逐艦。說句題外話,後來移交給中國的四艘“鞍山”級驅逐艦,也屬于“憤怒”級。

這四艘驅逐艦都具有高航速的優點,“巴庫”號的速度高達40節,三艘“憤怒”級也有38節。但是,四艘驅逐艦的續航能力都不高,三艘“憤怒”級爲5000公裏,“巴庫”號更是只有3900公裏。要完成一萬多公裏的穿越北冰洋之旅,中途的補給加油是個難題。

但是最大的障礙,還是北冰洋綿延幾千公裏的浮冰區。這四艘驅逐艦的外殼非常脆弱,根本不可能獨立沖破浮冰,必須靠破冰船開路。但是,太平洋艦隊當時並沒有足夠的破冰船,爲此蘇聯海軍竟然從黑海艦隊調來了“米高揚”號破冰船。

破冰船從黑海出發,繞行35000公裏與EON-18編隊會師

“米高揚”號破冰船的遠航,也是堪稱史詩級的壯舉。成立EON-18編隊的命令是1942年6月下達的,但是“米高揚”號早在1941年11月就啓航奔赴遠東,可見蘇聯海軍早有准備。

“米高揚”號從巴統港出發,穿越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愛琴海。當時,德軍已經攻占克裏特島,“米高揚”號是冒著風險,偷偷穿過了德國海空軍的封鎖。

隨後,“米高揚”穿越蘇伊士運河,沿著非洲大陸東海岸繞過了好望角,然後直奔南美大陸的南端,又繞過合恩角進入太平洋。最後,“米高揚”號斜穿了整個太平洋,提前抵達了彙合點——亞洲大陸最東端的楚科奇半島。“米高揚”號的這段航程超過35000公裏,幾乎相當于地球周長的八分之七,在整個二戰期間也是相當驚人的。

1942年7月30日,在普羅維登尼亞灣待命多時的“米高揚”號,與EON-18編隊彙合。但是,此時的EON-18編隊卻缺少了一艘驅逐艦,只剩下三艘,這是怎麽回事呢?

因發生事故而撤退的“熱心”號

1942年7月15日,“巴庫”號、“理智”號、“熱心”號和“暴怒”號驅逐艦從海參崴出發,隨行的還有油輪“羅克巴丹”號、運輸支援船“伏爾加河”號和“庫茲涅茨萊索夫”號。出發前,四艘驅逐艦爲了突破北極浮冰區,花費了一個月時間進行了加固改裝。

理論上,蘇聯驅逐艦的單薄外殼只能抵抗每平方米2噸的水壓,而浮冰區的壓強可能達到每平方米10-12噸。因此,四艘驅逐艦在水線下三米到水線上一米的區域,裹上了一層特殊的“破冰外套”,由大約100毫米厚的木梁外襯3-5毫米的鐵板組成,船頭和船尾的“外套”更是達到500毫米。

此外,驅逐艦的一些設備也進行了專門的修改。例如,原來的青銅螺旋槳用特殊的鋼制枷鎖進行加固,並額外增加了可折疊的鋼制螺旋槳,這些螺旋槳的葉片可以拆卸,以便于在浮冰區進行維修。此外,四艘驅逐艦還用45毫米高射炮替換了原來的37毫米高射炮。

EON-18編隊出發後,穿越了鞑靼海峽,在7月17日抵達德卡斯特裏灣進行了補給,隨後繼續出發。但是在第二天,發生了意外。

7月18日,“熱心”號驅逐艦在阿穆爾河口與商船“特尼”號在濃霧中相撞。“熱心”號的艦首遭到損傷,向右扭曲了10米,已經無法繼續航行。EON-18編隊被迫丟下“熱心”號,繼續向楚科奇半島前進。

事後,“熱心”號被拖到了附近的蘇維埃港進行了10天的搶修,艦首被直接切掉,並進行了重新組裝。然而,修複好的“熱心”號已經無法趕上EON-18編隊,只好返回海參崴,重新回歸太平洋艦隊,後來在1945年參加了對日作戰。

7月22日,EON-18編隊抵達第一千島海峽,這裏位于勘察加半島的南端。由于整個千島群島當時都被日本占領,所以第一千島海峽是蘇聯與日本的交界處,隨時都有日本艦艇的巡邏。

就這樣,EON-18編隊在日本驅逐艦的跟蹤監視下通過了第一千島海峽。日本迅速將“蘇聯軍艦正從太平洋向摩爾曼斯克移動”的情報,發送給了德國方面。可以說,EON-18編隊的“秘密行動”從剛開始,在戰略層面就不是秘密了。

開始穿越北冰洋

7月30日,EON-18編隊終于抵達楚科奇半島的普羅維登尼亞灣。但是,這一路上同樣大霧彌漫,在接近碼頭時再次發生了事故。

“暴怒”號驅逐艦在靠近岸邊時,船底不幸擱淺,螺旋槳發生損壞,右側槳軸尖端還發生了彎曲。經過整整一周時間的修理,螺旋槳軸依然無法完全修複,轉動時會發生跳動,“暴怒”號只好將速度限制在8節以內。與此同時,損壞的右側螺旋槳也被完全拆了下來。

8月14日,在啓程階段就飽經艱辛的EON-18編隊,終于從普羅維登尼亞灣出發,開始穿越北極航線。此時,四艘驅逐艦已經一退一傷,整個編隊在“米高揚”號、“克拉辛”號和“卡岡諾維奇”號破冰船的引導下,開始向浮冰區前進,此外還有五艘載滿補給品的運輸船同行。

8月15日,EON-18編隊穿過白令海峽進入楚科奇海,踏入了北冰洋海域。作爲北冰洋的入口,楚科奇海的航行是整個行動中最艱難的部分。浮冰區的冰壓超過了原本預測的每平方米10-12噸,驅逐艦上的儀器甚至測出艦艇外殼出現了“100毫米的形變”,形勢令全體船員十分緊張。

經過大約10天的航行,EON-18編隊在8月26日收到一個令人瞠目的電報——電報內容竟然是“德軍袖珍戰列艦出現在前方”的警告。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逼近?

在北冰洋中心地帶的無人區,竟然出現了一艘德國袖珍戰列艦?這個消息簡直是天方夜譚。

8月26日,EON-18編隊收到了德國“舍爾海軍上將”號出現在喀拉海的消息。喀拉海位于新地島東部,這裏已經深入北冰洋腹地,除了少數蘇聯艦船,從前很少有他國船只來到此地。1942年8月,喀拉海處于無冰期,德國海軍趁機展開了名爲“仙境作戰”的偷襲蘇聯後院行動。

“舍爾海軍上將”號屬于“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該艦的滿載排水量大約爲16000噸,只相當于重巡洋艦,但是卻配備了兩座戰列艦級別的三聯裝279毫米主炮,因此被定義爲“袖珍戰列艦”。德國的袖珍戰列艦憑借優于重巡洋艦的火力,往往充當“海上孤狼”,對盟軍的海上交通線進行破壞。

1942年8月,“舍爾海軍上將”號開始執行所謂的“仙境作戰”,深入北冰洋進行狩獵作戰。8月25日,這艘袖珍戰列艦竟然越過新地島,進入東部的喀拉海,炮擊了熱拉尼亞海角的蘇聯氣象站,並且擊沉了“亞曆山大·西比裏亞科夫”號武裝破冰船。隨後,該艦又闖入迪克森港,與守軍炮兵以及兩艘武裝破冰船發生炮戰,並擊傷了後者。

需要指的是,迪克森港正是EON-18編隊穿越北冰洋計劃中的一個關鍵中繼補給點。

德國袖珍戰列艦出現在“一直被認爲安全”的北冰洋腹地,對蘇聯海軍産生了極大震撼。爲此,蘇聯海軍司令部急令EON-18編隊采取一切措施提高戰備狀態,如果遇到敵艦,必須對其發起攻擊和摧毀。

但是,盡管“舍爾海軍上將”號被稱爲“袖珍戰列艦”,噸位也大大超過了EON-18編隊三艘驅逐艦的總和,火力更是壓倒性的。可以說,如果雙方發生遭遇戰,EON-18編隊必然遭到毀滅。

幸運的是,EON-18編隊此時仍在楚科奇海緩慢航行,距離迪克森港還有3000公裏。只不過,德國袖珍戰列艦下一步前往何方?是否還有其他德國軍艦?蘇聯海軍無從知曉。EON-18編隊與德國軍艦發生遭遇戰,可能性依然不小。

事實上,“舍爾海軍上將”號炮擊迪克森港後,確實繼續向東航行,與EON-18編隊越來越近。但是,德國袖珍戰列艦最終止步于布爾什維克島以南的維爾基茨基海峽入口處,此地是喀拉海與拉普捷夫海的分界線。隨後德艦向西返航,于8月30日返回了納爾維克。

盡管“舍爾海軍上將”號返回了駐地,但是參加“仙境作戰”的幾艘德國潛艇仍然活躍了十幾天。其中兩艘潛艇進入喀拉海,一艘擊沉了2300噸的“古比雪夫號”號運輸船,另一艘甚至在9月8日浮出水面炮擊了蘇聯氣象站。因此,蘇聯EON-18編隊的航行依然充滿了風險。

“仙境作戰”是德國軍艦在北極海域最大膽的一次行動,也是整個戰爭期間深入北冰洋腹地最遠的一次。可以說,“仙境作戰”是EON-18編隊航行期間遭遇的最大風險。蘇德雙方在北冰洋展開的兩場冒險行動,竟然發生在同一時間,不得不說是一個巧合。

蹒跚抵達迪克森港

德國袖珍戰列艦,雖然是EON-18編隊需要高度警惕的事情,但是三艘蘇聯驅逐艦眼前的最大困難,仍然是北冰洋的浮冰。盡管有三艘破冰船各自帶領一艘驅逐艦開路,但是蘇聯驅逐艦最慢時只能以3節的低速航行。

更糟糕的是,“暴怒”號驅逐艦的螺旋槳故障一直存在,最高速度只能達到8節,嚴重拖累了整個編隊的航行,所以EON-18編隊只好在楚科奇海就被迫分開,狀況較好“巴庫”號和“理智”號先行一步前往迪克森港。

盡管如此,“巴庫”號和“理智”號也由于浮冰擠壓受到一定損傷,不僅船體出現凹陷,螺旋槳也發生彎曲和裂痕,好在“巴庫”號仍能保持26節速度,“理智”號能達到18節,蘇聯海軍對這個結果表示了滿意。

9月15日,“巴庫”號和“理智”號終于穿過了整個航程中最艱難的部分,抵達了喀拉海沿岸的迪克森港。此時,“暴怒”號還在東西伯利亞海,落後了差不多兩千公裏。最終,“暴怒”號在9月24日在破冰船“克拉辛”號伴隨下,蹒跚抵達了迪克森港,終于重新組成了完整的EON-18編隊。

最後的驚險:EON-18編隊提前一天通過德軍潛艇布雷區

抵達迪克森港,只是EON-18編隊完成了對地理障礙的克服,整個行動的最後一步是抵達摩爾曼斯克港,正式加入蘇聯北方艦隊。

就在EON-18編隊在迪克森港休整期間,北方艦隊就已經等不及了,要求三艘驅逐艦立刻執行護航任務,護送幾艘運輸船和破冰船返回阿爾漢格爾斯克港,甚至直接向蘇聯海軍司令部發出“特殊要求”。但是,“巴庫”號、“理智”號和“暴怒”號當時仍然傷痕累累,海軍司令部冷靜地拒絕了這個要求。

經過短暫的維修,EON-18編隊于10月9日離開迪克森港,于次日抵達尤戈爾斯基沙爾海峽進入瓦爾內卡灣。在此地,EON-18編隊補充了燃料,于10月12日晚上安全駛入了巴倫支海。

但是,蘇聯海軍當時並不知道,EON-18編隊此舉竟然躲過了一次巨大危險。

由于日本海軍向德國提前通知了“EON-18編隊通過北冰洋”的軍事情報,德國海軍已經預料到EON-18編隊將通過喀拉海和巴倫支海之間的尤戈爾斯基沙爾海峽。爲此,德軍專門派出了U-592號潛艇前往海峽布設水雷。

但是,德國海軍無法判斷EON-18編隊的准確通過時間,因此U-592號潛艇晚了一天,在10月13日才在海峽出口處布放了24枚水雷。要知道,尤戈爾斯基沙爾海峽非常狹窄,最窄只有2.5公裏寬。如果EON-18編隊不是提前通過了海峽,將有很大可能遭遇德軍水雷的毒手。

僅僅一天後,前往新地島西海岸的蘇聯運輸船“紹爾斯”號,就在尤戈爾斯基沙爾海峽撞上了水雷,當場沉沒。

與此同時,EON-18編隊于10月14日清晨安全抵達北莫爾斯克,隨後進入摩爾曼斯克的科拉灣。蘇聯北方艦隊司令戈洛夫科海軍中將,親自乘坐“尖銳”號驅逐艦迎接了來自太平洋艦隊的三艘驅逐艦。

至此,EON-18編隊還算圓滿地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只是“熱心”號驅逐艦留下了遺憾。這場橫穿北冰洋的壯舉,從7月15日開始,花費時間剛好兩個月,航程總共爲11800公裏,編隊的平均速度達到了4.4節,途中進行了多次加油和補給,在船隊規模等方面創造了北極航海史上的多個紀錄。編隊指揮官、“巴庫”號艦長別利亞耶夫上尉,也因此獲得了一級衛國戰爭勳章。

新加入北方艦隊的三艘驅逐艦“巴庫”號、“理智”號和“暴怒”號,在摩爾曼斯克經過重新改裝後,全部投入了護航任務,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作者:陶慕劍)

4 阅读: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