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館到考古工地鄭外學子研學“穿越”曆史

中原網 2024-04-21 13:45:34

研有所思,學有所獲。4月20日,鄭州外國語中學的40多名師生,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前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和荥陽青台遺址開啓了一場“穿越”曆史的研學之旅,從展廳到考古工地,從知識理論到動手實踐,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了呈現在博物館的厚重曆史,更在考古工地的實踐中深化了對曆史文化的理解。

觀展廳,探尋深厚曆史

“這裏是鄭州舊石器文化展廳,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研學之旅的第一站。”上午十點,在講解員的引領下,鄭州外國語中學師生走進考古博物館,聚集在陳列著古人類頭骨化石的展台前。大家圍成一排,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講解,仿佛穿越時空,同來自數萬年前的人類先祖“對視”。還有學生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著感興趣的內容。

在鄭州百年考古展廳和中華牙璋展廳,師生們繼續探索著曆史的奧秘。講解員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將複雜的考古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們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特別是“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淵源與河南荥陽的漢霸二王城”等古今結合的知識點面前,講解員將遺址文化與人們生活中的娛樂項目巧妙連接起來,讓同學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段曆史。

做手工,傳統文化融合現代審美

展廳參觀結束後,師生們來到二樓的活動室,參加扇繪繁花DIY活動。工作人員爲每位同學提供了團扇和制作材料,讓同學們各施所長制作團扇。在這個環節,學生們展現出了極高的創意和熱情。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植物圖案,用膠水將花草粘貼到團扇上,制作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品。“因爲我平時喜歡畫畫,所以我還打算回家之後在上面繪畫動漫人物,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融合”,鄭州外國語中學2026屆七班的李桐宇說到。

進工地,考古實踐長見識

青台遺址是一處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遺址,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3重環壕、北鬥九星天文遺迹、展現不同文化融合的公共墓地、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甕棺葬、中原地區史前最早的土坯牆體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的文化遺物。尤其是青台遺址北鬥九星天文祭祀遺迹,是目前國內保存狀況最好、最早的有關北鬥九星天文現象,對于揭示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展示黃河先民創造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傳說中的青台遺址”早就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的強烈興趣,下午,師生們就乘車來到荥陽青台遺址,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了解青台遺址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文物修複師的“修複魔法”,並參觀了北鬥九星祭祀區、墓葬、房址、環壕等文物遺存。

年級長楊莉告訴記者,“通過此次研學活動,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文物,不僅拓寬了視野,也增加了知識儲備。同時,通過這個活動老師們也發現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比如有的孩子地理知識的儲備就非常的豐厚。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交談分享自己知道的知識,這很好的提高了孩子們的小組合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居正 實習生 李思源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