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明朝文官勢力一大國家就要出事?不是都說限制皇權才有利于國家進步嗎?

史上風雲 2024-04-26 22:40:35

並不是所有的限制皇權就是好事,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比如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的明君,有話語權才能做更多有益的大事情。

權力的集中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權力的分散制衡則容易造成扯皮推诿現象,宋朝的重文輕武、明朝相權的廢除,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效率的低下。

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時,由于皇帝能力強,可以有效調動朝臣,並使大臣們各司其職,沒有了相權的制約,朝廷可以更好的施行皇帝的意志,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大事,才能順利進行。

可是朱元璋和朱棣之後,由于皇帝能力有限,威懾力有限,文官勢力壯大,朝廷逐漸進入扯皮時期。

明英宗複位成功後,曾想恢複鄭和下西洋活動,並派遣當年隨鄭和下西洋的人進行准備,除此之外還想恢複在東北地區的奴兒幹都司,無奈群臣反對,再加上明英宗有被俘的前科,最後都被迫終止,明朝開始由開放開拓轉向封閉自守,這直接影響了明朝國運。

明朝嘉靖帝和萬曆帝都是有名的“罷工皇帝”,動不動就數年甚至數十年不上朝,國家政事荒廢,很多部門人員缺編嚴重,官員長期無法正常升遷,國家機器不能正常運轉。

嘉靖帝和萬曆帝長期不上朝的一個原因,就是擺不平朝臣,這一方面是文臣勢力的強盛,另一方面是皇帝的能力欠缺和威嚴不夠,而文臣勢力又無法控制皇帝,雙方相持不下,皇帝采取了消極罷工的方式來處理。

崇祯皇帝上台後,想著勵精圖治,實現明朝中興,可惜能力不足。文官集團的強大,的確對皇權增加了督導,但如果大臣們爲了一己私利來限制皇權、幹擾國家管理,則不如沒有這種限制。

比如,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不斷,急需開源,代表大地主的官員們想方設法阻止對大地主的征稅措施,把壓力全都壓到了底層老百姓,老百姓生存不下去又被迫參加起義軍,形成惡性循環。

皇權至上的古代社會,任何對皇權的限制都是有限的,對于強勢的皇帝限制不住,也沒多少人願意冒死直谏,對于強勢的皇帝,如果被佞臣左右,也不利于國家的發展。

如果監督皇權的文臣不是好的文臣,那這種監督和限制則是不利于國家的發展。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