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效履職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湖北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生態檢察答卷

湖北日報視頻 2024-05-13 08:10:20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通訊員 袁明 阮彬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湖北是長江幹線流經裏程超過千公裏的唯一省份。近年來,全省檢察機關牢記殷殷囑托,認真落實長江保護法,按照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要求,一體推進懲治犯罪、保護公益、修複生態和訴源治理,堅決扛起以法治力量助力長江經濟帶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檢察責任,以高質效檢察履職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

創新履職守護一江清水

“快看,江豚!”4月11日清晨,長江宜昌段葛洲壩下遊,一對江豚在江水中嬉戲。

大江奔湧,魚躍人歡。近年來,在長江宜昌江段,常年可觀測到江豚在清澈的江水中逐浪嬉戲、躍出水面的場景。

江豚以小魚蝦爲食,逐魚而居。隨著長江大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宜昌江段水質持續變好,小魚蝦多了,江豚也多了。

在此“蝶變”進程中,檢察監督有力有爲,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此前,宜昌市檢察院接上級檢察機關交辦的線索後,迅速組織對流域內的船舶修造企業和航運公司進行實地調查,查明有11家在修造過程中未采取汙染防治措施,5家未取得修造資質,25家未取得拆船環評審批手續。

違規修造、拆解等活動,威脅長江生態和水質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宜昌市檢察機關依法開展監督,先後向11家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其履行監管職責,督促相關企業合規守法經營,消除環境汙染隱患;加大對船舶修造企業的執法檢查力度,規範拆解行爲。

相關行政部門迅速行動,督促企業規範處置危險廢物,補辦相關手續,全面自查自改,進行行業整治等。

效果立竿見影。在船舶修造方面,5家企業隨後依法取得修造船許可、補辦環評手續,11家具有修造船資質的企業加大汙染防治設施投入。在船舶拆解方面,對于依法不能辦理拆船環評的11家船舶修造企業,及時引導轉型;對違法轉移廢機油等危險廢物的某船舶企業,依法處以罰款,並責令改正違法行爲;依法將接收處置廢機油的經營戶移送警方立案偵查……

2023年9月,最高檢發布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7個典型案例,宜昌市檢察機關督促整治船舶修造、拆解行業汙染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成功入選。

船舶汙染問題一直是長江流域治理的難點。針對涉及流域廣、監管主體多、層級不一、案情複雜等特點,我省檢察機關創新推出了由省檢察院帶頭立案,各地檢察機關同步參與、統一調查、分層監督的“1+N”辦案模式。

“在辦理船舶拆解汙染水體案件中,組織全省三級檢察院同步對沿江船廠船舶拆解情況開展調查,共立辦行政公益訴訟案件34件。”省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譚鐵軍說。

“從‘個案辦理’向‘類案監督’延伸,鞏固擴大流域司法治理成效,用心用情守護一江清水浩蕩東流。”省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金鑫介紹,2021年以來,我省檢察機關辦理的15個涉長江大保護、流域綜合治理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能動履職助推岸線治理

讓群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除了“1+N”辦案模式,省檢察院還充分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把“屬地檢察”的便利和“交叉檢察、巡回檢察”的優勢統籌起來,推動解決“不能管”“不想管”“不願管”等問題。

“那裏就是問題碼頭所在的位置。”3月29日,天氣晴好,船行長江嘉魚段江心,順著鹹甯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肖冉手指的方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曾經的問題碼頭已不見蹤影,碼頭所在的岸線,經補植複綠、生態修複,與兩側岸線融爲一體,成爲一道美麗風景,成爲當地群衆休閑漫步好去處。

2023年5月,鹹甯市檢察院開展流域綜合治理巡回檢察時發現,長江幹堤嘉魚段一處碼頭布滿粉塵和油汙,存在隨時恢複作業汙染環境風險。嘉魚縣檢察院隨後就此對當地多個行政單位立案監督。

原來,該碼頭是一個臨時碼頭,期滿後有關方面未及時廢除碼頭功能、恢複灘塗原貌,而是將其改變用途,成了一家公司的物料轉運碼頭。

“作業現場也未進行除塵降塵處理,環境汙染風險大。”檢察幹警說。

檢察院隨即依托“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召開圓桌會議,組織相關行政部門現場磋商形成整改意見並付諸實施——依法拆除非法碼頭,完成岸線複綠工作。

蜿蜒曲折的長江猶如一條玉帶鑲嵌在荊楚大地上,行走長江兩岸,生産岸線大幅退後,生態岸線持續推進,目之所及皆是景致。

持續的岸線治理,讓曾經環境髒亂之地,變成了群衆休閑、遊樂的網紅打卡地。

黃石市沈家營碼頭公園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在現場看到,公園內,花壇、觀江平台、市民舞台等一應俱全,香樟、桂花等喬木綠意盎然;公園外,江水滔滔,驚濤拍岸。

該碼頭原是外銷轉運專用碼頭,碼頭的華麗轉身,檢察監督功不可沒。

黃石市黃石港區檢察院檢察官介紹,在省檢察院的指導下,黃石市、黃石港區兩級檢察院依法開展法律監督,啃下了這個“硬骨頭”案——包括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等,推動碼頭原址硬化地面破除複綠、灘地補植複綠,助推曾經日夜繁忙、存在環境汙染風險的生産岸線華麗轉身成今日景觀岸線。

紮實推進長江岸線治理,碧水藍天景觀重現,真正做到還江于民、還綠于民,讓群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統計顯示,2021年以來,湖北檢察機關督促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各類生活垃圾1.4萬多噸,督促回收和清理生産類固體廢物77萬多噸,助力淨化群衆身邊的環境。

打擊+修複、治罪+治理

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生態檢察答卷

暮春時節,群山披翠。

4月15日,記者在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辦事處一處山坡上看到,坡上栽植的紫薇、紅葉碧桃等樹木,隨風搖曳,長勢喜人。

這些樹木,系由一名涉案人員補種。

此前,谷城男子杜某在丹江口一帶非法采伐楊樹140多棵。該案由丹江口市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濫伐林木罪判處杜某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緩刑三年,並處罰金。

追完刑責追民責。不久之後,十堰市檢察院對其濫伐林木破壞生態環境一案又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判令其賠償生態功能損失費4926元用于購買碳彙,補種樹木432棵,並在媒體公開道歉。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後當庭宣判,支持檢察機關的全部訴訟請求。

庭審結束,杜某通過媒體表達歉意,並表示積極配合造林修複工作。

一手抓打擊、一手抓修複,嚴防出現“人判了,山荒了,地也髒了”等現象。該案作爲我省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要求被告購買碳彙修複生態環境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入選全省公益訴訟典型案例,2023年,該辦案經驗做法被最高檢向全國檢察機關推廣。

2023年,武漢市硚口區檢察院在辦理外地漁民羅某松等17人在梁子湖非法捕撈水産品43噸特大案件中,委托專門機構進行科學評估,因地制宜探索異地放流珍稀魚類和水草種植生態修複,依法提出追索生態損害賠償77萬元,推動實現違法者必須爲受損公益“買單”。

承辦檢察官熊玉橋受訪時介紹,今年3月,該案法院宣判,被告人羅某松等人犯非法捕撈水産品罪,分別被判處相應有期徒刑。

堅持治罪與治理並重,我省檢察機關針對案件暴露出的“治理短板”,積極開展訴源治理,努力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前述宜昌市檢察機關督促整治船舶修造、拆解行業汙染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件辦理過程中,爲做好檢察建議“後半篇文章”,宜昌市檢察機關還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廣泛開展調研並提交調研報告,推動當地政府出台《關于規範船舶拆解工作的若幹意見》,從源頭上加強報廢船舶監管,完善相關企業資質審核,提高船舶拆解安全環保能力。

久久爲功,持續用力。我省檢察機關在接續開展“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公益訴訟”“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助力流域綜合治理”等專項工作的基礎上,今年又在全省檢察機關組織開展“助力流域綜合治理,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專項工作,助力守牢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依法起訴非法采礦、盜伐林木、非法捕撈等犯罪5353人,立辦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4萬多件,推動補植複綠1.3萬多畝,恢複耕地1.5萬多畝,清理河道353公裏,清理被汙染水域面積4539畝,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生態檢察答卷,助推荊楚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省檢察機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助推長江經濟帶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爲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