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該炸掉”?讓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門峽大壩,是壯舉還是敗筆?

甄客百曉生 2024-05-15 02:51:52
前言

三門峽大壩可謂是中國水電站的元老了,它的建設不僅解決河南、山東的水災問題,更是爲關中地區提供了大量電力,“萬裏黃河第一壩”的名號當之無愧。

可就算是如此工程依舊有許多人覺得它是“失敗之作”,更是有些西安居民說:“早就該炸掉!”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一本萬利的水利工程爲何爭議會如此之大?

治理水患

自古至今,治理黃河的成功與否,已成爲衡量曆代王朝優劣的重要標准。

黃河號稱中國的母親,卻也曾爲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每逢夏末秋初,滔滔黃河從上遊奔流而下,洪水泛濫,沖毀了許多村鎮,奪走了無數人的性命。

黃河流域96個鄉鎮在一九三八年都有一定的受災,農作物被沖毀,生活多年的家園毀于一旦,百姓苦不堪言。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短短的兩句話是無數百姓的鮮血和淚水總結出的。

而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人對于河流治理的積極性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

早在一九三五年,李儀祉就爲蔣介石出謀劃策,建議在黃河中、下遊興建一座水庫,用以攔沙、儲水,然而,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因爲戰事四起,而被推遲了。

一九五四年蘇聯向我們提出156項支援計劃,其中就包括對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當年早些時候,蘇聯又派出7名人員來到中國,成立蘇聯黃河規劃專家小組。

他們一次又一次和我們國家的水利專家到黃河盆地去實地勘察,幾個月以後,蘇聯的專家小組的負責人科洛略夫,仍然是最爲推薦在三門峽建設大壩。

爲了解決這一世紀性的水患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設的水利部于一九五四年二月在北京開會,決議興建一座特大的水庫來攔截洪峰。

中、蘇雙方經過仔細研究,最後選定三門峽作爲工程地點。

三門峽

三門峽位于黃河的中部,是黃河上最危險的河段,若在此建成一座水壩,就可以控制黃河的上遊,從而控制黃河流域。

當初在三門峽修建水壩的決策,引起了許多人的質疑,其中就包括我國的水利專家王化雲,他本人也是極力的抗議三門峽工程。

一是因爲三門峽的地勢,二是爲了防止對陝西造成不利的後果。

所以,爲什麽面對著如此多的質疑,還要選擇三門峽作爲水壩建設點呢?

三門峽地處關中大平原,又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産地,它位于黃河中部,水利轉化出的電能充足,又是一條多岩的峽谷,能夠抵禦水流的沖擊。

在蘇聯的規劃中,就算能在上遊儲存了大量的淤泥,但也需要下遊讓出兩百多萬畝的土地。

也就是說,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全部搬遷去陌生的地方,如此工程面對的不只是巨大的財力消耗,還有百姓的不滿。

我方一直在向蘇聯方面要求,改變計劃,但即便後來蘇聯專家重新設計了,也有超過60萬的人口被搬遷,大量的人口搬遷,讓很多人對三門峽水庫産生了不滿。

一九六一年,三門峽水電站竣工。

三門峽是新中國成立後沿黃河幹支流興建的首個大規模控制性工程,大壩高106 m,全長1318 m。

另外,三峽大壩總庫容達三百五十億立方米,故被譽爲“萬裏黃河第一壩”。

有了三峽水庫的調蓄作用,黃河下遊才得以脫離"逢澇必災"的局面,避免了洪水泛濫之災,即使是大旱之年,水庫中儲存的水源也能及時調配,爲下遊農業提供水源。

三門峽水庫的水力轉換成電力,爲廣大群衆提供了潔淨的能源,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隨著更多的人到這裏來旅遊,三門峽本地的旅遊産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然而,僅僅用了數年時間,其缺陷就開始顯露出來。

毀譽參半

三門峽水庫建成後,陝西西安一帶的人們受到了嚴重的負面沖擊。

三峽工程建成後,由于河道淤積,河床擡升,導致渭河水位下降,對下遊水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不僅如此,陝西西安一帶的農田也會因爲缺水而變得更加的泥濘,從而造成了農作物的産量下降,讓農民們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

黃河水量大,同時也有大量的泥沙,如今由于泥沙堆積導致的河床上升,水無法排出,這就造成了洪水的泛濫。

蘇聯的一些專家也曾參加了水壩的修建工作,然而蘇聯人對于黃河多沙問題過于輕視。

當初蘇聯的一些專業人士,在設計泄流排沙口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是按照正常的河道來修建排水口,結果造成了更多的泥沙堆積。

從陝西省水務局發布的資料可以看出,隨著三門峽水庫的修建,黃河上遊將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由于沒有排水設施,泥沙堆積在了上面,導致河床一直在上升,到了1964年,它的河床已經上升了4.5米。

黃河洪水泛濫,水利部門無可奈何,只好將河堤往兩邊推高,但這種方法,根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了“地上懸河”的渭水開始倒流,洪水一直沖到了距西安14公裏的地方。

在洪水泛濫的情況下,西安人對于三門峽的建設是非常反感的,曾經有人說“早應該把它給炸了”。

陝西急了,周總理也著急,如果實在不行最終就只能炸了大壩,然後我國就開始討論對策。

人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直接炸毀三門峽大壩,另一部分則主張順其自然。

對于這一點,周總理指出:“爲什麽只看到下遊河道發生沖刷的好現象,而不看中遊發生的壞現象呢?”

根據水利部統計,三峽水庫修建後,渭河地區洪水風險增大50%,其中渭河地區在1965~2008年共遭受137次洪水。

尤其是在2003年,強降雨引發的洪災使陝西省大面積遭受洪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直接造成了82.9億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

但這座耗資巨大的水壩,卻不是說毀就毀的,而且這個工程本身也是有好處的,所以最終還是妥協了,只能加強水壩的排沙功能。

一九六八年,受上級指示,施工隊利用大批爆破材料,將三門峽水壩下部進行了"兩洞四管"的爆破,使三門峽的泄水容量增加一倍,並臨時減輕了一些淤堵。

再經過多次改造,在較高的地方鑿了幾個倒流孔,才算把三門峽上遊和下遊的河道給抹平了。

後來,我國在黃河的下遊建造了小浪底,用來排出泥沙,減輕了洪水的威脅。

符合時代的選擇

三門峽水電站被認爲是“我國水利建設史上品嘗的一枚苦果”,其建設和運行的曆程曲折而充滿了爭論,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它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決定。

堤防工程在黃河中遊發揮了重要的防禦功能,爲人民群衆生産生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樣做既合理又必要。

但問題在于,設計者當時考慮的都是下遊的防洪問題,而忽視了上遊地區。

三門峽水壩既是人與自然抗爭的大膽探索,又是我們應對大自然的種種限制與缺陷的一種體現。

如今爲了保證該項目的長期運行與安全,我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運用新的科技方法開展安全評價與監控,及早發現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並與群衆進行交流,傾聽群衆的看法與反饋,提升項目的社會接納程度。

對以後的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時間的角度再看三門峽,我們不僅要看其利,更要看其存在的諸多問題,其成就既是一項偉業,又是一次深刻的經驗。

在今後的水利項目中,應充分考慮到工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與人們的福利,從而達到對資源的有效開發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做到“治水”與“防洪”並重,使該項目的建設惠及廣大群衆。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對三門峽工程和黃河工程的持續投資和技術改造,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綜合效益顯著,作用日益提高。

曆經數十年,三門峽壩已是中國水利建設的標志性建築,既是一座世界級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又是一座由“問題大壩”向技術先進、功能完備前進的樣板工程。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那個時代,這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門峽水壩的修建,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之後的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

參考: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大河奔湧三門開》

https://www.smx.gov.cn/4033/616430880/1125178.html

紅星新聞《三門峽大壩下遊多人被沖走,已有10人獲救 親曆者:河水6分鍾漲約1.8米》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165177300883917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https://www.henan.gov.cn/2019/01-08/729113.html

0 阅读:0

甄客百曉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