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可以證明魯智深的曆史原型是韓世忠,他迷路遇到的老僧,其實是個“野婦”?

半壺老酒半支煙 2024-04-18 17:44:26

魯智深的曆史原型是誰?有人說他不用曆史原型,因爲曆史上確實有這麽一號人,南宋龔開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對魯智深有過評價:“有飛飛兒,出家尤好。與爾同袍,佛也被惱。”

《大宋宣和遺事》中也有魯智深的名字:“朝廷命呼延綽爲將,統兵投降海賊李橫等出師收捕宋江等,屢戰屢敗;朝廷督責嚴切,其呼延綽卻帶領得李橫反叛朝廷,亦來投宋江爲寇。那時有僧人魯智深反叛,亦來投奔宋江。這三人來後,恰好是三十六人數足。”

魯智深在曆史上確有七人,並不代表小說《水浒傳》中的魯智深不需要曆史原型,因爲再高明的作家,在塑造人物群像的時候,也不可能只以身邊的人爲模特,或全憑想象,而是要參考一些史料,才能刻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

有人說魯智深是梁山唯一的好漢和大俠,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也有人說魯智深的曆史原型是第一代老種經略相公麾下的強悍僧將法嵩,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過這位奇怪的高僧:“種世衡初營青澗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剛果有謀,以義烈自名。世衡延置門下,恣其所欲,供億無算。崧酗酒狎博,無所不爲,世衡遇之愈厚。”

法嵩是種世衡很信賴並委以重任的奇僧,其行事風格,跟魯智深確有幾分相似之處,這件事筆者去年寫過,這裏就不再贅述,咱們今天要聊的是魯智深的另一個曆史原型——生擒方臘的抗金名將韓世忠。

有人說韓世忠也是魯智深的曆史原型之一,這種說法筆者還真無法反駁,因爲僅從生擒方臘這件事來看,說韓世忠是魯智深的曆史原型之一,一點毛病都沒有。

《宋史》中的韓世忠“風骨偉岸,目瞬如電。早年鸷勇絕人,能騎生馬駒。家貧無産業,嗜酒尚氣,不可繩檢。日者(算卦先生)言當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毆之。”

算卦先生說韓世忠能位列三公,結果挨了一頓胖揍,水浒傳中的鎮關西鄭屠,被魯智深三次戲耍後三拳擊斃;韓世忠家徒四壁,魯智深腿肚子貼竈王爺;韓世忠喝酒耍脾氣,魯智深醉打山門,差點把文殊院打得“卷堂大散”。

魯智深除了體貌特征和脾氣秉性跟韓世忠有許多相似之處外,在生擒方臘一事上,兩人的經曆也有大半相同,只不過魯智深“迷路”遇到的神秘僧人,其實是個“野婦”而已。

這裏順便要解釋一下,古代的國人、市人、野人都是按居住地域劃分,寒門和布衣也不一定是普通老百姓,野人是“國城之郊野的人”,野婦自然就是國城之郊野的婦人,範文瀾、蔡美彪所著《中國通史》中有明確解釋:“農夫住在田野小邑,稱爲野人。”

野人和野婦都不是貶義詞,寒門也不是誰都有資格自稱,起碼像筆者這樣往上數十代都找不出一個太守、州牧、府尹、道台的人,是不敢自稱出身寒門的。

寒門和野婦是什麽意思大家都知道,咱們接下來溫習一下魯智深“生擒方臘”的全過程:“灑家迷蹤失徑,忽遇一個老僧,引領灑家到此處茅庵中,囑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間等候。但見個長大漢從松林深處來,你便捉住。’夜來望見山前火起,小僧看了一夜。又不知此間山徑路數是何處。今早正見這賊爬過山來,因此俺一禅杖打翻,就捉來綁了。不想正是方臘。”

宋江追問那老僧下落,魯智深一問三不知,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魯智深那番回憶的真僞,但被魯智深捆成粽子扛回來的方臘擺在那裏,宋江也顧不得刨根問底了,而且魯智深不願回朝受封,也正中宋江下懷:既然這潑天的富貴魯智深不肯要,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笑納了。

據說生擒方臘的大功宋江最後也沒撈著,被童貫本人和他麾下的心腹大將搶走了,《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等史料中只留下了宋江參與征方臘的寥寥數語記載:“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爲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余萬討之。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僞將相,送阙下。”

這兩部史料說宋江參與了征方臘之戰,但沒說宋江有沒有參加最後一戰,他只是捉了幾個方臘手下的重要人物而已,《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二十三·韓世忠(子彥直)》中則明確記載了生擒方臘的是被王淵稱爲“萬人敵”的韓世忠:“時有诏能得臘首者,授兩鎮節钺。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岩屋爲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裏,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辛興宗領兵截峒口,掠其俘爲己功,故賞不及世忠。別帥楊惟忠還阙,直其事,轉承節郎。”

兩鎮節钺代表兩頂節度使官帽,這懸賞跟“千金、萬戶侯”已經不相上下,難怪宋軍將士拼命也要生擒方臘。辛興宗不但搶了韓世忠的“擒方臘”之功,在此之前,還搶了宋江的“擒方七佛之功”,並迫使宋江辭官歸隱:“杭州賊將方七佛,有衆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之,舊屬百余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制表江等之功,辛興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統制王禀不敢爭。宋江等即日告退,遁隱終身。”

方七佛是方臘軍中第二號人物,綽號叫做“八大王”,他可能就是“三大王”方貌的曆史原型,據蔡東藩先生描述,武松的一條胳膊,就是被方七佛砍斷的,最後武松大發神威將其生擒,後來這段故事,被演繹成了“武松單臂擒方臘”。

無論是看宋朝史料還是看水浒原著,方臘都不是被武松生擒,我們細看《宋史》和《水浒傳》中方臘的被擒過程,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太多相似之處。

韓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魯智深迷途之中路遇老僧指點迷津;韓世忠“渡險數裏,搗其穴,格殺數十人”,魯智深“貪戰賊兵,直趕入亂山深處”;魯智深的功勞被別人冒領,韓世忠的功勞被辛興宗搶走。

僅從擒方臘一件事,就能看出魯智深和韓世忠有這麽多共同點,那麽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施耐庵在塑造魯智深這位大俠形象的時候,借鑒了《宋史》的部分內容——《宋史》是元朝宰相脫脫主持編修的,施耐庵和羅貫中都是元末明初之人,而且都給張士誠當過謀士,要說他們沒讀過《宋史》,估計讀者諸君都不會相信。

說韓世忠是魯智深的曆史原型之一,並沒有對英雄不敬的意思,因爲魯智深畢竟也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中僅有的幾條好漢之一,而且魯智深的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我們通過對魯智深生擒方臘一事的探究,才會去考證韓世忠被辛興宗冒領的大功,這也是讀《水浒》的曆史知識收獲。

魯智深的曆史原型當然不會只有韓世忠一個,這就像宋江也有曆史形象和藝術形象兩張不同面孔一樣,名著的魅力,就是能讓我們在看熱鬧之後還想去讀一讀相關史料,這才是開卷有益。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名著誕生于史料,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看描寫明朝富家生活的《紅樓夢》,能讓人想起清朝的“九子奪嫡”;看《西遊記》,也能讓人想起明朝潛心修道的嘉靖皇帝;《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是看它的人,可能要十倍于看《三國志》者。

僅從擒方臘一件事,似乎只能證明韓世忠是魯智深的曆史原型之一,爲韓世忠指點迷津的“野婦”,在小說中變成了指引魯智深生擒方臘的老僧,這樣的藝術加工是不是很有意思?

0 阅读:59

半壺老酒半支煙

簡介: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