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樹”仍難盈利,建信人壽業績遭遇滑鐵盧

商訊社 2024-03-26 16:21:28

作爲銀行系險企頭部企業,建信人壽在過去十幾年裏,不管是保險業務收入還是公司淨利潤,曾一度保持著一路高歌的狀態。但在2022年,建信人壽輝煌的業績戛然而止,從盈利到虧損超17億元,2023年虧損加劇。不僅如此,2023年,建信人壽保險業務也遭遇困境,收入下降、退保率居高不下……多重考驗之下,未來建信人壽該如何破局?

來源: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雜志 本刊記者/何樂

7.77%!隨著建信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信人壽”)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2023年的經營情況也浮出水面。2023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建信人壽綜合退保率高達7.77%,居銀行系險企第一。此外,報告期內,建信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97.13億元,同比下降20.60%,且淨虧損42.99億元。

自2011年起,經股權轉換由建設銀行控股後,建信人壽在2011年至2021年期間,一直保持著盈利狀態,直到2022年首度出現虧損。如今,2023年公司依然無法實現業績回暖,保險業務收入下滑、退保率居高不下,且虧損加劇,這給公司未來的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

銀行系險企集體困境

隨著非上市保險公司陸續公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大部分險企2023年全年經營情況已基本呈現全貌。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有部分銀行系保險公司(指由銀行控股或參股的人壽保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了較大下滑,其中不乏一些頭部的銀行系險企。

如工銀安盛人壽2023年全年保險業務收入爲404.95 億元,同比下滑 17.56%,建信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爲397.13 億元,同比下滑20.6%,農銀人壽也出現了9.32% 的下滑。其中,建信人壽下滑幅度最大。

銀行系險企目前主要有10家。國有五大銀行旗下均有一家保險公司,分別爲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建信人壽、交銀人壽。另外還包括郵政集團旗下的中郵人壽,招商銀行旗下的招商信諾人壽,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保誠人壽,光大集團控股的光大永明人壽,北京銀行的中荷人壽。

單從保險業務收入來看,2023年,中郵人壽保險業務收入達到1098.66億元,同比增長20.16%,爲10大銀行系險企中最高者。其余幾家險企,也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不過從盈利情況來看,中郵人壽虧損超百億元,其次是建信人壽,虧損金額從2022年的17.67億元擴大到42.99億元(表1)。

對于銀行系險企保險業務的下滑,主要與兩點因素有關。首先是業內所有預定利率大于3.5%的保險産品在2023年7月31日後全部下架,在前期“炒停售”透支需求後,後續保費增長乏力。其次是銀保渠道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全面推廣“報行合一”,在“報行合一”落地後,銀保手續費率的大幅削減使得銀保渠道開始進入增長困境。2023年8月以來,銀保渠道保費收入一度有“失速墜落”的趨勢。

以建信人壽爲例,公司2023年的保險業務收入和淨利潤雙雙下滑。中債資信債券評級信息公告認爲,建信人壽保費規模下降主要受到公司壓降趸繳業務規模所致,淨利潤下滑主要是受到資本市場波動導致投資收益同比下滑所致。其中,建信人壽2023年累計投資收益率爲2.61%,而其近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爲5.03%。

另外,2023年第四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建信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95%、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74%。

頹勢初顯,由盈轉虧

建信人壽成立于1998年,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銀行控股的保險公司之一。公開資料顯示,建信人壽的前身爲太平洋安泰人壽。2011年,中國建設銀行通過收購股權,最終以51%的股權拿下了太平洋安泰人壽的控股權,並改名爲建信人壽。

據可查詢資料,2011年-2021年的11年年間,建信人壽均保持著盈利態勢。且在10大銀行系險企中,公司盈利一直處于較好水平。2019年-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穩步增長,淨利潤也保持著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到了2022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5.48%至567.57億元,淨利潤驟降248.76%至-17.67億元,由盈轉虧。2023年,公司虧損態勢不止,虧損金額擴大25.32億元至42.99億元(表2)。

此外,對于建信人壽2022年淨虧損金額,其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虧損金額爲12.19億元,但根據中國建設銀行披露的2022年財報以及建信人壽披露的年報顯示,其淨虧損金額爲17.67億元。二者披露的虧損金額相差5億多元,這讓業內質疑公司實際虧損金額的准確性。

並且,據本刊記者查閱建信人壽各個季度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發現,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和2021年第一季度披露的,關于2020年第四季度淨利潤數據,也出現前後不一致的情況。對于建信人壽的財務數據之謎,或許需要官方進一步說明。在本文分析中,對于2022年的虧損金額,我們以建信人壽披露的年報數據,17.67億元爲准。

從近五年業績來看,建信人壽從2022年開始出現虧損,那麽這一年,公司爲何由盈轉虧,或許從年報中可略知一二。

2022年,建信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爲500.1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77.41億元有所增長。但這一年,公司的退保金陡然上升,從2021年的25.34億元猛然增長至2022年的62.35億元,增長幅度高達146.05%。

此外,2022年建信人壽投資收益爲110.40億元,較上一年的126.20億元,少了15.80億元,且公允價值變動損失3439.13萬元,而上年則收益3757.75萬元。另外,公司資産減值損失6.69億元,較上年增長615.4萬元。由此可知,建信人壽不僅投資收益下滑,公司的保險業務也遭遇退保金走高的困境。

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建信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73%,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24%。對比2021年同期的138%、172%,二者分別下降了65個百分點、48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已經逼近監管紅線。到了2023年,建信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略有上升,但並未出現大幅度改善。

現金流方面,2022年,建信人壽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額從上一年的267.24億元減少近70億元至197.48億元;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流出1.72億元,較上一年有所收縮;而籌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則淨流出128.81億元。不難看出,2022年建信人壽現金流承壓。

對此,建信人壽2022年和2023年均通過發債20億元進行“補血”,但效果似乎並不明顯。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額淨流出16.15億元。

在公司遭遇業績下滑之際,建信人壽董事長謝瑞平也在2022年12月29日辭任。自此長達半年多時間裏,董事長一職處于空缺狀態。直到2023年9月19日,林順輝出任公司董事長。

從2022年投資收益下滑,到保險業務也遭遇“滑鐵盧”,建信人壽在2023年並未能扭轉頹勢,且在行業監管趨嚴,以及資本市場波動下,公司虧損持續擴大。

近2年內多次被處罰

除了業績出現下滑外,建信人壽在合規問題上,也出現了問題。據公司官網顯示,2022年以來,建信人壽總部及旗下分支機構多次受到監管部門行政處罰(表3),合規問題不容忽視。

以公告披露日初步統計,2022年至2023年,建信人壽各地分支機構及總公司合計被監管部門罰款超過90萬元,涉及5張罰單。其中,有3張超過被罰金額超過20萬元。

其中,違規類型包括,公司存在財務、業務數據不真實和客戶信息不真實的問題,編制虛假資料、報送監管的報表不准確以及在部分保單的銷售過程中,未告知投保人關于合同免責事項的部分內容等。

千裏之堤潰于蟻穴。從官方披露的信息來看,建信人壽在過去幾年裏,被行政處罰事件較少,但近兩年來在業績下滑之際,公司多次被處罰,是否說明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出現了纰漏呢。雖然建信人壽違規事件並非十分重大,但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對投保人負責、對公司內部管理嚴謹,才是保險公司能夠長期穩健經營的重要因素。

退保率居高不下

回到保險業務上,從保險業務收入、保險産品的銷售情況來看,建信人壽的經營情況又如何?

2022年,建信人壽退保金猛然走高,從退保險種來看,個人年金險和個人壽險是退保重災區,二者退保金額分別從2021年的8.50億元、16.44億元增長至40.68億元、21.31億元,可見這一年建信人壽保險業務遭遇了重創。

2023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建信人壽的綜合退保率高達7.77%,居銀行系險企第一。而同期內銀行系險企如中郵人壽的綜合退保率爲1.6%、工銀安盛人壽爲2.61%、招商信諾人壽爲1.08%、中信保誠人壽爲1.04%、農銀人壽爲4.13%、交銀人壽爲4.26%,遠低于建信人壽的綜合退保率。

具體來看,報告期內,建信人壽退保金額前三位産品分別是龍耀一世B款終身壽險、建信優享瑞盈1號年金保險、聚富6號年金保險(萬能型),三者年度累計退保規模分別爲16.01億元、5.14億元、128.92億元,其中聚富6號年金保險(萬能型)年度累計退保率高達93.01%。

從綜合退保率來看,報告期內,e聚成金1號兩全保險(萬能型)、龍生福瑞 6號年金保險、建信康樂金生C款兩全保險三款産品年度累計退保率分別爲20.10%、84.82%、40.13%。

公司産品頻頻遭遇退保,其中的因素或許多種多樣,但居高不下的退保率卻進一步威脅到了險企的“生命線”——償付能力。如今,建信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走低,公司虧損加劇,未來該何去何從,能否重建往日輝煌,這交給時間來驗證。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