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春夏養生,請注意做好“三個不”

文化養生談 2024-03-26 06:48:02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春天的腳步進一步加速,氣溫顯著回升,我們也越發感受到了春夏之交這個特殊季節的特點。

春夏之交有什麽特點?

那就是氣溫雖然在回升,卻又能迅速下降,前一天可能還在穿短袖,第二天起床卻有可能穿上毛衣。雨水增多空氣潮濕,再加上陰晴不定的氣候,更需要我們做好健康養生。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認爲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而夏天則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春夏之交,其實也是陽氣最爲躁動不安的點,既要好好地養護陽氣的升發,不讓它在萌芽階段受到抑制,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的浮躁。

因此,春夏之交的養生,我們需要做好如下三個不:

1、不靜:

內經說“動養形、靜養神”,我們這裏提出春夏養生要“不靜”,並不是否定靜養神的必要性。

而是因爲春夏之交之際,自然界的陽氣從萌芽到升發,我們人體也應該順應這個自然之機,重點就在養陽,而養陽的關鍵又在于“動”,

因此,春夏之交,只要天氣合適,我們就應該積極參加戶外運動。即使是中老年人,也應該多出去接觸大自然,多呼吸空氣中的負氧離子。

這種“動”能夠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提高心肺系統的功能,對于防止常見的“春乏”很有幫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年紀大的人的“動”,外出的時間不要太早,避免被外界的低溫、霧霾所侵襲。

那樣容易導致感冒、甚至上呼吸道問題,最佳的時機,應該在太陽出來之後。

此外,春天的運動,盡量避免空腹鍛煉。尤其是年齡大的人,清晨的循環相對較差,體溫也偏低一些,在外出鍛煉前,最好能適當喝點溫熱的湯水。

2、不怒:

內經說“怒則氣上、怒傷肝”等等,可見,發怒生氣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情緒活動。

而春季對應的髒腑是肝,春夏之交,肝氣正是最爲旺盛的時候,即使是平常人,也容易出現情緒急躁的表現,這些都是肝陽亢盛的迹象。

這時候如果再發怒生氣,顯然就會導致肝陽更加浮躁,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春夏之交,我們應該保持心胸開闊和愉悅,少一些焦慮抑郁,避免肝氣郁滯而影響肝的疏泄。

其次,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態,也是春夏之交最爲講究的。

良好的心理情緒,有助于內分泌系統的平衡,讓身體保持強大的免疫力,遠離那些精神和心血管問題。

3、不妄:

什麽叫“妄”?也就是指那些沒有計劃、失去節制的行爲。

這一點在中老年身上更爲明顯,年紀大了之後,身體的陽氣開始虛弱而相對不足,身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也會變差,新陳代謝放緩,抵抗力下降,自我感覺就是開始有了精神不濟的感覺。

如果再不懂得節制消耗,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對身體來說就是耗氣傷精,最終導致陽氣的虛衰,從而在身體上出現早衰的表現。

因此,春夏之交,大多數人心裏都更容易有點“蠢蠢欲動”的迹象,我們也就更需要抱元守一、固攝精氣,適當節欲以養護陽氣。

雖然上面這些都是以中老年人爲例說明,但年輕人也更值得參考。

所謂“防微杜漸”,早點知道這個道理,從年輕時就能做好“不妄”,那不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陽氣,從而延緩早衰的到來嗎?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