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爲什麽拒絕奶瓶,一篇講清

滔滔麻麻 2024-03-18 13:39:29

三月齡內的寶寶會本能地吃奶,而大一些後,吃奶則成爲一種能力,需要掌握好“呼吸—吸吮—吞咽”的協調,才能吃得好。若這三者無法協調,即便之前吃奶正常,三個月後也可能出現拒奶等問題,尤其是在引入奶瓶時。那麽,如何給孩子引入奶瓶?孩子拒絕奶瓶後該如何應對?爲何更換了各種奶瓶、奶嘴,甚至更換了餵養人,孩子依然拒絕?今天,我將爲大家詳細講解。

寶寶爲何拒絕奶瓶?或許是這些細節被你忽略了

許多媽媽發現,寶寶在月子裏能很好地使用奶瓶,但在實現完全母乳親餵一段時間後,再給寶寶餵奶瓶,寶寶就不接受了。産假即將結束,可寶寶拒絕奶瓶,體重也不見增長,這讓人十分焦慮。

爲何有些寶寶會如此強烈地拒絕奶瓶呢?

對于出生三個月內的寶寶而言,尋乳、吸吮和吞咽是本能反射。在此期間,使用奶瓶餵養寶寶會很容易成功。而在出生後三個月左右,許多本能反射會自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所掌握的技能。例如,以前你觸摸寶寶的唇周,寶寶會轉頭尋乳。但現在,寶寶無法將這個動作與吃奶聯系起來。只有當寶寶看到媽媽的乳房或奶瓶時,才會表現出想吃的表情和動作。

以前,當乳頭或奶嘴進入寶寶的嘴巴時,寶寶會立即開始吸吮和吞咽,除非吸不出奶或嗆到、喘不過氣,否則很少會主動中途停止。現在,如果不是寶寶自己想吃奶,你把奶瓶塞進去,他會頂出來,或者只是含著奶嘴玩樂。即使奶流到嘴裏,他也可能含著或吐出來。你會發現,寶寶年齡越大,拒絕的能力就越強。即使之前主要以奶瓶餵養,到三四個月時,媽媽也會感到困惑,爲什麽寶寶之前吃奶瓶吃得很好,現在卻吃得越來越少,甚至看到奶瓶就躲?這給即將返回職場的媽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那些克服了重重困難才成功實現全母乳餵養的媽媽,甚至會懷疑自己給寶寶斷奶瓶的決定是否正確。

實際上,無論是否在三個月前就讓寶寶適應了奶瓶,如果使用了錯誤的奶瓶餵養方法,都可能在之後出現不同程度的抗拒。如果方法正確,即使寶寶在三個月前從未使用過奶瓶,也有機會快速學會使用奶瓶的技巧,順利切換瓶餵和親餵。

如何正確引導寶寶接受奶瓶餵養?

關鍵在于以下三個要點:

1. 寶寶在母乳親餵和奶瓶餵養時的技巧有所不同。母乳親餵時,寶寶需要深含乳;而使用奶瓶時,寶寶含住和吸吮擠壓的位置更靠近奶嘴前端。此外,母乳親餵時乳汁的流速受媽媽噴乳反射影響,呈脈沖式噴射;而奶瓶的乳汁流速更多地受到瓶身傾斜角度和奶嘴開孔的影響。相比奶瓶餵養,寶寶在母乳親餵時更容易掌握控制技巧,例如在流速慢時催促、在流速快時躲避以及在奶陣間歇休息。然而,使用奶瓶的控制主要在于餵養人,年齡較小的寶寶較難掌握這種技巧。

2. 無論是親餵還是瓶餵,順利進行都需要「吸吮-吞咽-呼吸」三者的協調。正常的吸吮模式是,新生兒或在流速快時每秒吸吮 1 次,配合 1 次吞咽和 1 次呼吸。對于大一些的寶寶和流速較慢時,每秒吸吮 1 次,吸吮 2-3 次後吞咽 1 次。連續吸吮 10-30 次後停頓休息。而較弱小的寶寶和早産寶寶在吸吮吞咽過程中常常不呼吸,連續吸吮次數較少。親餵時寶寶能得到更多休息,消耗更少,而瓶餵時則壓力更大。

3. 口腔功能對吃奶能力有很大影響,包括口腔敏感度(容易出現嘔吐反射)、舌功能(影響吸吮運動的靈活性)、吞咽功能(頻繁溢奶、嗆咳)、口腔閉合功能(影響吸吮時口腔負壓)等。對于口腔功能較弱的寶寶和早産寶寶,在吸吮吞咽過程中常常不呼吸,導致吸吮無力,連續吸吮次數少,且容易出現誤吸、嗆咳,甚至窒息等風險。這些問題往往會導致寶寶在母乳親餵和瓶餵方面都存在問題,可能需要專業醫生或哺乳顧問進行評估。此外,在選擇奶瓶餵養時,奶嘴的形狀和瓶餵的技巧也非常重要。

奶瓶引入技巧指南

如果寶寶從未使用過奶瓶和奶嘴,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讓寶寶坐在你的大腿上,保持上身略微直立,頭頸和背部得到充分支撐,頭部能夠穩定且自如地控制。同時,確保寶寶下半身坐姿穩定,雙腿放松自然彎曲。

2. 不要強行壓制寶寶的手,允許他嘗試觸摸或握住奶瓶。

3. 用奶嘴的頂端輕輕摩擦寶寶的嘴唇和周圍,讓他熟悉奶嘴的觸感。當寶寶張開嘴時,不要急于插入,而是讓奶嘴沿著寶寶的牙龈和臉頰內側摩擦。同時觀察寶寶的表情,若他能接受則繼續下一步;若他抗拒奶嘴的觸感,可下次再尋找合適的機會嘗試。

4. 將奶嘴沿著寶寶上颚滑入,當寶寶開始吸吮時,配合他的吸吮動作,輕輕向外向下拉動奶瓶,給予寶寶舌面按摩刺激。注意動作要輕柔,並與寶寶的吸吮節奏一致。避免將奶嘴深入口腔,以免壓到舌頭後部引發嘔吐反射。

5. 觀察寶寶的表情,當他接受奶嘴並專注吸吮時,慢慢擡高奶瓶,讓乳汁緩慢流入寶寶口中。

6. 當寶寶連續吸吮-吞咽且呼吸順暢時,保持奶瓶流速穩定。隨著乳汁流出,逐漸擡高奶瓶。若寶寶呼吸急促或想要停止吸吮,應主動降低奶瓶,避免乳汁流出過多。

7. 如果寶寶繼續吸吮,可再次擡高奶瓶。若寶寶表示拒絕,則停止餵食。

如果寶寶拒絕奶瓶,但不抗拒家人的照顧,且你已恢複工作,每天離家超過 8 小時,可暫停嘗試奶瓶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使用寬口小杯子給寶寶少量補充,讓他習慣:

1. 媽媽白天大部分時間不在家,寶寶能適應凍奶的味道。

2. 家人逐漸熟悉給寶寶補充餵養,但不強迫他接受。

在家人陪伴寶寶學習使用奶瓶的初期,有幾個小細節需要注意:

1. 不要用標准瓶餵量衡量寶寶每頓的進食量。應觀察全天的“瓶餵+親餵”總量。對于瓶餵仍有困難的寶寶,可能需要更多的親餵。已學會使用奶瓶的寶寶,每頓奶量可能在 20ml 至 150ml 之間波動,這取決于他的食欲和情緒,只要他表示拒絕,就應停止餵食,等下一頓再嘗試。

2. 餵奶頻率應根據寶寶之前幾頓的吃奶和睡眠情況進行調整,按需隨時餵養。在寶寶能吃飽一頓的前提下,2-3 個月的寶寶可間隔 2 小時左右進食,3-9 個月的寶寶可間隔 3-4 小時進食。若寶寶前一兩頓吃得較少,下一頓的時間可稍提前。若寶寶上一頓奶吃得很飽後困倦但未入睡,這一頓可能吃得少些,等他睡個小覺起來再大吃一頓即可。

3. 寶寶進食太慢時,不要不停餵食。每次瓶餵最好不超過 20 分鍾,避免寶寶邊吃邊玩或強行餵奶。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才能建立更好的生活習慣。當寶寶因挫折或其他原因拒絕繼續嘗試時,應尊重他,以換取更多信任。

4. 寶寶吃得太快並非好事。若寶寶吃得太快或因餵奶人技術“過于熟練”而無法停頓,會幹擾其掌握控制奶瓶流速的學習,不利于長期主動使用奶瓶,還可能存在乳頭混淆的風險。這與“呼吸-吸吮-吞咽”的協調有關。3 月齡前吸吮吞咽靠本能,3 月齡後則是自主能力。若早期吃奶中間不停頓,寶寶在 3 月齡後可能在吸吮吞咽過程中不會調整呼吸節奏,常出現閉氣吃奶的情況,從而不願使用奶瓶。

5. 若寶寶接受了奶瓶但不熟練,在餵奶過程中可拍一次嗝,而非等吃完後再拍。尤其當感覺寶寶開始吃得“猛”、吞咽聲音大、呼吸急促時,更有必要停下來,讓寶寶調整呼吸。此時拍嗝不一定能拍出“嗝”,重點是讓寶寶放松,避免因不舒服而抗拒使用奶瓶。

6. 對于習慣側躺餵或住院時間較長的早産寶寶,若不拒絕嘗試奶嘴但抗拒抱坐的瓶餵姿勢,可嘗試讓寶寶側躺著吃奶瓶。但這會增加耳部感染的風險,因此要格外注意控制流速,確保寶寶在使用奶瓶過程中呼吸和吞咽平穩。家長在寶寶側躺時,應幫助其保持髋部屈曲的姿態,並用一只手護在寶寶頭頸後面,確保頭部微微擡起但不會後仰過多,以利于呼吸和吞咽的暢通。

7. 對于計劃返回職場的媽媽,無論你打算讓家人替代照料寶寶,還是聘請育兒嫂,都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與寶寶磨合。引導他們熟悉寶寶的脾氣,了解寶寶的表情、聲音、動作所代表的開心、接納、抗拒、煩躁等情緒。他們越熟悉寶寶,越能在你上班後照顧好寶寶。應拒絕那些漠視寶寶情緒、按自己習慣和意願照料寶寶的人幫忙。

寶寶拒絕奶瓶怎麽辦?別怕,試試這些方法!

如果媽媽已經嘗試了多種方法,例如購買不同品牌和型號的奶瓶、奶嘴,嘗試在不同時間餵養,甚至全家人都試過了,但寶寶仍然不接受奶瓶,那麽可以看看以下的調整方法,看看哪些適合你的寶寶。

1. 選擇合適的時機:不要在寶寶太餓的時候嘗試使用奶瓶。學習新技能需要耐心,當寶寶非常餓時,可能沒有耐心去接受不喜歡的挑戰。根據寶寶的日常餵養規律,選擇寶寶應該可以餵奶但還不太餓的時候進行嘗試。

2. 注意餵奶瓶的姿勢:建立正確的餵奶瓶姿勢,讓寶寶坐在大人懷中,面朝外。寶寶看著熟悉的環境或感興趣的景致,會更容易放松接受瓶餵。同時,要注意寶寶頭頸部的支撐,避免低頭吃奶,以免影響吞咽。

3. 媽媽暫時離開家:對于一些寶寶來說,只要知道媽媽還在家裏,就可能拒絕奶瓶。因此,媽媽可以在固定時間段離開家,讓寶寶與代爲照料的家人建立信任,接受奶瓶餵養。

4. 引導寶寶主動含奶嘴:不要強迫寶寶接受,而是用奶嘴輕刷寶寶的唇周,溫和地邀請寶寶張開嘴。當寶寶張開嘴時,將奶嘴沿著上颚滑入,讓寶寶盡量含到寬闊處。

5. 了解寶寶的喜好和習慣:嘗試不同的奶嘴,選擇適合寶寶的。家人需要摸清寶寶的喜好,找到最適合的奶嘴。

6. 分散寶寶的注意力:當寶寶因爲吃奶不順利而煩躁時,可以嘗試在屋裏溜達、說話、唱兒歌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安撫情緒,鼓勵寶寶繼續努力。

7. 嘗試迷糊奶:曾經成功使用過奶瓶的寶寶,可以在剛要睡熟或剛睡醒時餵養,但要注意控制奶瓶流速,避免寶寶驚醒。

8. 建立親密關系:替代媽媽餵奶瓶的家人要與寶寶建立親密關系,日常多抱抱、多陪伴玩耍,讓寶寶産生足夠的信任。

9. 給予耐心和支持:寶寶適應奶瓶的過程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家人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致的觀察。不要給寶寶和自己太大壓力,即使寶寶暫時不接受奶瓶,也可以嘗試用杯子喝奶。每個階段的成長和新技能的學習都需要媽媽的耐心引導和家人的支持。

0 阅读:10

滔滔麻麻

簡介:願所有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