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打響“海陸空”三棲作戰:消耗外彙、放開限購、汽車換新

鄒狂 2024-05-13 03:09:35

前言

我在上篇文章說過,今年5月正是我國打響對外經濟反擊戰的絕佳時刻。

顯然上面的人也是這樣想的,4月底經濟工作議事結束後,關于第四波拯救樓市的浪潮便席卷而來。

這次力度之大遠超過往時期,除北上廣深津以外,全國三百多座地級市幾乎一夜之間放開了限購舉措,疊加自然資源部門要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城市將暫停土地供應的措施,新一輪“降價去庫存”即將來臨,屆時樓市能否複蘇尚有待觀察。

不過,隨著我方與外部勢力就經貿展開的較量步入白熱化階段,盡管外貿順差有所收窄,但體量卻也同比增長許多,薄利多銷正在打開除了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外的區域性市場,然後是今年以來對外來人員落地實施六日內免簽且對多國展開單方面免簽的舉措,加上廣交會等知名國際會展持續發力,來華旅遊或經商的人數創下自疫情以來新高。

另外,國內“五一”假期旅遊出行人數及人均消費等數據恢複至2019年水平,揭示社會面消費已實現階段性複蘇,不僅使國內各個旅遊景點賺得盆滿缽滿,甚至還帶動了諸如日本、韓國、泰國等周邊國家的旅遊消費,可見我國消費能力輻射範圍之廣。

除此之外,得益于針對全球跨境企業實行統一征稅、細分亞裔族群、芯片和科學法案等舉措,原本外流至海外的華人財産或資本,其等産生的資金又回流至港股,甚至變成北向資金投資A股。

雖然還有大部分存在于新加坡或開曼群島,但僅這一小部分回流便形成了絕佳的市場預期,致使我國資産價格和貨幣彙率在面對外部打壓時仍堅挺如初,與此同時也成爲了我國對外打響經濟保衛戰和反擊戰的底氣。

然而,外部的情況卻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水深火熱。

盡管歐美地區通脹高企,但對比至高時刻可以說已經步入冷卻狀態,只要解決本土供應癱瘓常態化、構築靈活響應的商品供應鏈等問題,此刻頑固的通脹便會徹底“退燒”,加上美聯儲適時降息的預期,現階段的問題並不足以成爲擊潰外部經濟體系的症結。

如今國內很多人認爲,只要美聯儲采取降息措施,便是我方的絕對勝利,屆時大洋彼岸或將永遠失去掌控全球經濟命脈的機會。

平心而論,持有這般想法的人,要麽根本不具備國際政治視野,以及經濟學的基本常識,要麽揣著明白裝糊塗,爲了利益而刻意迎合民粹,前者乃蠢,後者則是又蠢又壞。

我在之前寫的文章提到過:

一來,無論是降息還是加息,短期對大洋彼岸來說都是百利無一害的。

二來,千萬不要陷入外界對其等所産生的刻板印象的陷阱當中。

比如大洋彼岸的産業空心化、歐洲地區的債務危機等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把他們看成唯利是圖,從而不具備基本人文主義價值觀的“資本家”。

要知道人文主義這個概念是對方早在幾百年前就已制造出來的思想産物,也不要把他們看成是一盤散沙,俄國對歐洲出口天然氣的市場份額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從70%驟降至5%即是最好的證明。

三來,千萬不要小瞧他們的決策。

就好比這次的細分亞裔族群法案,看似是將華人的海外資産拱手退還給我們,但凡有點社會學常識的人就知道,既得利益群體與中底層被剝削群體是無法共處于一個“利維坦”的,真要按照盧、溫兩人的觀點執行下去,接下來迎接我們的必然又是一場與經濟建設完全背道而馳的社會互害。

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倘若上述做到了“知彼”,那麽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知己”,不只是要知曉自己的優點,還得做到自省,清楚自己的劣勢和短板所在。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制定出一份無限接近于完美的戰略行動方案。

接下來,本人基于多年對于國內外勢力各個優劣進行過相對客觀且充分的分析,鬥膽提出我國經濟對外發動反擊的戰略方針,利用“海陸空”三棲作戰的軍事概念,涵蓋當前我國發動對外反擊所有的行動可能性,結合近期上面采取的舉措,最終形成三大行動指示,它們分別是:

代表“海域作戰”的消耗外彙,因其乃中低端制造和對外貿易出口相結合的行業在面臨增長困境時所采取的解決方案之一,並且與海上航行運輸行業息息相關,故而屬于“海戰”範疇;

代表“陸域作戰”的放開限購,因其乃國內第一大行業即房地産市場在面臨下行困境時所采取的解決方案之一,故而屬于“陸戰”範疇;

代表“空域作戰”的汽車換新,因其近期逐漸取代房地産成爲拉動經濟增長首要引擎的優異表現,加上其産業鏈的技術進步有助于航空航天事業,以及未來對于“低空經濟”的實現極有可能需要從當前汽車形態進化叠代的本質,故而屬于“空戰”範疇。

消耗外儲保彙率,稀釋國儲保房價

2021年那會兒,正值海外疫情“風頭正盛”。

由于我國率先控制住首波疫情的沖擊,並且一直防止外來毒株入侵,在當時取得階段性勝利,生産線帶動整個供給鏈逐漸恢複元氣。

于是,全世界的需求如潮水一般湧入神州大地,因爲彼時只有我們具有能力,輸出足以滿足整個地球的巨大産能,各種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資紛紛生産出來,並發往全球各地。

彼時,我國對外出口達到曆史峰值,創彙規模乃數千億美元,原本面臨大部分海外美元債到期的泰山壓頂之勢,瞬間被這輪“潑天富貴”成功化險爲夷。

然而,自從2022年以來,海外大部分地區在疫苗接種數量達標後,竟然選擇與疫情共存。

盡管其等經曆了最凶猛的一波疫情沖擊,但隨後卻奇迹般地解除防控,整個社會恢複往日作息,本土生産和供給也開始跟上步伐,不再依賴我們輸出商品。

直到現在,我國貿易出口量經曆了短暫且劇烈的波動後,雖然依舊保持一定增長,但其結構和各商品的單位價差大幅收窄。

這意味著,與此前相當的商品,如今竟然貼近成本價售出,更遑論有無溢價空間。

翻開外貿結構一看,原本需大批量出口至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貨物,如今轉而出口至中東、東南亞、北非等第三世界地區,或是采取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變相擡高相關商品的售賣價格,對控制價格上漲來說百害無一利。

目前看來,無論是外貿出口的結構,抑或是其創彙能力無疑都大打折扣,加上後疫情時代下全球化格局波雲詭谲,外部勢力欲要重建一個把我方排除在外的經貿體系,倡導雙邊主義而非多邊主義,將我方置于“二次入世”的危險境地。

面對如此險境,我方本來留有一線生機,那就是自2008年伊始,一躍成爲對內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型行業——房地産的商品房市場,只要其行情企穩,便能對宏觀經濟起到如同定海神針一般的積極作用。

怎知命運就是喜歡愚弄刻苦勤奮之人,讓他們的認知跟不上世界的瞬息變幻,最終還要爲自己的苦難負責。

2015年,樓市庫存達到曆史峰值,將近一半地級市的住宅去化周期皆超過三年。

于是,上面開啓“漲價去庫存”,實施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項目,疊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舉措,還爲此設立了抵押補充貸款等金融結構性工具,旨在于實現樓市去泡沫、去庫存、去産能的目標。

結果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金融結構性工具的設立並沒有受到法理上的任何約束,加上我國金融行業存在諸多結構性失衡的特殊情況,根據經濟學家格林斯潘提出的金融加速器(或是叫金融放大鏡)理論,在交易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的金融市場裏,具有信貸擴張能力或相關功能的金融工具會加劇不良貸款規模膨脹的風險。

而這就是實行“漲價去庫存”這麽多年來,非但沒有將樓市庫存降下來,反而還推高了整個社會所有部門的負債率和杠杆率,以及生存所需的各項成本價格的根本原因,而不只是樓市漲價帶動所有生産資源的價格也一並上漲所致。

直到2021年,這種金融加速趨勢連帶樓市泡沫一起被放大,衆多房企仍然采取高周轉的開發模式建房和售房。

彼時,上面看到了其潛在風險並大爲吃驚,趕緊出台限制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舉措,並且正式打響推翻壓在居民頭上“三座大山”的運動。

盡管如今看來,此番行動乃人爲造成的決策合成謬誤,但當時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尚且還有強勢的出口貿易,以及逐漸恢複過來的大宗商品消費這兩駕馬車能夠正常運行,于是給了上面和民衆極強的信心,說幹咱就幹,絲毫沒有把未來的不確定性放在眼裏。

後來的事,身爲曆史見證者的大夥兒也都知道了:2022年一整年才是防疫最艱難的時刻,加上大洋彼岸的美聯儲開啓加息周期,對我方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自2019年以來,中概股、港股,以及A股的股票資産縮水了將近一半;2022年以來,我國主權貨幣兌美元彙率從六區間下降到七區間;2021年以來,我國新建商品房價格整體下降30%,部分地區新房價格甚至腰斬,二手房價格更是下降近七成。

若不是自2022年以來,我國每年消耗外彙儲備占總量的比例達到10%以上,或許主權貨幣的彙率乃至以其計價的大類資産價格將進一步下行。

另外,國內實則一直處于“大放水”的狀態。

下調存貸款利率、MLF,以此同步下調LPR,還創設了諸多定向的金融工具,用以創造基礎貨幣,結果卻因爲樓市的逆周期下行,以及資産負債表衰退,從而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從M2與M1的剪刀差于近兩年來始終刷新曆史極值、CPI連續20多個月不及預期、PPI一直處于負值區間、PMI老是在榮枯線上下徘徊波動,以及社融規模增速始終跑不贏貨幣發行增速,加上其結構性分化越發突出,個人住房貸款長期萎縮,而行政類投資卻長期高企,可以看出市場投資者和社會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發展預期的不確定性同樣達到曆史極值。

盡管使出諸如成立平准基金拯救股市,或地方彙金向房企提供流動性等各種財政手段,均在資産負債表衰退乃至流動性陷阱面前無濟于事。

不過,目測接下來仍將通過持續消耗外彙儲備力保彙率穩定,以及稀釋國有資産儲備力保諸如商品房等大類資産價格的穩定。

樓市將放開限購,爲複蘇最後一搏

說完消耗外彙,我們緊接著來看一下放開限購。

近期,關于拯救樓市的行政舉動似乎一下子多了起來。

先是在4月經濟工作議事上只字未提“三大工程”項目,原本被衆人寄予厚望的“棚改2.0”,如今既沒有提升行動的優先級,也沒有資金面上的大動作,甚至還在重要議事上將其剔除,不再提及。

隨後是議事結束,國家自然資源部門要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地級市不能再供應土地,而去化周期在18-36個月內的地級市將減少土地供應,至于在18個月內的地級市持平或少量增加土地供應。

再來就是勞動節一過,除北上廣深核心區域以外的全國其他地區幾乎一夜之間解除了針對新建商品房的所有限購措施。

盡管我曾在之前寫的文章裏提過,複蘇樓市的三個決定性舉措,其中有一個就是全面取消限購,但我認爲需要及時采取該措施,才能限制住商品房價格探底的趨勢。

目前看來,在商品房價格已經下跌了至少三成的情況下,即使是放開限購,也無法阻止房價持續下行的強大勢能,原因在于以下三點:

一、無論是剛需,還是改善性需求,早就在幾年前即樓市“漲價去庫存”的時候幾乎被透支完畢,如今就算放開限購,購房需求也所剩無幾;

二、取消限購作爲拯救樓市的關鍵性措施之一,看重的是施政時機,只因我國樓市的市場化程度並不充分,存在被金融加速器利用的巨大漏洞。

一旦錯過最佳施政的時機,則交易信息就會變得非透明化,繼而影響到決策者和市場投資者的主觀判斷,使其等決策脫離客觀現實的依據;

三、限購措施本身作爲非市場化的調控手段,自打其實行的那一天開始,商品房市場便失去了自主調節價格和供需的功能,或許其本不該存在。

綜上分析,這般看來,唯有降價去庫存這一招,才能讓樓市逐步止住下行趨勢,然後觸底反彈。

至于能否徹底複蘇,關鍵還得看其他兩個措施:取消公攤面積、征收房地産稅。

前者作爲“非人性化”的制標性措施,早就該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裏了。

而後者則不僅是樓市止跌企穩的唯一方法,還是衆多嚴重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行政主體得以轉型並增加財政收入的不二法門。

話說,能否通過除了降價以外的其他方式進行樓市去庫存?

我曾在之前寫的文章裏對“漲價去庫存”狠狠地批判過一遍,並且給出不能再利用這個方法進行樓市去庫存的觀點。

至于對“既不是漲價,又不屬于降價”的手段,也就是使商品房價格長期處于橫盤的方法,民間稱其爲“平價去庫存”,我倒覺得雖然可以嘗試,但我敢肯定的是,其對樓市去庫存的效果絕對沒有降價去庫存那麽好。

假設使用降價的方式就能讓樓市于2030年前見底,並于2035年前徹底恢複至繁榮時期,而諸如視去化周期從而增減或持平土地供應等“平價去庫存”的方式,則使樓市多晚個幾年才能觸底反彈。

所以說,對比漲價或平價去庫存,還是降價去庫存的方式對樓市盡早複蘇更有用。

新能源汽車換新,一億輛在所不惜

分析完放開限購和降價去庫存,我們來看一下以新能源尤甚的汽車行業的“以舊換新”舉措。

近段時間以來,上面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可謂不小,且態度越來越積極,也越來越堅決。

今年一季度,汽車産業成功超越房地産,成爲我國增量最大的行業,這背後折射出來的不只是越來越內卷的新能源汽車勢力,還有上面對于經濟轉型的意志越發堅定。

然而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遭遇了諸多阻礙:

首先是大洋彼岸即將對我國生産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征收100%的進口關稅,難保歐盟不會效仿,加上新能源汽車說白了就是電動汽車,技術進步方面尚不足以引領商業範式革命。

其次是其市場份額並非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擠占傳統燃油車而來的。

再來,我對新能源汽車過度飽和的市場狀況提出以下兩點擔憂:

一來,假設政策補貼全面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劣質産能出清,預示著大量資源被過度開發,從而遭遇實質性浪費;

二來,如何使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既不至于擠占供電存量,而是通過能源革命形成供電增量,以此改善發電結構,還有發電機及電池報廢後引發的處理汙染問題。

也就是說,圍繞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端問題,從始至終只有三個:清潔能源、環保材料,以及自動駕駛智能系統。

話說回來,針對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車的“一億輛以舊換新”活動,實現的難度有多大?

我認爲,汽車乃工業耐用消費品,從一開始就不具備類似于金融資産的保值屬性,加上其一經使用就是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商品特征,想要做到以舊換新的補貼成本低于其維修成本,即增加補貼收益以覆蓋往後維修所需的費用,其實是很難的。

另外,活動的錢從哪兒來?

即使成功做到了,在沒有真正解決圍繞新能源汽車的三大問題之前,可能會對可預見未來的社會造成諸如能源不夠清潔或材料不夠環保,從而汙染環境,以及自動駕駛技術不夠成熟,導致各地車禍事故頻發等惡劣影響。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我國不僅要打響對外經濟反擊戰,還得從戰略層面采取“海陸空”三棲作戰的方式,才能制定出無限接近于完美的行動方案,然後一舉殲滅敵方的有生作戰力量,取得這場反擊戰的最終勝利!

對外經濟反擊的三棲作戰計劃分別是:消耗外彙、放開限購、汽車換新。

總之,通過消耗外儲穩彙率、消耗國儲穩房價這類短期應對的措施,加上樓市全面放開限購、開展一億輛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活動等決策的落實,我堅信未來的宏觀經濟一定會複蘇起來,十四萬萬同胞的生活質量也能更上一層樓!

作者:​

——END——

12 阅读:4092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0:17

    還有人購買房子嗎?早被掏空了。還爲房貸,物業費發愁。

    裏芬斯塔爾 回覆:
    有啊,不少有錢人還在買房,不過買的不是我們國內的罷了。
  • 2024-05-14 17:12

    3億多輛汽車的保有量,按10年使用年限,每年單單存量替換(假設每個有車的人都會廢舊換新)就是3000多萬。比如今的年銷量還高!

  • 2024-05-14 15:00

    胡說八道

  • 2024-05-14 17:56

    換不換車首先是收入得穩定,家庭沒用其他大的開支

鄒狂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