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撤軍引發新變局,亞美尼亞自討苦吃,南高加索地緣政治角力

老安說軍事 2024-05-10 15:30:11

2024年4月19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多家媒體報道,俄羅斯已從納卡地區撤回了2000名士兵,此消息立刻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要了解這一舉動的背後原因,我們得回溯到納卡沖突的曆史背景。

納卡地區,位于阿塞拜疆境內的一個自治州,但因其80%的居民爲亞美尼亞族人,一直對這個地區的歸屬問題存在不滿。

蘇聯時期,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就表達了並入亞美尼亞的意願,但阿塞拜疆始終拒絕這一要求,這爲日後的軍事沖突埋下了伏筆。

1991年蘇聯解體後,納卡沖突演變爲全面的阿亞戰爭,在1992年至1994年的武裝對抗中,亞美尼亞占領了納卡及其周邊的阿塞拜疆領土,最終在俄羅斯等國的調停下,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在1994年5月達成了全面停火協議。

盡管停火協議已經簽訂,但兩國仍因納卡問題處于敵對狀態,小規模沖突時有發生,國際社會多次嘗試調解這一爭端,但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2020年,納卡地區的緊張局勢再次升級,這次沖突是自1994年停火協議簽訂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在沖突期間,雙方使用了重型武器,包括火炮、坦克和無人機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許多平民被迫逃離家園,成爲難民,爲此,國際社會對此表示深切關注,並呼籲雙方立即停火,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

在多方調停下,雖然兩國領導人曾在同年簽署了停火協議,並由俄羅斯出兵監督,但地區緊張局勢並未得到根本緩解。

這場沖突的結果,以亞美尼亞的慘敗而收場。

2023年9月19日。阿塞拜疆以“反恐行動”爲名對亞美尼亞控制的納卡地區發動軍事打擊,並成功解除了亞美尼亞軍隊的武裝,並將其趕走,使阿塞拜疆重新掌控了納卡地區。

此時的亞美尼亞,就像一個被欺負的熊孩子,在戰場上的失利,使其有些氣急敗壞,對俄羅斯的依賴和支持也産生了質疑。

于是,亞美尼亞開始尋求與西方國家的更緊密合作,以平衡地區影響力並尋求新的安全保障。

亞美尼亞議會議長西蒙尼揚曾公開指責俄羅斯在納卡問題上的不作爲,稱俄羅斯將納卡“交給了”阿塞拜疆。

他還嘲諷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是“部門秘書”,這些言論引起了俄羅斯的不滿和抗議。

亞美尼亞還采取了其他一些行動,如啓動《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批准程序、與美國舉行軍事演習等,這些行爲也被俄羅斯視爲不友好行爲,進一步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

西方國家捕捉到了這一信息,紛紛發聲:可以通過經濟援助、軍事合作等領域加強與亞美尼亞的聯系,並表示將在未來向亞美尼亞提供多達2.7億歐元的援助。

目前來看,這種許諾雖然是空頭支票,卻同樣可以削弱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的傳統盟友關系。

面對亞美尼亞的“背叛”,俄羅斯選擇了撤軍作爲回應,其實對于俄羅斯而言,亞美尼亞這根牆頭草早已沒有維護的必要。

只不過南高加索地區,一直是俄羅斯和西方勢力之間地緣政治角力的戰場,西方勢力一直試圖加強對亞美尼亞的控制,以牽制俄羅斯。

俄羅斯則對此也十分警覺,認爲西方國家正將亞美尼亞作爲南高加索地區地緣政治對抗的工具,威脅到其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安全。

在此背景下,俄羅斯的撤軍行動可以被視爲對西方勢力的一種回應,通過撤軍,俄羅斯在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它不願意被卷入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之間的邊境糾紛,也不願意成爲西方國家地緣政治遊戲的棋子。

但俄羅斯的撤軍對亞美尼亞和整個南高加索地區的局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亞美尼亞而言,失去俄羅斯的軍事支持可能會加劇其地緣政治的脆弱性。

與阿塞拜疆比,亞美尼亞領土狹小,既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地理位置又較爲封閉,權力又集中于薩爾基相家族手中,還與周邊多個國家搞不好關系。

這樣的亞美尼亞,隨時可能成爲地區地緣政治角力的犧牲品,在沒有俄羅斯軍隊的斡旋下,與阿塞拜疆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但值得注意的是,撤軍並不意味著表俄羅斯完全放棄了對亞美尼亞的影響力,俄羅斯很可能只是想給亞美尼亞一點教訓,當新的軍事沖突來臨時,其他國家勢力要想介入,還是會看一看俄羅斯的臉色。

0 阅读: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