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屢戰屢敗,實力卻能越發壯大,而項羽爲何輸一場就身死國滅?

文诩曆史 2024-04-28 11:13:50

秦末亂世,最閃亮的一顆將星莫過于項羽,他一生打了大小70余仗,所向披靡,只有一場敗仗,然而正是這一次的失敗,讓他徹底滅亡。而當時作爲其對手的劉邦,在面對到項羽的時候,幾乎沒有勝利,唯一一場垓下之戰的勝利,卻直接讓他問鼎天下。

那麽爲何劉邦屢戰屢敗,卻不會敗亡,而項羽就輸了那一場就直接滅亡了呢?

劉邦在秦末時期能夠崛起,依靠的就是一直以來他所樹立的仁義大旗。從進入鹹陽與百姓約法三章開始,劉邦仁義愛民的好名聲就傳遍了天下。

不過,當時天下實力最強大的當屬項羽,因爲他實在是太能打,秦國幾乎是他憑借一己之力擊垮的,其余諸侯畏懼項羽,因此表面歸附于他。

公元前205年,劉邦趁項羽攻打齊國,從漢中出兵進攻關中。在韓信的計謀之下,很快平定三秦,准備與項羽爭奪天下,楚漢戰爭正式爆發。

因爲項羽殘暴不仁,衆諸侯只是因爲害怕因此表面臣服,但是實際上都是反對他的統治。因此,劉邦與這些諸侯以爲義帝報仇的旗號,聯合起來,組成了56萬的聯軍,共同反楚。大軍浩浩蕩蕩的向著彭城進發。項羽聽聞消息,率領3萬輕騎前來。

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劉邦和其他諸侯都不在意,因此沒有防備。項羽趁機偷襲,一戰消滅聯軍多大數十萬,劉邦僅僅帶著十幾個人逃了出去。

彭城之戰的大勝,更是讓項羽名聲大噪,反楚聯盟也因此瓦解。

隨著章邯等人的徹底覆滅,劉邦沒有了後顧之憂,他依托關中和漢中與項羽僵持。期間,說服英布反楚,聯絡彭越後方騷擾項羽。

哪怕如此做,在荥陽之戰、成臯之戰,劉邦仍舊不是項羽的對手。

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一直沒有被項羽打垮,反倒是項羽的軍隊被牽扯的疲憊不堪,不得不與劉邦以鴻溝爲界,暫時休戰。

公元前202年,劉邦彙集所有的力量,與項羽在垓下決戰。這一戰,雖然項羽仍舊是勇猛無敵,但是他麾下的將士可不是項羽,因此不再是漢軍的對手。最後在四面楚歌之下,楚軍瓦解,項羽兵敗如山倒,最終在烏江自刭而死。

從楚漢爭霸的過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一直沒有滅亡,而項羽所向披靡,卻後繼無力,最終一戰而亡的原因。

其一,劉邦有穩定的後方,而項羽漂浮不定。

戰爭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後勤,劉邦在立國後進行功勞排名的時候,就是將負責後勤的蕭何定爲第一。正是因爲有蕭何,才能讓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一直有著足夠的兵源和糧草。

反觀項羽,一直以來打仗風格就是依靠勇武,以戰養戰,基本沒有好好經營後方。範增尚在的時候,還勉強不用擔心後勤,但是範增一死,項羽的這塊短板就立馬體現了出來。

正是如此,雖然項羽所向披靡,但是軍隊越來越疲憊,後勤也是越來越少,根本就是後繼無力。

其二,劉邦人才越來越多,項羽卻成了孤家寡人。

劉邦能夠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善于用人。他在楚漢爭霸中,除了最初的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後來又彙聚了韓信、張良、陳平等人,更是聯合了彭越、英布等人,實力越來越強。

反觀項羽,最初也算是人才濟濟,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龍且、曹咎先後戰死,原本是自己部下的英布背叛,範增也是抑郁而終。到最後的垓下之戰,項羽已經是一個孤家寡人了。一人的勇武,又如何能改變戰局?

綜上所述,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實力確實越發壯大,而項羽所向披靡,卻早已是風中殘燭,垓下之戰的失敗就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徹底讓項羽滅亡。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