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威震外交場合,已成爲外國翻譯人員的噩夢

浪迹沙海的魚 2024-05-09 09:38:02

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

俄羅斯外長莅臨華夏,中方把招待之地定在桂林,諧音“貴鄰”,即尊貴的鄰居。美方遣使團來華,外交部精心安排在廊坊,諧音“狼訪”,即大灰狼來訪。

從地名的發音不難看出我國對于兩國的態度差異。同時也讓人不得不感歎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外交人員高超的語言藝術。

另外,華夏文化中的詩詞歌賦也常被外交人員引用。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我國外交人員引用了一首古詩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句詩表達了無論距離多遠,真正的朋友總是心心相印的情感。這一引用不僅展示了中方對國際友人的深厚情誼,也傳遞了華夏文化中的和平與友好理念。

在外交活動中,使用頻次較低的諧音梗和詩詞還算不得什麽,最令翻譯官們頭痛的當屬高頻使用和數量繁多的中國成語。

外交場合,發言人若突然引經據典,曰:“在中國有句古話”,外國聽者往往瞠目結舌。更遑論那些深奧的成語,一旦出口,其威力不亞于一枚重磅炸彈。

例如我國外交人員批評某國爲維護自身霸權,用上了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無中生有,造謠中傷等一連串成語。這些成語,咱們中國人一聽就心領神會,而外國人一聽則是一臉懵逼。

國人言談間,往往不經意間便插入一些深邃的成語,就如同在文件中插入超鏈接,若外國人僅學了華夏文化之皮毛,輕則被罵還陪笑,重則幾日難安寢。蘇聯便是深受其害之典型。

那是1969年,中蘇交惡之際,珍寶島硝煙猶未散去,到了當年九月,中蘇之間卻上演了一出外交烏龍。

當時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希金,出席完越南領袖胡志明葬禮後,突抵北京與周總理會談。會談中,蘇方代表憤慨難平,強調對四川、甘肅領土無野心。

此言一出,中方人員愕然。後經複盤,方知緣由。原來此前兩國磋商邊境問題時,中方曾用成語“得隴望蜀”指責蘇聯對領土的貪婪。

豈料被蘇方翻譯直譯過去,成爲笑柄。此翻譯官堪稱成語殺手,“得隴望蜀”僅爲一血,故事尚未終結。

那次會晤中,蘇聯還抗議中方汙蔑其國格,稱中方將蘇聯稱之爲“蟲子”中方人員同樣一臉茫然。後查詢會議日志,方知,當時中方還用了“作繭自縛”一詞。

最後蘇方竟指責中方傲慢無禮,辱罵其爲狗,對于這一誤會,中方看遍中俄兩方會議資料並無此事。至于此說法對應何句古話,諸君可猜之。

說實話,外國翻譯官吐血之時,中國外交官們亦難辭其咎。除了蘇聯因不懂中國成語出過洋相之外,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也未能幸免。

前幾年,有美國官員就疫情向中國甩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怼時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言罷嘿嘿一笑,還反問對方是否明白此言真義,嘲諷之意溢于言表。

此等補刀之術,不僅精准表達己意,更順手diss對方無文化。可見我外交部果然名不虛傳,魔法部之稱,實至名歸。

中國在外交場合使用詩詞歌賦、成語典故,一方面可以精准表態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另一方面,聽者要弄懂中方的立場,就必須去了解中華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

只是,此舉確實坑慘了各國翻譯人員,讓筆者心態他們一秒鍾,哈哈哈。

75 阅读:18888
评论列表
  • 2024-05-10 08:28

    一個成語一種思想一個故事一種原則。簡潔穩定。其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結晶

    夢之戀 回覆:
    每一個漢子都是文化都是底蘊
  • 2024-05-09 16:42

    看看國外的中國仙俠小說,那個才NB,再翻譯回中文更NB

  • 2024-05-10 17:39

    苟富貴勿相忘

  • 2024-05-10 00:54

    少用成語,說老外能聽懂的

    redtrail 回覆:
    好像你對溝通的理解有誤
    redtrail 回覆:
    你好像對溝通的理解有誤
  • 2024-05-10 07:07

    用中國成語,對外國人來說無異于對牛彈琴🎹

  • 2024-05-10 18:2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恐怖分子搶得到的

    用戶13xxx22 回覆:
    南朝鮮棒子:納尼?
  • 2024-05-10 13:56

    實在翻譯不了用拼音就對了

  • 2024-05-10 15:31

    哈哈哈,出口成章

  • 2024-05-10 09:08

    咱們成語4個字,要讓老外理解,需要100個字

    用戶10xxx04 回覆:
    再加100他們也搞不明白!
    老王 回覆:
    怎麽可能一百字就能搞清楚?這種成語一般都是典故,來龍去脈說清楚後至少是一篇短篇小說,100字那是小小說。
  • 2024-05-10 10:18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個呢?

  • 2024-05-10 08:44

    “勿謂言之不預”,有好多國家到現在還沒明白是什麽意思。

  • 2024-05-11 12:05

    俄羅斯的理解沒有錯,“得隴望蜀”本意就是如此,只是後來人用錯了地方,用到了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既不是隴又不是蜀。

    A999 回覆:
    是個中國人都明白,就是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得寸進尺。登鼻子上臉。給臉不要臉。
  • 2024-05-10 08:18

    你指望外國人能懂什麽,?在他們口中,孔夫子都成了坐在岸邊等屍體的人了

  • 2024-05-14 14:59

    如有好友來訪,請來我山西省孝義市!樓高路闊,山光水色,森林濕地,鳥語花香。[滑稽笑]

  • 2024-05-11 12:34

    翻譯古文,更要命,估計象讀天書

  • 2024-05-12 19:46

    對牛彈琴還是不妥,牽鼻踹腚才是正確方式

  • 2024-05-14 12:00

    言語精簡,表達得力,這也是外交必備要件之一。

  • 2024-05-11 18:51

    但這樣兩國還怎麽溝通,如何明白你的想法?

    浮光掠影 回覆:
    他不明白是他的問題。我們已經說過了。有發言記錄的,你以爲。
  • 2024-05-10 19:40

    四個字後面是一段典故,這個典故得用多少單詞翻譯。

    方寸易安 回覆:
    真正詞彙量高的,是守株待兔、掩耳盜鈴、買椟還珠這種由寓言壓縮的成語,因曆史典故形成的成語沒必要在外交場合用
  • 2024-05-11 18:48

    雞犬之聲相聞

  • 2024-05-12 11:44

    “武松一拍桌子,對店小二說,放屁!”被翻譯成了“武松一拍桌子,要店小二把屁放出來。”

  • 2024-06-08 13:25

    然並卵

  • 2024-05-11 19:12

    笑死了,無惡意,不同語境、語氣意思都不一樣,更何況還有正面看、側面看、內心看、曆史看、社會看、未來看 心平氣和,我沒有啥看法,就都不想得罪,平衡就是這樣,你們自己商量,這種大規劃我插不了手,無法就是平和一下局勢。 你們翻譯翻譯:道可道非常道😂

  • 2024-05-10 18:19

    《西遊記》在西方就被翻譯成《猴》,《水浒》被翻譯成好像是《水邊的故事》。

    用戶16xxx14 回覆:
    水浒傳翻譯成105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趙無忌 回覆:
    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不得不說的故事,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發生了什麽,八仙過海
  • 2024-05-13 14:03

    一個成語,就是一個信息的壓縮包。

浪迹沙海的魚

簡介:發現職場趣事,分享有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