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麾下的“骨鲠之臣”,除了範增,你還知道哪一位?

情懷曆史 2024-04-16 20:10:51

在楚漢之爭中,實力原本更強的項羽,反而敗給了劉邦。究其原因,和項羽不會用人存在很大的關系。過作爲一度稱雄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麾下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才。陳平就曾跟劉邦提到:項羽麾下有四位“骨鲠之臣”,必須將他們除掉才能擊敗項羽。那麽,問題來了,這四位“骨鲠之臣”分別是誰呢?

一、範增

範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今安徽巢湖市東北)人。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得知陳勝、吳廣已死的消息後,範增前往薛,建議項梁立楚王的後裔,以增強號召力,于是項梁、劉邦等人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號稱楚懷王。範增輔佐項羽稱霸諸侯,被項羽尊爲“亞父”。

鴻門宴上,範增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忍。之後,範增與項羽將劉邦分封在偏僻的巴、蜀、漢中一帶爲漢王,加以抑制。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項羽真的采納範增的建議,或許曆史的走向也會發生變化。

漢王三年(前204年),劉邦爲擺脫戰場上的不利形勢,在荥陽向項羽請和。範增主張乘勢將其消滅,急圍荥陽。在此基礎上,劉邦用陳平之計,實施反間計。範增受到項羽的懷疑,憤然離去,途中發背疽而死。

二、鍾離眜

鍾離眜(?—前201年),鍾離氏,名眜(mò)。生年不詳,東海郡朐縣伊廬鄉(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蘆鄉)人,楚漢之際項羽手下將領。和範增一樣,鍾離眜也被陳平評價爲項羽的“骨鲠之臣”之一,在陳平的反間計下遭到項羽的猜忌。後來曾據守荥陽,楚漢相爭期間曾與漢軍多位將領有過交戰,被劉邦所記恨。

鍾離眜和韓信感情一向很好。項羽敗亡後,鍾離眜逃去投奔韓信。劉邦怨恨鍾離眜,聽說他在楚國境內,于是下令楚王韓信逮捕鍾離眜。韓信打算交出鍾離眜自保,鍾離眜說:“漢國之所以不來攻取楚國,是因爲我在您這裏;您想捕殺我去討好漢國,我今天死了,您也要跟著滅亡。”然後大罵韓信說:“您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最終鍾離眜自刎而死。

三、龍且

龍且(jū)(?—公元前203年),在部分文獻中又記作“龍苴”“龍沮”。 龍且是秦漢之際楚國將領,起初隸屬項梁,任職司馬,項梁戰死後,歸屬項羽。楚漢之爭時,劉邦撥發四萬斤黃金給陳平調度,在楚軍內部釋放流言,聲稱項羽麾下幾位主將多次立有大功卻沒被封王,將領們心懷不滿都想聯漢反楚,分王其地,項羽果然對龍且等人産生了猜忌。

公元前203年,劉邦派遣韓信攻取齊地,龍且奉項羽之命前往救援,與韓信軍隔著濰水對陣。在這場戰役中,韓信用沙袋堵塞濰水上遊,引兵入河,龍且率軍出擊,到達河中,韓信命軍隊速退,同時在上遊決堤放水,盡淹楚軍,最終龍且在敗陣中被殺。

四、周殷

周殷,與範增、鍾離眜、龍且一同被陳平評價爲項羽麾下的“骨鲠之臣”,被陳平列爲反間的主要對象之一。龍且陣亡後,周殷被項羽任命爲西楚大司馬。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在鴻溝達成和約,劉邦本想退兵西歸,但是,在張良、陳平的共同建議下,劉邦選擇全力追擊楚軍。

于是,劉邦和項羽兩軍戰于固陵,一開始,漢軍被項羽擊破。在此基礎上,劉邦以割地封王籠絡韓信、彭越等諸侯。派遣武王英布與劉賈渡過淮河進入九江,包圍壽春,誘降西楚大司馬周殷,最終周殷背叛楚國。伴隨著周殷的背叛,項羽可謂是衆叛親離,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敗亡。

雖然西漢建立後,周殷受到了劉邦的善待。但是,到了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八月,周殷因爲謀反在長安被誅殺。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