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印度的幫助下孟加拉走向獨立,然而後來讓印度欲哭無淚

暢敏古今風雲 2024-05-13 19:35:33

1971年3月,巴基斯坦在東巴基斯坦發起軍事行動,很多獨立派人士被殺,剩余人員逃向印度。後來印度軍隊進入東巴,最終印度軍隊打敗了巴基斯坦軍隊,1972年1月1日,孟加拉正式獨立。但是獨立後的孟加拉,卻並沒有成爲印度的“小弟”,相反,今天的孟加拉卻讓印度欲哭無淚。那麽,在印度的幫助下孟加拉走向獨立,爲何後來卻讓印度欲哭無淚?印孟在曆史上有著怎樣的愛恨情仇?孟加拉爭奪戰

1849年,英國殖民者占領了全印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其中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就是現在的孟加拉。

1969年3月25日,巴基斯坦陸軍總司令葉海亞成爲了巴基斯坦的新領導人。葉海亞隨即開啓了持續一年的軍政府時期。

葉海亞同時作出了兩點承諾,第一是恢複民選政府與全國大選,第二就是實現東巴自治,東巴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

事實上,當時的東巴與西巴因爲語言問題、經濟問題以及政治地位問題,已經處于分手邊緣。

長期以來,西巴一直在政治和文化、經濟等方面占據優勢,讓原本人口占據多數的東巴在國內毫無政治地位,雖然控制著國會,但是卻無緣政府機構,過著國內最爲貧苦的生活。孟加拉語雖然使用人數最多,但是卻並非國家官方語言之一。

葉海亞自然也很清楚這一點,他承諾讓更多的東巴人進入軍隊,並且讓東巴人在中央秘書處的人數從1人增加到6人。

在葉海亞任命的文官政府中,東巴人部長的數量也明顯增多。但是葉海亞的嘗試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爲得到了印度支持的孟加拉獨立派,在談判中拒絕讓步,執意要讓孟加拉獨立,這最終導致了葉海亞決意發動“探照燈”行動。巴基斯坦軍方在這一行動中,迅速抓捕了獨立派領袖穆吉布,獨立派人士大量被殺,孟加拉獨立派政黨人民聯盟的剩余成員逃往印度。

這些人在印度的武裝下,組建了孟加拉“自由戰士”武裝。同時,巴基斯坦軍方在行動開始後,在首府達卡以及吉大港、傑索爾等各大城市,短短三天就有5萬人遇害。巴基斯坦內戰持續了數個月的時間,直到1971年12月3日,印度軍隊直接進入孟加拉,印巴戰爭再次爆發。然而此時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僅有1萬人,這最終導致印度軍隊在12月17日就取得了全面勝利。

1972年1月1日,孟加拉正式獨立。雖然孟加拉“自由戰士”人數高達15萬,但是面對1萬巴基斯坦正規軍,依然毫無戰鬥力可言。

但是獨立後的孟加拉,卻並沒有成爲印度的“小弟”,正相反,今天的孟加拉或許是除了巴基斯坦之外,最讓印度感覺頭疼的國家了。

印孟水源爭端

孟加拉國對外水資源依存度高達91.44%,雖然孟加拉國時常發洪水,但是這個國家的水資源主要還是依靠印度的流入。這個依存度並不是說印度是孟加拉水資源的供給方,而是孟加拉在和印度共享水資源的時候處于被動地位。孟加拉的主要用水來源分別是三條大河,分別是帕德瑪河、賈木納河和梅克納河。

這三條河全部都是從印度境內流入孟加拉國的,帕德瑪河則幹脆就是恒河的下遊。也就是說,如果印度人想的話,他們隨時都可以讓孟加拉國斷水,孟加拉還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印孟水爭端更是由來已久,在孟加拉還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的時候,雙方之間的水爭端就已經開始了。

上個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考慮在恒河下遊靠近孟加拉的法拉卡地區,修建一座法拉卡大壩。印度政府對外宣稱是爲了改善加爾各答港的淤泥問題,但是國際專家甚至印度國內自己的專家都認爲,此舉對加爾各答港的改善恐怕有限。

國際社會以及巴基斯坦方面都認爲,印度此舉其實就是爲了制約巴基斯坦。雖然巴方強烈反對,但是印度政府還是執意開始修建法拉卡大壩。

但是當1972年孟加拉獨立之後,印巴水爭端突然之間就成爲了印孟水爭端,而獨立初期的孟加拉和印度的關系還是非常親密的,所以印度不能對孟加拉的訴求視而不見。雙方迅速展開談判,並且最終于1974年發表聯合聲明。

印度政府聲明,大壩將會在雙方商議出合適的協議之後,才會被投入使用,尤其是在恒河水流量最小時期。孟加拉政府對于印度的聲明總體上還是很滿意的,問題雖然並未解決,但是至少被擱置了。

然而,僅僅數個月後,印度政府就聲明,將會在恒河缺水高峰期將恒河水分流,用以測試大壩的運行情況。

孟加拉立刻要求雙方舉行部長級會談,雙方立刻在達卡舉行會晤。孟加拉方面批評印度違背了雙方的聯合聲明,但是印度方面卻表示,印度僅僅只是測試大壩運行情況,而不是正式投入使用,故而不違背雙方的聯合聲明。

印度的態度就是不談判,主打一個霸道。孟加拉政府迫于無奈,只能將問題提交到國際社會予以解決,其在伊斯蘭國家外長會議、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以及第31屆聯合國大會上提交了相關議案,並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

在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下,印度政府最終重啓了達卡會談。印度政府提議平分水量。但是卻遭到了孟加拉方面的拒絕。數千年來,孟加拉始終都在不受限制地使用著恒河下遊的水量,極不接受印度如此霸道的條款。

孟加拉方面的要求是享有旱季時恒河下遊70%~80%的水量,然而這又是印度所無法接受的。最終雙方在1996年才算是終于達成了協議,基本確定的是平分旱季水量,但是允許一定程度上的波動。

只是直到今天,孟加拉依然認爲印度並未嚴格地執行了這一協議。

除了恒河之外,印孟之間就其他河流的水爭端同樣不少。印度近年來提出的內河聯網計劃,將原本會流經孟加拉境內的52條河流中的51條納入了計劃,對孟加拉的用水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孟方表示,如果孟加拉的用水安全遭到巨大威脅,那麽將會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孟加拉難民進入印度避難。這樣的威脅非常地有效,這一點正是印度所擔心的。

而雙方的水爭端就在這樣的博弈與合作中延續到了今天。邊境安全問題

孟加拉的陸地鄰國只有兩個,一個是印度,另一個就是緬甸,而其與印度的陸上邊界長達4096公裏,與印度的5個邦直接接壤,而且雙方接壤的地方全部都是人口高密度地區,這也使得邊境安全問題,成爲了雙方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因爲曆史原因,印孟邊境上的人口流動相當的頻繁,其中主要是孟加拉人向印度境內流動,很多人因爲探親和生計的原因需要時常前往印度,而這也滋生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和非法越境的問題。

孟加拉方面因爲種種原因對解決問題態度消極。但是,印度政府卻不希望大量的非法難民流入印度,因此專門組建了印度邊境安全部隊。爲了震懾非法入境人員,印度邊境安全部隊會直接開槍射殺非法入境者。

2001年至2010年,共有1000名孟加拉人被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射殺,平均每年至少100人。這一問題造成了印孟邊境長期局勢緊張,但是印度軍方卻依然保持著“即見即殺”的態度,這也造成了孟加拉國內的廣泛不滿。

而這一問題甚至是孟加拉政府有意滋生的,孟加拉政府雖然名義上保持著宗教中立政策,但是非穆斯林群體在貧困率上遠高于穆斯林。這些非穆斯林公民長期被穆斯林擠占生存空間,最終不得不來到印蒙邊境地區,而因爲生計等被迫的原因,他們不得不非法越境進入印度討活路。

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是印度教徒,然而對面的印度邊境內生活的邊民,卻大多數都並非印度教徒。因此,生活在邊境線上的印度公民,絲毫不會同情這些孟加拉印度教徒,相反,他們認爲這些非法移民偷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他們將這些非法移民稱之爲“白蟻”。

而直到今天,孟加拉政府依然還在通過軟手段,將這些非穆斯林驅逐到邊境,然後借印度的刀殺死他們。

1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