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成24小時照護者引熱議,獨生子女最終要回家照顧父母?

凝媽悟語 2024-04-10 16:06:43

一北大教授成爲24小時照護者,獨生子女一代如何應對照護難題呢?

胡泳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母親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症,需要他日夜照顧,兩個孩子還未成年,需要陪伴和教育,正處于事業巅峰期,還需要努力工作。

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又不能放棄,每天要完成學術工作,還要回家換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單、做飯。生活真的太難了,看一場電影都會淚流不止。

這何嘗不是很多人的生活寫照呢?在過去的6年多裏,因爲照顧生病的母親,我也是時常當天開車100多公裏,因爲請假不方便,幹脆辭職。照顧老人、孩子,還要想辦法賺取一些收入,真是心力交瘁,頸椎疼、失眠各種問題撲面而來。

胡泳這件事之所以引發熱議,可能是因爲他身份更特殊一些。他正處于事業巅峰期,又是頂尖學府的教授,大家感覺成爲照護者是可惜的事情,屈才了,會損傷事業,甚至會爲社會減少貢獻。

其實,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自古忠孝難兩全,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都是人的自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即使擁有再閃光的身份,孝敬父母是對的,爲事業拼搏也沒有錯,都是在做不同的貢獻。

不管獨生還是有兄弟姐妹,都面臨照護難題

胡泳從現實的困難出發,想到了獨生子女一代面臨成爲照護者的困局。實際上,不管是獨生子女還是多個孩子,都會面臨突如其來的照護問題,讓人非常焦灼。

獨生子女可能沒有人替換班,會非常辛苦。既要掙錢養家、支付醫藥費,又要照顧老人或病人,是個兩難的選擇,讓人心力交瘁。

我們都見識過,有很多人發起過求助,就是爲了照顧病人,無法工作,只能通過社會捐助進行治療。能走到這一步,也實屬無奈。

多個子女的家庭,可以實現輪換班,能少耽誤一些工作,辛苦程度會大幅降低,可以共同承擔醫藥費,經濟上相對更寬裕。但這是理想狀態,有一些多子女家庭,因爲分工不明確、或者出錢多少,又出現了互相扯皮的情況,斤斤計較,導致關系不和。

陪媽媽住院的時候,見識過很多不同的家庭,一些兄弟姐妹四五個的家庭,照護者卻只有其中一個子女,或者是老伴在照顧。老人談起子女,只能說年輕人不容易,雖有不滿,但也只能無奈。

養老院是否是解決問題之道?

年輕人經濟壓力、時間壓力都很大,醫院費用很高,想把老人送養老院,但也不見的是很好的選擇。

因爲養老院沒有家裏寬敞舒服,也常常爆出照顧不周的問題。

曾有老人去世了,居然被張冠李戴。沒去世的老人被去世,子女辦了葬禮,後來接到通知不對,去世老人的子女埋怨沒見最後一面,一度出現尴尬局面,好不容易才收場。養老院的工作失誤,子女的粗心大意,讓老人不安生。

可見,養老院也不一定靠譜。

子女把老人送養老院,就以爲萬事大吉,疏于看望和照顧,讓老人精神孤獨,身體堪憂,可能會加劇身體惡化的速度。

當然,養老院的照護能得到進一步完善,還是不錯的選擇,期待一下。

獨生子女最終要回家照顧父母?

大部分老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喜歡在自己的老地方生活,有熟悉的生活環境、家居物件,能和熟悉的人交流,各方面更安心、更方便,身心舒適,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對于能自理的老人,在自己家確實特別惬意。像我爸,在院子裏種花、養魚,特別熱愛生活。沒事就騎車到各個地方去看風景,我們還有親朋好友經常給他送菜、送肉,他還有退休金買啥都自由,精神狀態非常好。

但是如果老人不能自理該怎麽辦呢?難道子女最終的結局都是回家照顧父母?我是做好了這方面的准備,等我退休了,就回家照顧兩邊的老人。

但是每個人情況不同,想法不同,倒也有一些其他替代方法。

1、子女有時間的,可以自己照顧。

像有的子女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父母八九十歲,子女是完全可以照顧的。可以讓老人到自己家,也可以讓老人在老家,根據距離遠近選擇。

2、子女沒時間的,可以給老人請一個專業護工,幫助照顧老人。

護工比我們更懂得如何照顧人,但選人要慎重,需要口碑好。以防萬一,需要安裝監控,能隨時查看護理情況,免得老人被冷落或欺負。還要定期回家看望老人,讓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

3、借助外力

子女經濟條件不好,老人又沒退休金,請不起護工的,就只能自己照顧或者委托親戚朋友照料,欠下的人情等待後面再去償還。

遇到這種情況,確實是最難的。

分析來看,關鍵還是經濟問題,要未雨綢缪,研究一些險種,在出現突發事件時能得到及時保障。需要咨詢專業人士,非專業的不過多展開。

不管怎樣,面臨老齡化接踵而至的局面,我們都要早做打算了。

0 阅读:13

凝媽悟語

簡介:兩寶媽媽,專注育兒經驗分享,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