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紅塔區彙溪記憶館內:再現土布織造技藝

都市時報 2024-04-02 03:41:18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南宋詩人範成大將男耕女織的生活場景描述得栩栩如生,反映了在當時經濟社會發展中紡織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雲南玉溪大營街社區的彙溪記憶館內,一批民國時期完好保留至今的老式織布機揭開塵封往事,讓人找回百年前的古老記憶。

匠心技藝

舊時的紡織通常使用棉花、麻、絲綢等植物纖維,紡紗是將原材料的纖維進行加工,最常見的是手工紡紗,將纖維分成小束,用手指將其旋轉,使纖維相互纏繞在一起制成紗線,織匠坐在織機一端,通過腳踏蹑板控制經線開合,手抛梭引緯,再推筘打緯,形成梭子在梭箱體內左右來回運動投緯,如此往返,不斷織緯成布匹。無論是紡紗還是織布,都需要工匠有一定的技巧和經驗,還要有耐心細致的品格。

早在明清時期,玉溪的紡織業就十分繁榮了,從木棍投緯的踞織機發展到簡易的木布機,再到民國時期的手拉木織機,土布的織造經曆了從粗到精、從低效到高産、從零散到集約的過程。

“民婦素勤紡織”

玉溪古稱“新興州”,據《玉溪市志資料選刊》記載,民國初年,新興姑娘能紡善繡的美名流傳在滇中,民間盛行“民婦素勤紡織”之風,做土布生意的馬幫、背夫、商賈們常在那裏交易、休息、食宿,光裕慶、永順祥、義興隆、元盛號、寶鑫號等十余家以售賣土布和洋紗爲主的商號遍布大街小巷,當地農村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從事織布業,年産布250萬匹,除了銷往昆明及鄰近各縣,還運送到滇南、滇西和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家。新興州生産的土布平整光滑細膩,緊密耐用,色彩大衆化且不易脫色,曾經備受消費者喜愛。

來源:紅塔區發布

記者:劉芳

編輯:王淩帆

二審:鍾玲

終審:彭德光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