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也有愛!奉賢區中醫醫院開設區內首個助聾門診

上海奉賢 2024-05-15 16:12:52

據中國殘聯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已達8500萬,其中2000萬左右爲聽障人士。而在奉賢就醫的聽障人群裏,記者了解到,少部分有家人陪同在旁“翻譯”,更多依靠紙筆與醫生交流,但很多表述依然十分困難。“無法講清病情,而診室外的病人焦急等待的目光”,都讓聽障人群就醫時倍感壓力。

在今年的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奉賢區中醫醫院就與奉賢區殘聯及區聾人協會牽手合作,開設出全區首個助聾門診,現場有專業的手語翻譯志願者提供導診服務,爲奉賢區這些聽障患者提供更好地就醫體驗。

5月14日是奉賢區中醫醫院助聾門診的開設首日。早上8點左右,記者在現場看到,位于門診2樓的助聾門診診室外的走廊裏就站滿了有需求的聽障患者。他們互相打著手語,有序等待就診。

“有什麽不舒服嗎?” “她說晚上睡覺一直醒,一直要去廁所,晚上尿頻,早上是好的。” 醫生的詢問,不再是無聲回應。手語志願者在一旁如同聲翻譯般,聽障患者顯得高興且激動,將自己哪裏不舒服傾蓋而出。一邊聽著翻譯,醫生的問診效率也顯著提高。開診不到 1 小時,當天坐診的內科主治醫師王震賢就看了超 10 位患者。過去,王震賢並非沒有遇到過聽障患者。由于溝通障礙,她只能選擇手寫溝通,但書寫的方式不僅效率低還耗時久。“問起來也不夠詳細,他沒辦法表達,有時候可能很急但說不出來,但是手寫的話,很多具體的東西也不能表達清楚,經常會有誤差。”王震賢坦言,如今有了手語翻譯志願者的導診,她在遇到特殊患者時也輕松不少:“那個志願者對于一些醫學的翻譯我感覺是很專業的,所以我一邊問她一邊打手語和患者溝通再反饋給我,就診效率大大提升。”

醫生的煩惱也正是聽障患者就診時的難處。記者在與這些聽障患者溝通時,手語翻譯志願者陳伊佳告訴記者,對他們來說,難以跨越的溝通障礙,讓不少中老年聽障患者更懼怕就醫,小病經常拖著拖到大病,長時間的書寫溝通,也經常以失敗、誤解等結束就診。

一位聽障患者稱自己以前是通過寫字看病,但發現當中有誤解,回家以後發現這個病也沒有看好,後面再要看就比較麻煩。“而且因爲工作很忙,一直寫啊寫啊可能也會很著急,如果手語翻譯清楚的話就很順利,而且醫生說的細節部分也會和他們說到。”他還告訴記者,自己之前有去過市區的醫院,有專門的手語翻譯幫聾人看病,但因爲距離太遠了,實在是不方便。

“年輕的時候身體好,不覺得需要看病,現在年齡越來越大了,看病的需求就會比較多。” 還有一位聽障患者直言,因爲交流障礙,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她就甯願忍著也不願意去看病,雖然有時候可以找自己的孩子、親戚陪同當翻譯,但大家不是每次都有空,也不能一直陪著。 現在這裏有這個助聾門診了,她就很開心,所以特地過來看病。

陳伊佳告訴記者,到醫院看病需求手語翻譯的以年長的患者爲主,基本在40歲朝上。而這些聽障患者,往往很多已有病痛長達2到3年的狀況,因爲溝通不便就一直忍著沒看。陳伊佳從這部分患者處得到的反饋是:如今,家門口終于有助聾門診,聽障患者都很高興,也更有看病的意願了。

此外,記者也在現場發現,除了內科,現場不少患者還想要看皮膚科、外科等等,都在等待手語志願者的幫助。

據院方介紹,目前助聾門診一月開設一次,主要針對內科病人。後續,院方也會根據首日開展的情況,持續關注聽障患者的就醫需求,與區殘聯進一步溝通協作,幫助更多有聽力障礙的患者更好就醫。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