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裝備:華麗誇張的普魯士頭盔如何一步步蛻變

戰史威鋒 2024-04-19 09:39:39

說起德軍裝備,令人印象最爲深刻的莫過于華麗且誇張的普魯士頭盔,甭管實際使用效果如何,在軍備審美上,德國一直算得上個中翹楚,尤其二戰期間,德軍的軍用頭盔更是數一數二的好看漂亮,不過德國的軍用頭盔發展之路卻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而在二戰之前,德國使用的普魯士軍用頭盔卻一直被人诟病,它華麗誇張卻沒有任何實際效用,那麽德國爲什麽會選擇這麽一款頭盔呢?

事實上自威廉一世辱法戰爭結束之前,當時還叫普魯士的德國是沒有建立什麽像樣的軍事體系,所以作戰裝備是非常的混亂,這一點從1871年至1914年都是如此。但是卻有這麽一個例外,那就是陸軍尖頂頭盔。這款頭盔是184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爲他的步兵設計的,他的設計非常有趣,頭盔爲皮制,由一個基本帽殼,一個前帽舌以及一個後帽兜三個部分相互縫合組成。

帽殼是把一塊皮革用蒸汽在模具上壓制定型,成型後先使用數道黑漆上色,最後是用一層亮光漆使其發亮,在頭盔前部中間,有一大塊鍍金黃銅鋼盔板。從外形上看,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爲這是一塊類似徽章一樣的東西,只不過圖案各有不同,有的是獅子,有的是鷹。象征著來自不同德國地區的軍隊。例如:近衛團、訓練營和巴伐利亞先遣兵使用鍍銀的頭部徽章,每一個德意志帝國內的王國、公國、伯爵管轄區和自由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頭部徽章。

從外觀上看,這類頭盔確實非常華麗,並且隨著時代的更叠,許多普魯士風格的設計也都融入其中,更是讓這款頭盔增添了許多民族特色。不過他始終沒有逃脫掉一些缺陷,那就是實用性極差。關鍵原因就在其最初的設計上,最初版的普魯士軍盔高度達了38厘米,不僅僅高度誇張,其頭盔上華麗的裝飾在士兵作戰的過程中也極易脫落,並且在穿搭上也有著嚴格的要求,無論士兵是什麽級別,其制服上的紐扣金屬色決定了頭盔上金屬徽章的顔色,而且這一點非常重要,全軍必須高度保持一致,並將其命名爲M1842型軍盔。

種種華而不實的設計也讓士兵在作戰時感覺行動極爲不便。爲了方便士兵作戰需要,德軍對于頭盔也做出過相應調整,即M1842型軍盔之後,M1856、M1860、M1867在對高度下調的同時,也去除了部分過于華麗裝飾品。就拿M1867來說,通過奧地利和漢諾威戰爭中得到的經驗,德軍開始做出簡化裝飾和降低生産成本的決定,去除了頭盔上很多沒必要的裝飾片,這個決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在固有的保守思想驅使下,最終外形上還是保留了普魯士頭盔特色,而這也讓德國人在之後的戰爭中吃了大虧。

當德國人在使用M1867型頭盔沒多久後,1870~1871年普法戰爭就給了德國人當頭棒喝。這場戰爭清楚的指出了這款頭盔前部的金屬徽章並不能給士兵提供有效的保護,而且在戰鬥中金屬徽章經常會從頭盔上掉落,當然這僅僅是缺陷之一。于是德國人在之後的M1871型頭盔中,使用細紋螺絲和螺母加固頭盔徽章,並且重新恢複了後脊骨設計,以便加強佩戴時的穩定性。自此之後,德國還相繼研發了M1887、M1891型號,但是除了頭盔徽章圖案的更叠外,總體上改進並不大,就連最後一款M1895型,也就是在頭盔上增加了5個通氣孔設計。

裝飾性、象征性遠遠強于實用性是當時普魯士頭盔最大的問題,並且在一戰的大環境下,塹壕戰本就是非常枯燥的一種戰鬥方式,雙方士兵塹壕對射,往往誰先發現對手更有利于擊殺,而M1895型並未取消尖頂設計,這讓士兵在戰壕中移動時,尖頂很容易露出來,這就讓對面的敵人很容易掌握士兵移動的方向和位置。並且更有意思的是,這玩意暴露也就算了,對隊友還不友好,本就是狹窄的塹壕,再加上必要時刻需要彎腰躲避火力,稍不留神尖頂就會刺到身邊的戰友,而且這種誤傷在一戰中非常頻繁;

即便沒有傷到隊友,但是這種設計卻大大影響士兵的行動能力,要知道塹壕戰互射時,生死往往就在一擡頭之間。而對面英法士兵的頭盔就要好太多,不僅可以當頭盔用,必要時還能舀戰壕中的積水,要知道有一種病叫塹壕足病,其發病的根源就是塹壕內潮濕的環境,導致足部真菌引發的炎症,情況嚴重時甚至會被截肢。

同期法國頭盔

除了尖頂設計外,普魯士軍盔在其材質上也有問題,堅持使用皮質材料導致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難以給士兵提供有效的保護,畢竟頭盔的首要任務就是防禦炮彈爆炸的碎片。即使唯一能起到一定防護作用的金屬徽章,在戰場也經常起到反作用。由于德軍軍事素質過高,對于軍容那是非常的看重。所以即便戰場上,很多軍官以及士兵也喜歡將自己頭盔上的徽章擦的锃光瓦亮,锃光瓦亮的徽章無疑會成爲對方狙殺的首選目標,從而間接的導致頭盔不僅沒有起到保護士兵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傷亡。

更重要的是,這玩意是以黃銅作爲主要材質,而在德國軍隊內部,黃銅作爲主要的炮彈、子彈材料,數量本就稀缺,還要從稀缺的材料中拿出一部分來做無用的頭盔徽章,著實有些華而不實的味道在裏面。所以無論怎麽看,從設計初衷上普魯士頭盔就不適合在戰爭中使用,當然了,他拉風的樣子確實很帥,

我們也不可否認,對于士兵或者軍官來說,佩戴這樣的頭盔確實有很強的榮譽感,但在實戰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沒什麽卵用。

當普魯士頭盔根本不適用于戰爭,德國迫切的需要一款新的頭盔,但此時戰爭仍在繼續,很顯然留給德國人的時間不多了,于是一名德軍設計師便自己設計了一款外觀非常另類的鋼盔,取名蓋德鋼盔。這種鋼盔也和我們現在熟知的鋼盔不一樣,它的頭飾是由5至7厘米厚的金屬構成,防護面積直接覆蓋到眼睛和鼻子,鋼盔內帶有減震布和皮革內襯,通過一條帽帶固定在士兵的頭部,從外觀上看,這玩意和普魯士頭盔壓根就法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一個是極美,一個是極醜。但是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德國士兵也不管醜不醜了,能保命就是好東西。

但是這款頭盔好用嗎?其實也並不見得,首先是戰爭期間臨時研發的一款頭盔,它的效果沒有經過任何保障,畢竟沒經曆過多少檢測,而且重量也高達2公斤。士兵佩戴作戰非常笨重,其誇張的設計更是讓佩戴者感覺極度的不適,並且其致命的缺陷是佩戴者會被影響視野。即使從防禦力上雖然比普魯士頭盔強,但是最終仍然無法取代普魯士頭盔,最終在投入使用1500個後便停止生産使用。

直到1915年,德國弗裏德裏希·施韋德和奧古斯特·比爾軍醫通過統計士兵的頭部傷痕,終于設計出了一款全新的德國鋼盔,這就是著名的M1916型鋼盔。從外形上來看,這種鋼盔整體造型很現代,傳統鋼盔上的尖頂和裝飾物統統全部取消。爲了給士兵在戰場上帶來最好的頭部保護,該鋼盔除了前後沿以外,耳朵上方的位置也有了特意延伸的外沿。頭盔上部原型設計,可以很好的保護士兵的頭部,而下部的帽沿向外敞開可以保護士兵的頸部和耳朵,在頭盔的兩側還設計了相互對稱凸出的“凸耳軸”通風口,這個“凸耳軸”除了起到通風作用外,還能懸挂一塊5毫米厚的裝甲板,這種裝甲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鉛芯步槍彈的攻擊,不過這種裝甲板並不是標配,只有大部分狙擊手和突擊隊才能夠配備。由此可見,M1916在防禦力上做到了頂級的同時,顔值也是非常耐打。

德國高層對這款鋼盔非常滿意,快速推行生産配發部隊。自此開始,德國士兵再也不用忍受普魯士頭盔帶來的行動不便,全面換裝更加現代化的M1916鋼盔。並且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M1916也是全世界最早迷彩化的鋼盔。在1916年至1917年初時,只有一個灰白的官方迷彩塗裝,而德軍除了暴風突擊隊外,其他士兵很少會去塗裝自己的鋼盔,但到1918年7月,魯登道夫將軍簽署了一道命令,德軍鋼盔必須要塗以多種顔色用于僞裝和欺敵之用,可見這款鋼盔已經開始走向迷彩化。

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異的同時,M1916鋼盔的防彈效果也是強的離譜,許多德國士兵都是靠它才保住了性命。曾經在索姆河會戰中,一位名叫瓦爾特·舒爾茨的德軍預備役中尉在自己的日記中是這樣寫道:“當時一發炮彈將我打倒在地,並且其中一片單片擊中了我的鋼盔,就在別人都以爲我死了的時候,我又站了起來,彈片只是插入了我的鋼盔,但是沒能貫穿它,很慶幸,我保住了命。”這也僅僅只是戰爭中的一個縮影而已,更多的德國士兵也因此在戰爭中活了下來。所以M1916從一戰時期就已經指明了全世界鋼盔發展的方向。

德國在抛棄了不實用的普魯士軍盔後,轉而邁進了現代化鋼盔發展,而後續二戰當中,德軍M1916型鋼盔的風格一直延續到了二戰結束,而且像M1917、M1918也都是從M1916改進而來的,但無論是普魯士軍盔也好,M1916也罷,這兩款德國一戰使用的頭盔都頗具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13 阅读:2467
评论列表
  • 2024-04-20 06:14

    看第一段,就知道這又是一個啥也不知道的瞎編者。1871-1914的普魯士和德國沒有像樣的軍事體系,混亂的裝備。知道參謀部嗎?戰爭論嗎?克勞塞維茨嗎?你可以說當時任何一個國家沒有像樣的軍事體系,就不能說德國。當時的德國軍事思想和軍事體系是歐洲最先進的

    以逝的舊情 回覆: 用戶16xxx75
    那王室衛隊儀仗隊,去參謀部的都是貴族子弟。容克的習俗,和咱們的親貴子弟進禦林軍差不多。軍隊卻是統一的。這個在普奧戰爭後,普魯士成爲德意志老大後,就對一些戰敗王國王室降爵。德國建立後各公國軍隊保持自由獨立,當地軍官指揮當地兵。但軍備物資卻是全國統一調配。所以你說的混亂只是在當時閱兵儀式上顯得服裝混亂
    用戶16xxx75 回覆:
    一戰德國的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王國、符騰堡王國、巴登大公國各國都有自己的獨立軍隊和軍服裝備,在戰時分別進行動員和武裝,同時,各地的後備軍裝備也不同。德國在一戰爆發後開始整合,各邦的王室均在各自的總參謀部中任職。作者說的軍事體系和裝備混亂是指這個,不能把普魯士當成整個德國陸軍。
  • 2024-04-22 17:30

    這明顯是高級軍官的禮儀用盔!

戰史威鋒

簡介:一個普通的軍事,曆史愛好者,分享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