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牪犇!牛産業、産業牛,“中國第一牛縣”打造全國第一個5G牧場|探“先”山東

新黃河 2024-05-10 18:01:09

全縣人口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從事肉牛行業;原材牛肉先後亮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合青島峰會等重大場合;120萬頭屠宰能力列全國縣級第一位;全國唯一兩次承辦中國牛業發展大會的縣區;國內首家萬頭肉牛5G牧場……

5月10日,“行走先行區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位于濱州的陽信縣國家現代農業(肉牛)産業園。自1988年,陽信縣建立魯北地區第一家肉牛屠宰場加工企業起,經過三十多年的深耕,陽信肉牛産業總營收達到600億元,牛肉産品遍布全國各地。陽信“牛縣”的名聲越來越響。

會養牛更要“慧”養牛

上午10時左右,在億利源5G牧場,一頭皮毛黝黑發亮的魯蒙牛正將頭從在柵欄空隙中探出,准備飽餐一頓。陽信縣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民澤介紹,“這是我們引進新西蘭安格斯黑牛後,與當地魯西黃牛、渤海黑牛雜交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魯蒙黑牛’,不僅肉質好,而且抗病能力繁育能力都很強。”據了解,魯蒙黑牛的生長周期長達30個月,其中高品質的肉牛單頭價格可達20萬元。

越是傳統産業,越要擁抱現代。面對現代化浪潮,牛肉屠宰加工作爲一種傳統産業,如何跟上時代步伐?

記者注意到,牧場內的每頭牛的耳朵上都佩戴著“身份證”——電子耳標。“我們目前已實現從養殖環節到流通環節的智慧化管理。”陽信縣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阚玉盟告訴記者,通過電子耳標、複碼管理等“互聯網+”技術,陽信的肉牛品牌都可以彙總到肉牛産業大數據平台,實現一品一碼,建立起全流程追溯體系。

海關建在園區邊,進口“一鍵直達”

作爲華北地區最大的肉牛養殖加工集散地,陽信縣2021年累計加工進口牛肉約36萬噸,占全國牛肉進口量近1/6,但是90%以上通過外地中間商采購,價格高、渠道雜、品質難以保障,日益成爲制約陽信牛肉産業發展的瓶頸。

“陽信有429家通過SC認證的牛肉加工企業,大部分是以加工進口牛肉爲主,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高點定位謀劃,推動建設了陽信縣進境肉類海關指定監管場地,爲提供優質的進口牛肉産品的貨源帶來極大便利。”阚玉盟說。

去年,山東省陽信縣進境肉類指定監管場地通過海關總署驗收,正式投入運營。自此,陽信縣結束了進口肉類只能在青島、天津等入境口岸完成海關檢驗檢疫的曆史,把肉類進口的“入海口”搬到家門口。

目前,全縣肉牛屠宰企業76家,年屠宰能力達到120萬頭,肉牛産業的總産值達到600億元,帶動了近12萬人就近就業增收。

“鏈”上發力,“牛魔王”也可以“七十二變”

自古以來,牛在農耕文化和運輸領域中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農業發展曆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如今,一頭牛的應用場景正變得更加多元,陽信牛智谷産業園展廳裏,展現著一頭肉牛的“七十二變”:牛肉預制菜、牛骨雕作品、牛骨瓷器皿、牛毫筆……可謂“牛盡其用”。

“牛身上可以說是全身都是寶,除了食用,我們也延伸出衆多牛副産品。”阚玉盟介紹,雕刻做成的牛骨藝術品,銷往全國各地;34家牛皮加工企業,年加工牛皮1500萬張……産業鏈的拉長提升了肉牛産業的附加值,比如,優質的單件骨雕作品售價可達數萬元。

如今,陽信已形成集“飼草種植一犢牛繁育一標准養殖一屠宰加工一冷鏈物流一餐飲連鎖一皮革制造一科技研發一廢棄物綜合利用”于一體的全産業鏈條,肉牛産業發展更是從單一變得多元。“牛在世界養,肉在陽信産,吃在全中國”,陽信“牛”的故事還在繼續。

記者:張成地 記者:李慶斌 校對:冬平 編輯:劉玉紅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