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4個原因很常見,和父母有關

IF枕邊育兒 2024-05-12 18:23:27

會表達的孩子,太讓人喜歡了,有啥都不藏著掖著,能說出來,也不容易得各種心理疾病。

討論“如何鼓勵孩子表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思考一下,爲啥孩子不愛表達?

除了自身性格原因,還可能是所在環境中,外部壓力大,導致娃的表達欲被“封印”了。而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但常常被家長忽視。

娃爹經常跟我講,自己外出遇到的一些小事情,主要是,大人在路上打孩子、踢孩子、罵孩子的。他說,我看了真難受,怎麽能這樣對待小孩子呢?我沒說話,但看他也在改變,比之前情緒更穩定一些,尤其是面對孩子。

我內心在想的是,打罵孩子的家長,本身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嗎?應該是不會,他們用打罵的方式跟孩子“交流”,說明自己本身就不會表達啊!

因此,討論“表達”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多考慮孩子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因素。處在被打罵教育下的孩子,他的表達方式,除了鬼哭狼嚎,還能有啥?

那爲啥父母面對孩子不會表達呢?明明咱平時跟同事、朋友溝通都還不錯啊!可能是4個原因,很常見卻也總會被忽略。

原因一:父母不懂科學育兒

現在一大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都在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不算低了。但面對孩子,可能還是處在“小學生”水平。

因爲,大多數家長獲取育兒知識的方式,是通過浏覽相關文章、視頻,或者是書籍,然後對應孩子的表現,給出一些“判斷”,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麽問題。

但我想說的是,育兒的關鍵是“兒”,也就是我們的孩子,之後才是“育”。先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之後才是如何教育。

拿著書本、文章中的觀點、建議,直接怼到娃身上,往往是“藥不對症”,孩子難管,你也覺得,這些“鑽家”,估計都沒孩子,瞎講,放在我娃身上根本不好使。

養育對策:

孩子每個行爲背後,不一定只有一個原因。你看到的“建議”,或許是其中一個,但不一定剛好是娃需要的。

比如發現孩子社交能力差一些,就開始鼓動他,走出去,多去交朋友,在過程中鍛煉。但其實,你娃可能需要的是,先認同自己,再有一點同理心,之後才是嘗試社交。

再比如,有的孩子不愛說話,有點內向,家長一頓理論輸出,告訴孩子多表達的好處,卻不知道,孩子內心的症結,是他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你需要做的是,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刺激,多跟孩子互動、多閱讀,逐漸提升。

原因二:不會跟孩子正向表達

面對一個不會做10以內數學題的中班小朋友,兩個表達方式,你可以感受一下:

“你年齡都比這道數學題要大了,掰著手指頭算,也能算明白吧?就知道看電視、玩手機,學習有這一半的心思,至于算不出來嗎?”

“我知道你很認真對待這道題了,雖然沒算對,但數字寫得很漂亮,像印刷的!接下來咱們用火柴棒擺一下,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呢?”

你看,同樣是告訴孩子,你這道題做錯了,但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父母會正向表達,孩子怎麽會不習得呢?

這一點上,有些家長可能做得不太好,反而開始怪孩子,你想,他可能會表達嗎?你自己是“定義者”,他可能也是,覺得自己“就是不會表達”。

養育對策:

所謂正向表達,其核心就是在表達同一件事情、方法和觀點時,把負能量的詞語換成正能量的詞語。

當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用“正向表達”的方式,會讓他更有表達的欲望。有個專業詞語叫“悅納”,育兒中有“悅納”的態度,才是跟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送孩子去上學,可以說“一路順風,一路平安”,而不是“別出事兒,別讓我擔心”。前者和後者的感受,相信大家也能理解。

原因三:沒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

“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麽?”

我想,幾乎每位家長的童年裏,都出現過這句話。而聽到這句話後,感受如何,也是不言而喻的。

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總是“管著”,制約著孩子的方方面面。比如,有的孩子不愛吃雞蛋,家長非得往娃嘴裏塞,還會說“雞蛋營養價值高,一天至少一個。”

當孩子犯錯後,則是用居高臨下的姿態,跟孩子講一堆大道理,你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卻從來沒想過,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到底是什麽?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跟你表達,他的情感和需求的。

養育對策: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請不要敷衍,認真回答,並且耐心地解釋。如果你不知道,可以跟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別總覺得孩子什麽都不懂,甚至懶得跟他說,你面對的孩子再小,也應該得到和大人一樣的尊重。

如果父母總是過于“控制孩子”,可能他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時間長了,更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因此,作爲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並幫助他發展自我認同感。

原因四:習慣把孩子當“出氣筒”

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說的是人在有壞脾氣的情況下,不自覺地會尋找弱于自己的對象發泄,進而形成不良情緒的傳染。而這種傳染,會引發連鎖反應。

放在家庭教育上,就可能是,老公因爲工作上不順心的事情,朝著妻子發脾氣,媽媽感覺很憋氣,則把孩子當“出氣筒”。

你有沒有想過,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內心糟糕的情緒無處發泄,就可能和父母産生隔閡,甚至養成“恃強淩弱”的性格,成爲“校園霸淩”的始作俑者呢?

而在這種壓力之下,孩子怎麽會跟父母袒露心聲,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呢?這扇溝通的大門,早就被父母“親手”關閉了,想要打開,就得父母先做出改變。

養育對策:

對著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在發完脾氣後,情緒穩定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思,爲什麽生氣?是因爲孩子,外界,還是自己?

如果是自己的問題,那就要克制一下,下次不要把脾氣撒在孩子身上;如果是孩子的原因,則要考慮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再想一想,經常發脾氣,會給孩子帶來什麽影響。

不得不承認的是,孩子的行爲,多數都來自于父母的模仿。你的情緒不穩定,孩子也很難是一個平和的人。所以,責怪孩子之前,先試著體會他的感受,找到真正的原因,並且積極有效地引導。

枕邊育兒寄語:

最後還想說,關于情感和需求,都是相對本能的感受,家長不用定義,什麽事情必須有什麽需求,什麽情況下情感是怎樣的。畢竟,每個人的耐受度不同,你能做的,首先是一個會表達自己情感和需求的家長,其他的才能慢慢展現出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22

IF枕邊育兒

簡介: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側重産後護理、餵養、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