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校博物館如何走出“深閨”

河北新聞網 2024-05-16 08:40:56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河北高校裏,深藏著不少頗具特色的博物館,有些“鎮館之寶”堪稱稀世珍品。但與省市級的博物館相比,大部分高校博物館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讓“藏在深閨”的高校博物館“邁出”校園,走入大衆的生活,更好地承擔文化育人功能,成爲值得思考的問題。

4月18日,保定市中小學生參觀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河北農業大學供圖

■ “小而精”,河北高校博物館各具特色

小巧靈動的昆蟲、健步奔馳的走獸、翺翔雲端的飛鳥……走進河北師範大學博物館的生命科學館,各種動物標本讓觀衆在目不暇接中,驚歎“生命之美”。

“生命科學館包含植物廳、鳥獸廳、古脊椎動物和兩棲爬行動物廳,共有動物、植物標本兩萬余件,涵蓋了從生命起源到人體結構及發育的科學內容,完整地展現地球生物繁衍生息的演變過程。”河北師範大學博物館教師沈風嬌介紹。

據了解,河北師範大學博物館建成于2015年,以宇宙、地球、生命、人類、藝術、校史爲脈絡,共設有天地科學、生命科學、藝術、文物、校史等5個場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範基地(首批)、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不僅是河北師範大學博物館,“小而精”是河北很多高校博物館的特色。

4月18日,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博物館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金融知識。 河北金融學院供圖

走進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博物館,仿佛置身金融發展的時光隧道。該館建成于2012年,包括三個展區:中國貨幣區、世界貨幣區和金融市場區,分別展出中國從古代至現代各個時期的貨幣,世界各個國家的貨幣,存折、票據、股票、債券等金融憑證和其他金融實物。

“本館不僅有一刀平五千、大明通行寶鈔等珍稀展品,而且有鑲嵌18000枚硬幣的錢幣牆等特色展品,是保定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集收藏、展示、教育、教學功能爲一體的金融主題特色博物館。”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博物館館長苗繪介紹。

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是依托現代農業體驗中心建設的重要教學和科普資源平台,擁有各類文物、標本1000余件;燕山大學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全景展示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專題陳列東北亞古絲路沿線諸民族文物的博物館;河北經貿大學發票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反映中國發票悠久文化曆史的專題博物館,共設商業發票、田房地契、完稅憑證和館藏珍品四個展區,3000余件陳列文物……

據了解,河北已經建成使用的各級各類高校博物館16家,涵蓋曆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四種類型。

高校博物館的特色和優勢究竟在何處?

“高校博物館立足于自身學科特色,有很強的專業屬性,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省情研究所副所長張葳說,高校博物館往往深耕某一特定領域,有著“小而精”“小而專”的特點,而正是因爲在專業上的不可替代性,成了吸引觀衆的“法寶”。

■ 對外開放仍受客觀條件制約

5月11日上午,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裏很是熱鬧,來自保定市聯盟西路教育集團和保定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師生在這裏開展研學活動。

學生們參觀了豐饒冀地、河北農業、動物世界、植物旅程、土壤岩礦、微觀世界以及森林資源等多個展區,通過參觀展覽開闊了視野,激發了探索求知的欲望。

“開放日幾乎每天都有中小學生前來研學,去年接待參觀者近3萬人次。”河北農業大學實驗實訓中心副主任史峥介紹,不過,受接待能力等影響,即便是在博物館的開放日,他們也不敢進行大範圍的“廣而告之”,擔心來的人太多招架不了。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河北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普遍受客觀條件制約,能夠完全面向社會開放的僅占少數,有些高校的博物館甚至鮮爲人知。

一些高校談到,高校博物館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資金匮乏等問題。比如,怎麽應對快速增長的參觀者?如何確保安全?如何不影響教學秩序?這些都是高校顧慮所在。

“高校博物館除了日常維護,對公衆開放、舉辦活動等都要有經費支持。”河北一家高校博物館負責人告訴筆者,現在博物館所有費用全部從學校的科研經費中支出,日常維護也是調動教師、同學作爲志願者參與進來。要增加對外開放度,無疑會讓他們經費更加緊張。

筆者采訪中還發現,不少高校博物館還存在“進不來”也“找不到”的尴尬。受校園安全等因素的考慮,不少高校只限校友及師生親友進出,參觀高校博物館進入校園成了一大障礙。長期疏于開拓社會資源,導致其利用率大大降低。

■ 讓博物館資源“活”起來

開放是高校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高校博物館該如何破解開放的難題?

“目前高校博物館在開放方面所遇到的政策‘壁壘’,主要是不能享受國家對于博物館免費開放的補助,進一步釋放社會功能,可針對高校博物館出台相應的補助政策。”張葳說。

此外,高校博物館需要探索一套良性的運行體制。

“高校博物館可以適度收取門票費用,‘以館養館’維持日常運營,同時通過主題性展覽、開發文創産品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化的開放與管理模式靠近,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公衆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接待能力有限的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周末或者節假日開放時間,以更好滿足社會參觀者的需求。”張葳建議。

避免高校博物館文物“沉睡”,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主動“走出去”也不失爲一種嘗試。

帶有列甯頭像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券、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紀念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幣……近日,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博物館舉辦“緬懷革命先烈 繼承紅色基因”主題錢幣展覽。

“金融博物館每個月都有一個活動主題。比如,在9月新生開學季開展遠離校園貸宣講;10月舉辦貨幣文化節,包括金融專題展覽、邀請業內人士舉辦學術講座、舉辦大學生講解員解說大賽、開展古代錢幣拓片制作活動以及錢幣鑒定等;11月開展防範非法集資宣講等。”苗繪介紹。

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在針對不同群體提供科普知識、整合高校教育資源支持科普事業、創新科普知識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們制定了完善的科普活動方案,針對不同需求設計了特色鮮明的研學線路,同時利用中心平台對接相關學院教師,聯合設計開發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內容課程。”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教師邢潔介紹。

此外,展陳數字化是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博物館走向科學化、現代化管理的必然趨勢。

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也開始了數字化探索,手機點開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的數字虛擬展廳頁面,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就清晰地呈現在了參觀者面前。

“數字技術的應用,提供了一種參觀博物館的新方式,打破了時空界限。虛擬展廳自2021年底上線以來,已有10余萬的浏覽量。”邢潔介紹。

不過,筆者在采訪中發現,河北高校擁有數字化虛擬場館的還不多,目前一些高校博物館還僅限于在學校網頁上簡要列出地址、參觀時間等基本信息。

“大學的厚重土壤孕育了高校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的發展反過來成爲大學實力的一部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張葳表示,要像重視實驗室、圖書館一樣重視博物館建設,精心策劃展覽、實現常態性開放、開展宣傳科普活動,推動高校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讓高校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河北日報記者 陳華 通訊員 趙志強)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