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被賈元春聯合王夫人攆出賈家?修改“蓼汀花溆”飽含惡意

君箋雅侃紅樓 2024-04-21 09:31:10

❂作者:君箋雅侃紅樓

✪插圖: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簽約全網維權,抄襲剽竊搬運後果自負

賈元春“不喜歡”林黛玉,不但從她端午節賜節禮體現出來。更由省親當晚,她將賈寶玉認爲“兩全其妙”的紅香綠玉,去掉“香玉”二字,改掉“綠玉”一詞爲怡紅快綠體現。

元春省親後,作者立即見縫插針借賈寶玉之口,講述了“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小耗子最後說:

“我說你們沒見世面,只認得這果子是香芋,卻不知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香玉就是林黛玉。

賈元春去掉香玉和綠玉,就是有眼不識真香玉,甚至是鼠目寸光。

而薛寶钗勸賈寶玉改“綠玉春猶卷”:

“他因不喜‘紅香綠玉’四字,改了‘怡紅快綠’;你這會子偏用‘綠玉’二字,豈不是有意和他爭馳了?”

徹底坐實賈元春對林黛玉的反對。

其實,修改“紅香綠玉”只表明元春反對林黛玉,日後會“拆散”寶黛姻緣。但究竟如何拆散,卻是省親當晚,她的另一個舉動折射。

我是君箋雅侃紅樓,爲您講述《紅樓夢》裏的那些事兒

賈元春除了修改“紅香綠玉”爲“怡紅快綠”之外,當晚她第一個修改的是“蓼汀花溆”。

(第十八回)且說賈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淑'二字便妥,何必'蘿汀'?"

“蓼汀”是形容生長蓼草的水邊沙洲,所指大觀園蓼風軒,紫菱洲一帶。

“花溆”也指水塘岸邊。

二者只看表面,確實有點重複。但典故出處不同,賈寶玉若要形容的景致和意境就不同。

“蓼汀”出自唐代詩人羅業的《雁》詩:

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花開水國愁。

講的是雁于水邊沙洲裏棲息繁衍,新雁長大後飛走的情景。

重點在沙洲的作用,大雁繁衍新雁,交接班傳承之意。

沙洲指賈家。大雁結合預示姻緣,生兒育女,教育成才後一飛沖天。

繁衍和教育之能,家族壯大之本,是“蓼汀”的體現。

暗示寶黛姻緣最適合賈家。林黛玉最能夠傳承和教育好賈家未來子孫成才,一飛沖天。

花溆”出自唐代崔國輔《采蓮曲》:

玉溆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是指采蓮的情景。

兩者結合,將水邊和池中景象全部囊括,並非只有水邊沒有池中,或者只寫池中,不寫水邊。

元春的眼光和心胸,由此可知不如寶玉,狹隘了。

關鍵“蓼汀花溆”有“雁、蓮、紅蓼和一池水”,營造出的是和樂安逸景色。

大雁在水邊汀洲上棲息繁衍,新雁長大後飛向遠方,代表傳承,代表家族壯大,代表成才。

可去掉“蓼汀”,就像“燕雀安知鴻鹄之志”,使得大雁沒有立足之地,自然就無法繁衍和教育後代,也就沒有了新雁一飛沖天。

誰是“雁”?毫無疑問指向的是丫頭名叫雪雁的林黛玉。

林黛玉嫁給賈寶玉,才能爲賈府培養出沖天的鴻雁和鴻鹄。

可惜賈元春去掉了“蓼汀”後,便預示林黛玉不但被她與賈寶玉拆散,更是在賈府沒有立足之地,必須要離去。

後文林黛玉就是在蓼汀花溆,面對一塘殘荷,說出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句詩本意不重要,重點在被去掉了“蓼汀”花溆和李商隱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的故事背景。

當時李商隱與林黛玉一樣,寄居在舅舅崔戎家中,卻因舅舅去世不得不離開崔家,天涯孤旅面對未知的人生。

他于路上借住在一處姓駱人家的水亭,夜裏聽聞窗外雨打枯荷之聲,因思念表兄弟崔雍崔衮而作此詩。

林黛玉在“蓼溆”提到這首詩,便揭開了賈元春當初去掉“蓼汀”所作的伏筆,預示未來林黛玉將步李商隱後轍,也將被迫離開舅舅家中,天涯孤旅面對未知人生。

賈寶玉生日當天,林黛玉作了一首《折足雁》酒令,便呼應了“留得殘荷聽雨聲”,如李商隱一般離去的心聲。

果然,當晚群芳夜宴掣花簽,預示衆女兒的姻緣,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簽。

“莫怨東風當自嗟”,典出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以昭君出塞典故,預示林黛玉將會被遠嫁異國爲王妃,被賈元春、王夫人母女“攆”出賈府遠嫁後死去。晴雯的經曆和結局,也做了影射和證實。

《折足雁》酒令和“芙蓉花簽”,一個雁,一個蓮,恰與“蓼汀花溆”前後呼應。

如果不是賈元春和王夫人從中作梗,破壞寶黛姻緣,林黛玉也不用傷情離去,淚盡而亡。

“蓼汀”被去掉,林黛玉這只“折足雁”在賈府徹底沒有立足之地,也只能“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但這還沒有完,“玉溆花爭發,金塘水亂流”,這裏的“金玉”,預示林黛玉的離去給了薛寶钗機會,實現金玉良姻。

而《采蓮曲》的“采蓮”,又表明林黛玉這株“蓮”被賈府所“采”,遠嫁實際是爲賈府做了最後的犧牲。

林黛玉犧牲姻緣,犧牲生命,報答了賈府的養育之恩,也算是有始有終。

而賈元春和王夫人母女,“有眼不識真香玉”,注定要爲她們的“鼠目寸光”付出代價。

寶黛姻緣的原型,肯定借鑒了《孔雀東南飛》和《钗頭鳳》典故,王夫人一如焦仲卿母親和陸遊母親,逼得兒子與致愛分別,逼得“兒媳婦”遠嫁後死去,她也終究害了賈寶玉一生。

✍以上觀點根據《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2 阅读: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