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6歲職場精英,在加拿大陪讀,這裏很奇怪,垃圾桶都上鎖

真實人物采訪 2024-05-15 20:01:57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826位真人故事

我叫文慧,今年46歲 ,安徽馬鞍山人,如今在加拿大陪讀。

高考考入中國紡織大學,畢業後當過一段時間記者,後來想充電,就在香港大學攻讀MBA。學完後,開始做品牌市場、電商運營和自媒體,事業發展得還不錯。

當人生邁入40歲後,我開始思考自己走過的路,想到自己曾經爲了“我”和家庭的“成功”,一直都在忙碌,卻忽略了女兒,成了她眼中“陌生”的媽媽。

爲了彌補女兒,也爲了實現出去看世界的夢想,一個人帶著女兒來到了加拿大。

出國前,我一直以爲自己能妥善處理國外的一切,可來到這裏傻眼了,連加油都不會,做個飯差點引來了警察……

(在杭州A裏工作的我)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很溫馨的家庭,有兩個姐姐,家裏特別熱鬧。

那時最盼望周末了,那天爸爸總會抽時間帶著我們去公園玩。我們一起包餃子,進行非常“隆重”的野外聚餐。大家一起動手,吃起來味道美極了。

能幹的媽媽總是把我們三姐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曾用襁褓布料給我做了一條紅色吊帶裙,十分漂亮,我特別喜歡,穿了很多年。

幸福的童年,讓我養成了樂觀的性格,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困難都會積極面對。

我從小學習成績比較好,高考時考入中國紡織大學。畢業後,順利入職服裝報社,成爲一名記者。

之後,先後跳槽去了世界500強的郵購公司歐圖和全球最大的貿易公司利豐擔任外貿業務員,一幹就是十年。

(少年時與父親黃山旅遊)

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更喜歡銷售,就決定繼續深造,在香港大學讀了MBA。學成之後,去了互聯網大廠阿裏做運營小二,之後又成爲一家國外家居品牌的電商市場負責人,還和朋友一起創業做跨境電商。

疫情之後,孩子正好考上了上海的重點高中,課業越來越繁重,壓力特別大,孩子渴望換個學習環境。

我們就和她商量出國留學的事情,也希望她未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經過仔細地考察、咨詢,又考慮到治安問題,我們選擇了加拿大。

但是初來乍到,難免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

(在上海公司年會照)

落地溫哥華一周多,一切都安頓好了,老公就回國了。一想到自己要帶著個半大的孩子從頭開始,眼淚嘩嘩往下流,不由地對撲面而來的陌生環境心生害怕和擔憂。

租房子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件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

因爲不太熟悉當地情況,遇到了一個不靠譜的房東。房子幾次漏水,可房東遲遲不給解決。我們住起來不方便,想著提前解約,房東卻讓我多付一個月的房租,也不退押金。他就是欺負我,看我一個女人帶著孩子勢單力薄。

他還真是小看我了。面對這些無理的要求,我趕緊咨詢了房産界的專家和一些律師朋友。他們給了我非常多實用的意見。我也在網上發了自己的遭遇,很多熱心網友給我支招,讓我特別感動。

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現在,這件事准備走仲裁流程。

(和女兒在溫哥華史丹利公園)

剛到溫哥華,我的生活技能也欠缺,連加油都不會,加個油要折騰二三十分鍾,不知道要按一下加油槍的手柄,急得滿頭大汗。

出國前,我一直上班,不怎麽會做飯,只會做幾道簡單的菜。來到加拿大之後,40多歲的我,第一次認真做飯,每當油煙過猛的時候,總會觸動煙霧報警器。

有一次我請朋友來家裏吃飯,正在大展廚藝時,煙霧報警器突然不停地蜂鳴。對面樓的鄰居們紛紛跑到陽台圍觀,嚇得我差點把鍋從22樓陽台丟下去。

16歲的女兒剛來也有一些不適應。我安慰她,不管發生什麽,媽媽都會一直陪著她;叮囑她,遇到事情第一時間要跟我交流,我會和她一起面對所有的困難。

在這個陌生的國度,我們母女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

(和朋友在溫哥華白石海灘遊玩)

出國前,我曾以爲憑借自己的英語底子,在加拿大生活應該沒問題,結果到了這邊才發現想象和現實差距很大。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開始背單詞,考雅思,還去教堂上一些免費的英文課,收聽收看英文的新聞節目。現在7個月過去了,我的英語溝通能力比以前好多了。

孩子去上學,我也不想閑著,就想找點事情做。但我是陪讀簽證,在當地是不可以工作的。我去給朋友家做阿姨,料理兩個寄宿孩子的晚飯。

有一次朋友說:“有個工人休假了,問我可不可以頂兩天?”我滿口答應了下來,心想有點潔癖的我,幹個清潔工作不在話下!

然而,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擦玻璃、拖地都還好,可是當我被領進垃圾房時,濃郁的氣味還是立即勸退了我。

年過四十的我,已經不適合體力勞動了,不過我還是盡量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在溫哥華做義工)

朋友又介紹我去溫哥華教育局做義工,去學校給孩子們輔導ELL英文。

我把自己的工作經曆發到網上,不少媽媽找我來幫孩子學習英文過ELL關。能幫到孩子們,我感到特別開心。

其實之前在上海,我堅持做了5年的公益“故事姐姐”。周末,我經常去小小莫紮特鋼琴館給孩子們講故事。他們很愛聽我講故事,都叫我“海倫姐姐”。

不過,溫哥華的確是加拿大消費最貴的地方,我和女兒每個月生活費大約三萬六千多元。光是租住的兩居室,每月就需花費一萬七千多元。

(在上海做公益故事姐姐)

女兒目前在天主教教會學校上高中,學費每年20多萬元。在這裏,留學生一般選擇住在加拿大家庭裏,這又需要人民幣9萬4千多。

如果媽媽過來陪讀,一年大概花費人民幣60萬到70萬,這還不包含買車、買房以及一些旅遊支出。

算下來,第一年的花費在100萬元左右。當然也有節約的做法,比如讓孩子上公立校,一年也就花費30萬左右。因爲這邊的公立學校是不花錢的。

溫哥華的房價跟上海差不了太多,但是生活成本卻比上海貴一些,其中最貴的是服務。

在溫哥華,如果叫人幫忙幹活,人工費是很貴的。

來之前就聽說加拿大的人工費貴,但沒有體驗真的不知道是這麽貴。

(在溫哥華住的公寓)

當時爲了換個浴室排風扇,只好找一個師傅。師傅幹了一個半鍾頭不到,就花了2000多元,這在國內買個排風扇都不需要這麽多。

後來門鎖又不好使,經常鎖不上,又請工人上門,前後不過20多分鍾,花了600多元!

一頓操作下來,搞得我也想去學門手藝了。

以前在國內,我還自信地以爲,只要不是造原子彈這樣的科技活兒,其他活我多少都能幹一下,結果出了國,才發現是自己想得太“美”。

想要出國的朋友,出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特別是語言方面的訓練,生活能力的鍛煉,還要多方面了解當地的種種情況,這樣才能更快地度過適應期。

(女兒參加戶外徒步活動)

我帶女兒來加拿大,最重要的是原因是教育。加拿大的大學是典型的寬進嚴出,想進QS排名靠前的大學,比國內的985大學還容易些,但是要想成功地畢業,就會比國內難。

但總體來說,加拿大比較推崇因材施教。

如果適合讀書做研究,就去讀研究生讀博士,如果不適合,高中畢業可以讀大專或職業學校,或者直接工作做個藍領,加拿大技術工人的工資並不低。

而加拿大的中學和小學,則提倡快樂教育,特別重視體育鍛煉,每個孩子都會努力學習各種體育項目,尤其擅長戶外運動。

(女兒最愛的戶外露營)

加拿大是一個非常重視體育的國家,學校有很多活動俱樂部。

我女兒就報名了露營俱樂部,她參加了一次,就說太喜歡露營活動了。女兒還學會了滑雪,滑得不亦樂乎。

最令我們意外的是,在這裏只需要花1500多元,就能預約飛行學院的教練,練習飛行。女兒試飛了一次說太爽了!她還拿到了車輛的L牌,理論上她可以開車上路了。

可以說,在這裏,女兒體驗到了很多在國內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計劃明年暑假讓女兒考小飛機牌照。據我了解,孩子如果真的喜歡,在加拿大是可以實現飛行夢的。

不過,要拿到客機最高等級牌照,需要4年本科學制,要花費100多萬。

(在溫哥華蘭裏女兒第一次試飛)

加拿大的上學時間比較短,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了,孩子們有大把的時間開展各種興趣愛好。

女兒在這邊讀書,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去開家長會。

剛一去學校,我就先問孩子的分數,然後問排名,結果老師並沒有回答,反而猛誇女兒。

各科老師各種誇,使用各種優秀的形容詞,以至于我都被誇得找不著北了!我一開始還不習慣,覺得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女兒很喜歡這裏的教育方式。而看到女兒活得開心、快樂,我也由衷地開心,也確信出國這一步走對了。

(在溫哥華Cypress雪場滑雪)

女兒空閑時間多了,我們就經常出去旅遊。加拿大的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有很多大片的森林、草原,人和動物也很和諧。

其實,居民的院子裏經常會有各種小動物造訪,有鹿啊,熊啊,有時還會遇到土狼。

這邊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街上的垃圾桶全都上著牢牢的鎖。

聽朋友說才知道,這種防盜功能並非針對人類,而是爲了防止晚上來翻垃圾桶偷吃的狼和野熊。

它們的嗅覺非常靈敏,對城市裏的生活垃圾“情有獨鍾”,常喜歡尋著剩面包的味道摸索到垃圾桶附近,並用長而鋒利的爪子把垃圾全扒拉出來,弄得滿地都是,大快朵頤之後揚長而去。

所以,聰明的北美人便發明了這種暗帶機關的垃圾桶。即使它們聞到誘人的味道也是無計可施了。

(溫哥華春天最美的櫻花季)

在溫哥華住久了,我也慢慢喜歡上了這座城市。這邊以服務業爲主,大家不怎麽卷,加班也比較少。

人際關系比較簡單,人和人之間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像我的鄰居會對我們友善地微笑,但一般不會和我們說話。家庭成員之間也一樣,不像中國人家庭關系那樣緊密。

溫哥華也是一座宜居城市,夏季非常涼爽。冬天的雨水會比較多,有時一個月只有五六天是晴天。

春天的溫哥華特別美,街頭綻放著美麗的櫻花非常浪漫,吸引著很多人觀賞。

不過有趣的是,冬季偶爾下一場大雪,整個城市就會“躺平”。因爲溫哥華不像多倫多有市政工程鏟雪機。沒有鏟雪的預算,索性大家全都放假在家躺平,孩子們也不用上學了。

(在溫哥華包家鄉的餃子)

總的來說,我們還算適應得不錯,特別是女兒,在這邊學會了不少,可高興了。

但,月是故鄉明。出國前,朋友告訴我在國外過了6個月的新鮮期,就會特別地想家。現在看來,真是這樣,我常常思念故鄉,思念親人。

但生命的延續,讓我對女兒有了更多的責任。我可以去適應不確定的未來,可以和她一起攜手,走進屬于她的美好世界。

人生就是一場不可逆行的生命旅程,我作出了選擇。未來回首這一幕幕,相信自己會喜歡今天的模樣。

【口述:張文慧】

【撰稿:鄧麗珍】

【編輯:曉柒】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擊關注哦!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