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燒稭稈政策,是典型的“爲了城市、犧牲農民”做派

王吉尼 2024-04-04 14:19:13

春耕時節,稭稈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半月談》2024年第5期就報道了稭稈“焚燒怕有汙染,不燒影響生産”這一矛盾。文章指出,近年來的禁燒令,造成田裏稭稈越來越多,既加劇了病蟲害,又增加了翻田難度。

至于專家們說的稭稈離田,也很難執行,爲什麽?因爲稭稈這東西收起來後,無外乎當飼料、燒火,別的又沒什麽用。農民收稭稈又沒錢賺,誰去收?

事實上,稭稈禁燒政策剛出台的時候,基層就有大量反對聲音。可惜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凡是農民呼籲的東西,大多都是要被禁止的。果然,現在各地的禁燒令不僅沒解除,反而還要強化。

各地爲了禁燒令的執行,都把衛星、無人機技術用上了,還有地方專門安裝高清攝像頭進行監控檢查。一旦發現焚燒火點,鄉村兩級就得被罰錢。

我曾經看到一個過認錯書,一個農民把稻杆用三輪車拉回家,結果路上車子翻了,他想著這些稻杆不方便重新收集了,于是就地焚燒,結果被抓後罰款,還有寫認錯書貼到各村委會門口。

禁燒稭稈政策的出台,主要目的是控制大氣汙染。以東北爲例,生態環境部多次指出造成重汙染天氣的原因就是稭稈露天焚燒。如2023年10月底到11月初,東北多地出現PM2.5重汙染天氣,同期衛星監測到出現大量稭稈露天焚燒火點。

在南方也是一樣。在禁燒令出台前,每年秋收後、春耕前的一段時間裏,地裏焚燒稭稈,確實是濃煙滾滾。每次焚燒結束後的幾個時裏,當地城市的PM2.5濃度,都會有明顯升高。曾有說法,某地領導坐飛機出差,飛機剛起來,就看到轄區裏到處冒煙,知道燒稭稈煙霧這麽大,回來就開始嚴抓。

焚燒稭稈造成大氣汙染不假,但生活中有汙染的東西多了去了,且不說一些重工業和工地,就是路上跑的汽車,不也呼呼往外排氣?這幾年的汽車保有量,也是蹭蹭往上漲,那造成的汙染肯定也小不了。

那爲什麽保護大氣,不把工業和汽車禁了,卻下令不讓農民燒稭稈?依我看,這又是一道典型的“爲了城市、犧牲農民”的做法。

因爲工業能創造GDP、能帶動消費,而農業的附加值,明顯就低多了。如果讓農民可以自由燒稭稈,估計化肥、農藥銷售量都會下降。至于汽車,那更不能禁止了,一是能創造價值,能讓資本賺錢,二是專家和決策者們也得坐汽車呀。

所以爲了城裏人的發展,又要控制大氣汙染,那只能犧牲老實巴交的農民的利益了。

本文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不到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0 阅读:6

王吉尼

簡介:自然、社會、書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