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話: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利益交換嗎?真實的答案戳中很多人的內心!

陳曼心理 2024-04-30 21:53:05

如果你是對方權衡利弊後才選擇跟你在一起的,你會不會接受?

我想是否接納你是對方權衡利弊的選擇,這裏面最最關鍵的是——

他在權衡利弊過程中,是把你當做一個人,還是一個物。

事實上,大多數的親密關系,這兩種態度是同時存在的。

就像自體心理學裏科胡特發明的概念“自體客體”一樣,我們其實在關系裏會把另一個人當做爲了我們自己發展的一個客體,就很像把對方“物化”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在親密關系裏,只把對方當做一個簡單地客體,那我們是看不到對方身爲一個人存在的價值的。

但也只有先把對方看作“自體客體”,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才能把視線從自己身上轉移出去,覺察到對方也是一個主體,既作爲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著。

接下來咱們細說說這兩者的區別。

我想大多數人看到“權衡利弊”這四個字也許下意識都會眉頭一皺,心理有點厭惡和排斥。

因爲權衡利弊似乎是在說你是這個人在婚姻感情裏計算得失之後的一個選擇,這裏面帶著一種功利的精明。

感情裏可以摻雜著功利嗎?有種說不出的怪異啊。

可是當想起自己成年人的身份,又會覺得功利一點也很正常,畢竟成年人的生活裏好像也是充斥著選擇,得失,還有計算。

看看周圍,爲了金錢、名利而結婚的例子也不少啊。

但是雖然我們也都知道成年人關注利弊是再正常不過的,可一想到自己是被權衡利弊後的選擇,怎麽就是那麽不甘心呢?

我在想也許這種不甘心是源自于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真正的親密關系是可以通過權衡利弊來決定的嗎?

不知道如果問你,你會怎麽回答。

要我說,這個問題其實還真的不是那麽的好回答,它不是簡單地是/否這麽簡單。

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來看這個問題——可能權衡利弊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權衡利弊背後的“動機”。

我們每個人選擇一個人冥冥之中都是有原因的,就算一個人對你一見鍾情,這都是帶著他過往人生當中的經驗而做的決定。如果一個人一拍腦袋就選擇和你結婚,細細想來是不是也很可怕?

所以說,大家在選擇自己的伴侶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是帶著一些自己覺察不到的投射、濾鏡,這些都可以算是動機。

有些動機我們可以清晰地覺察到,比如,這個人看上去通情達理,非常會共情,能給到我情緒價值,這就是我要的。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多的選擇是出自無意識的,也就是我們覺察不到的。這些都可以算作是“動機”。

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是在感情裏帶著權衡利弊的態度來接近你,我想可能本身也沒有什麽好指責的,這是人的一種希望獲得更好的生活的趨利避害的天性。

但是這個動機的出發點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是可以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動機也會導向不同的結果。

因爲你會發現,有些人也許剛開始把你當做一個物來權衡,但後來會把你當做一個人來權衡,但有些人自始至終,只把你當做一個物。

人or物?這裏面的區別可大了。

如果他把你當做一個人來看來,那你是能感覺到權衡利弊裏面,帶著對你最基本的尊重和開放性。你知道他在做什麽。

也許剛開始他還是更多在滿足他的私欲,但慢慢的,他覺察到你也是一個人,于是對你有著溫和和包容的態度,帶著好奇來去理解你,用溫柔的、不帶評判的目光注視你。

你也會感覺到他的權衡利弊是一種因爲要負責任,所以不想去傷害你的善意,更是把你納入他未來考慮的體現,你並不是他的備胎,這裏面有安全感和可靠感。

但如果是他自始至終在感情,裏把你只當做工具/物的話,那你的感受也許是很糟糕的:

你也許會感覺到一種被冒犯的感覺,你感覺到你的尊嚴被冒犯、身體被冒犯、靈魂被冒犯。因爲他是在審視你,用一種審判的目光來對待你,把你當做一件商品來衡量你的價值。

這就抹殺了親密關系裏能代表一個人最真摯的部分:你的情感。

被另一半當做“物”具體是一種怎麽樣的體驗呢?

把人當做物具體表現在一個人在選伴侶的時候在不斷地加分減分:

學曆好,加分。

單親家庭?減分。

長相?6分吧。

身材?額,5分,不,還是4分吧。

父母體制內,不錯,以後經濟來源有保障,來個8分。

但是他現在還沒有穩定的工作,可惜,只能給個4分……

就這樣加來減去,把選擇伴侶簡單粗暴地當成了完成人生KPI指標的任務。只要我把這個打分篩選機制不斷地完善讓它無敵,那我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找到一個完美的伴侶。畢竟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

和A相處的時候剛開始還不錯,後面發現他是會一言不合就玩消失的,不行,這以後結婚了怎麽辦?扣分。

他叫服務員的時候怎麽直接叫“服務員”?不行,這太傲慢了,扣分!

他和媽媽關系很親近?不行,以後一定媽寶男,這裏要扣一個大分。

慢慢的這個人的分扣光了,然後呢,大吵一架,然後就去找一個新的人繼續實行這種加分減分的遊戲,樂此不疲。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你就會發現我們有時候是不是也會這樣?

現在這種把找伴侶當成了完成KPI指標的事例還不少,不僅你是,也許看這篇內容的大家都會有這個習慣。

而且很多人都抱著人雲亦雲的態度在選擇,他們面對婚姻會不自覺的發展出一套選擇機制,而這套機制基本上都離不開外界的說辭——我爸媽覺得什麽樣的丈夫好,那我就選擇什麽樣的男人。

這也是現在社會大環境的一個趨勢。

大家內心都比較虛無,空虛,經常會體驗到孤獨,工業化的社會排斥人的創造力,人工智能又盛行,越來越多的迹象表明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推崇理性高于感性,這也讓大家對愛持有懷疑態度;

再加上經濟的下滑讓大家對未來走向一概不知,我們都想擁有更多的掌控感,希望未來是有保障的,可以吃了上頓有下頓,那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傾向于把感情和婚姻也變成可以量化的工具之一,也會盲目聽取外界的聲音。

但這樣,真的是好的嗎?

婚姻,真的是可以量化的嗎?

人,也是可以量化的嗎?

就算剛開始是可以的,那長期下去沒有覺察到對方也是一個人的話,結果是什麽呢?

我可以告訴你一個事實:

如果你把婚姻前前後後一直當做可以量化的工具來對待,你可能會剛開始擁有一個還不錯的婚姻,但你會失去婚姻裏最寶貴的部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

沒錯,就是“情”。

總是物化感情也會導致兩個結果:

1、你們都是可以被替代的;

2、失去話語權;

首先,如果你認同了把人作爲可以量化的物來選擇的話,那你內心也基本認同了一個事實:

以後結婚了的話,那他是可以被替代的。

如果一個人認爲別人是可以被替代的,那他默認自己也是可以被替代的。那在婚姻裏背叛是常態,出軌也是正常的,忠誠也沒有任何價值。

其實這群人很可憐,他們內心害怕自己先在對方心裏是可以被替代的,那如果伴侶發現了另一個比他更優秀更出色的人,那麽他自己很容易就會被抛棄。

因爲也許他們壓根不相信,自己在這樣的一個殘酷充斥著謊言的環境裏,自己是不會被替代的。

因爲學曆高的人其實也是一抓一大把,家境優渥在當今社會也並不是一個稀奇事,你學曆再高,家裏經濟實力再好,也總有人會比你更好,家裏更有背景。

但是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獨一無二的的那一面,那就說明這個人就無法替代了,這是一件又讓人欣喜又讓人害怕的事情。

愛上一個具體人的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關系裏相濡以沫的陪伴和投入,兩個人打開天窗說亮話,也許多次的鼓起勇氣促膝長談依然發現這個人還是那麽討厭,但這個人也許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不可替代,並不是說這個人有多優秀。

相反,優秀並不是決定你是不是不可替代的決定因素。

好的親密關系並不需要你有多優秀,就算你並沒有那麽多的名譽加身,對方依然會覺得你是全世界最可愛最好最棒的存在。這是那些把對方當做物來評判的人,完全無法理解但也很羨慕的地方。

也許他們是長期經受著被審判的體驗:

聽話了,考好了,父母會非常喜歡這個孩子;

不聽話了,成績退步了,這份愛就會消失。

那在他們心裏,愛是有條件的,獲得愛的方式就是要不斷優秀,讓自己有更多地加分項,這樣在親密關系競爭時才有資格入局,也更有勝算獲勝。

同樣他們也會以這樣的方式來審視對方,別人怎麽樣對待他們物化他們,他們也會這樣對待別人。

也許這也是大多數人在婚姻裏,有時候反感自己是被權衡利弊後的某個最優解的一個原因——並不是反感對方權衡利弊這一點,而是自己在親密關系裏被非人的對待,自己最喜歡最欣賞的點沒有對方看到,反倒是一些社會身份社會地位才是對方更看重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是個人都會感覺到不舒服。

其次,在婚姻裏體驗過這種被物化的人也許都有過一種類似的感受:失權。

也就是說,只有對方審視你的份。他仿佛一個凝視者,眼神不斷在你身上遊走,這讓你非常不安。

同時他擁有著話語權和決定權,他能決定你的命運你們的婚姻的走向,但你不行。他說離婚,語氣只強硬和堅定,仿佛只能認同他的這套標准體系才有和他對話的資格。

你失去了話語權,也被剝奪了爲自己發聲的機會。

你也失去了知情權,你不知道你在被權衡利弊的過程裏在他心裏你是一個怎麽樣的存在。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這個時候只是一個蒼白單薄的客體,他說你達不到他的標准,仿佛這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並不存在商量的空間。

因爲他不會和你澄清他權衡利弊後的結果,你也無從得知他給你打的“分數”到底是不是合理的,萬一這一切只是他的個人猜測呢?

這也會導致有些人在婚姻裏感受到一股奇怪的失衡感——你在明處,他在暗處。他總能猜透你,你卻看不清他。

但是,那些在親密關系裏把對方當做“人”的伴侶是不一樣的。

你會感覺到他們就算是在觀察你,那也是在明處的,沒有什麽好藏著掖著的。

這樣的人在關系裏會直接的表明他真實的態度。

比如你們異地,他會直接說:“我還是對我們現在是異地戀的情況不太放心”然後他會講出來爲啥他不放心,具體到哪裏不放心,他希望的關系可以是什麽樣的,以及他希望你能做什麽。

這些,他都會在權衡利弊後告訴你,他內心坦蕩,權衡利弊是爲了這段感情,所以他沒什麽好去隱藏的,就算是觀察你,他也是坦坦蕩蕩的注視你,並且也願意把他觀察後的結果第一時間告訴你。

說白了,他在權衡利弊的過程中會把自己的軟肋亮給你。

並且在婚姻裏這樣的人也會去問你:“這是我觀察和感受到的,其實我也想知道爲了咱倆能好下去,你希望我幹什麽呢?這個也挺重要的。”

把你當成一個“人”的具體會有什麽表現呢:

他會在乎你的感受。

他希望這段關系可以向著未來發展。

他雖然也會在和你相處的這個過程裏看到你的局限,但不是以一種他對你錯的態度站在至高點來審判你哪裏做的還不夠.。

他覺得關系是兩個人的,有問題的不是只有你,他也有問題,所以他也會把你的問題看做他的問題兩個人一起解決。

我們可以看到,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把伴侶當做“人”時候,是“合作”的態度。

而把伴侶僅僅當做物的更多的是“競爭”的態度,他也不會去在意他這樣冷冰冰的去分析你會不會讓你有不好的感受。就算有了,他爲了維護自己的防禦機制不被擊敗,可能會偏執的只相信他自己的看法。

如果把婚姻看做辦企業的話,可以說,以人爲本是裏面是有著對婚姻的向往和對人的慈悲,積極地希望和你走向共贏,就算以後沒有辦法走下去但也會給雙方保障最大的利益;

但以物爲主的價值觀更多的是把婚姻看做競技場,當做一場競爭,伴侶不是合作者而是競爭者,他最想要的是不要在你面前輸。

而這種把對方當做一個人來看,是很多婚姻裏欠缺的一種態度。

就像你知道這個人在權衡利弊,但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被當成一個人對待,那接不接受都是次要的。

因爲這個態度會讓人感覺到這個人是很真誠的,你能從這股真誠裏感受到,他明確的知道婚姻不是兒戲,一個人的感情更不是,也不能隨便辜負。

你能感受到他的權衡利弊裏面雖然也有小心翼翼的試探,也在不斷地觀察你,但是他作爲一個人的那股勇敢勁兒和明亮坦蕩的底色,坦蕩、真誠、勇敢、認真、袒露、表達——這在婚姻裏往往都是非常寶貴的品質,因爲這些品質,都是讓你們在以後婚姻裏遇到重大問題時,依然可以相信彼此的人性底色。

所以到了最後,我們回到剛開始抛出的問題:“真正深度的親密關系是可以通過權衡利弊來決定的嗎?”。

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看。

況且說句讓大家可能很失望的話,在現實的婚姻裏“人化”和“物化”這兩種態度其實是同時存在的。

我們要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不要過于排斥“物化”的現象,同時也要警惕極端“物化”背後的陷阱。把這兩者智慧的融合在一起,將他們的優勢都發揮出來,就能將婚姻幸福度最大化。

就像有些人會發現權衡利弊下的一個重要邏輯漏洞:

權衡利弊不就代表著他還是在評估我的價值嗎?

就算是他是把我看做一個人,但這個過程不就是會把我和別人比較嗎?

這說明他對我沒那麽堅定,不然他就不會拿我和其他人比較。

我想說這個問題很好,因爲權衡利弊裏面似乎就是帶著一股“三角測試”的味道,他衡量你的利弊,那怎麽衡量出來的呢?不就是一種社會比較麽?

這麽看,他依然還是沒有抛開外界的一切評價和約束完全的信任你。

畢竟有一個我們可能不太想接受但很無奈地現實:我們只要在社會裏,就會免不了被物化的命運。婚姻也是,而且我們也會難免的會物化別人,忽視丈夫/妻子人的屬性。

就像我們情緒失控吵起架來,那一刻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丈夫/妻子也有著他們自己的利益,我們想被安慰,他們也是啊。

所以再怎麽強調以人爲本,有時候也會抹殺伴侶的人的屬性,只爲了自己的利益。

但這裏也有積極的意味,這體現在婚姻裏就是,尊重是可以靠我們掙來的,信任也是可以掙來的,需要我們靠著後天去努力。

就如同導演李安訪談時也說:

“我盡管現在是個大導演了,但我太太對我的尊重依然也是要靠我去掙來的。”

他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當了六年的家庭煮夫,這個過程就是他在用他自己的努力去換取婚姻裏的尊嚴。

是的,伴侶對我們的尊重和愛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要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去捍衛關系,爭取關系,學會經營關系。

沒錯,你沒聽錯,親密關系是爭取來的,它並不是你躺在那裏無條件的愛就會光顧你,我們在這個社會裏生存,幸福就是要靠我們去爭取。

你可以理解成,我們需要把婚姻當做一門課程去學習,把婚姻裏的人人當做一道題去解。這裏面就把物化人的那種作爲審視者高高在上態度去掉了,更多的是謙卑的學生的心態。

不摸清楚自己丈夫或妻子的關系模式,怎麽知道他們的底線和邊界在哪裏?我們不去學習他的喜好,怎麽知道他更喜歡獨處還是熱鬧?

你只有你了解和探索了一個具體的人的內心,注意,是具體的人,你的底氣就會越足,你就知道如何尊重你的伴侶,你也會知道如何讓你的伴侶尊重你。

我在想有時候人們去權衡利弊,也是在觀察的過程中保護自己的邊界不被踐踏。

兩個人在彼此心裏的模樣輪廓越來越清晰而不是越來越模糊,知道彼此雷點了,這裏不可以碰,那裏可以碰,盲區少了,那麽關系裏惡性循環也會被結束。

就像一首歌裏唱的那樣:“我懷念的是無話不說,我懷念的是爭吵之後還是想要愛你的沖動。”

也許權衡利弊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麽可怕,反而是另外一種全新的感受:

我目睹了你最糟糕的那一面,但依然還是選擇愛你;

我有過無數次想要放棄你的沖動,但依然還是選擇留在這段關系裏;

我天性謹慎膽小,但還是願意爲了你冒一次險和你走向未知,就算我明明知道前方是遺憾。

這種愛少了一絲浪漫的夢幻,也少了非你不可的堅定,但更符合現實吧。

現實裏的愛情沒有完整的從一而終,基本都是磕磕絆絆,懷疑、無力、猜忌、沖動,這些似乎都是在質疑愛,但這才是真實的關系。

如果要我選,可能我會選擇這種關系,它也許不理想,但很真實。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台: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0 阅读:9

陳曼心理

簡介:專業解答情感問題,教你如何理性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