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席”正在淡出無數中國家庭,時代要淘汰你,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青史墨書 2024-05-11 15:52:45
氣溫一日日升高,春日接近尾聲,初夏即將到來,曾幾何時,一到夏天,人們就會自發在床鋪上鋪上一層清涼的竹席。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在夏日回憶中占據著一洗之地的涼席也悄然離開了我們。

從前堪稱是夏日寵兒的涼席,爲何如今卻退出了夏日的舞台了呢?

«——【·涼席的前身·】——»

涼席的前身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中,曾被發現一塊編織物殘片,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曆史。專家推測,這或許是當時人類用以鋪墊或遮蓋的席類産品。

甲骨文時期的文字記錄中,也已有"席"字的存在,其象形結構頗爲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席物的樣貌。這證明了席類物品,自古以來就已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後來的曆史長河中,無論是古代文獻著作還是當代影視劇作品,席物的身影都屢屢可見,足見它就如影隨形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

正是由于這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才孕育出了現代涼席這種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烙印的夏日用品。

«——【·夏日回憶·】——»

提起涼席,對80後90後而言,它就像一張通往純真童年的暖心時光之門。

當年,它無疑是夏日解暑的必備良品。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叫賣涼席的小商販,它的出現預示著夏日的來臨。

不少家庭,每到酷暑季節,便會購置一兩床涼席,或是手工編制的草席、竹席、或是後來工廠機器制作的亞麻席、麻將席等,在臥室或客廳裏鋪開。

一家老小圍坐在涼席上吹著電風扇,相聚閑話家常,這似乎就是那個年代最惬意的生活方式。

孩子們在涼席上打滾嬉鬧,毫無顧慮地釋放著童真;長輩們或是喝著涼茶聊著天,或是手工編制著手藝品,盡享閑適無事的美好時光。院落深處,夕陽西垂,蟬鳴陣陣,一切如此祥和靜谧。

涼席之所以能流行開來,一方面得益于它極具親民性的低價優勢。十幾元錢便能買到一床,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並不貴重。

另一方面,天然材質的制作工藝,賦予了涼席良好的透氣散熱性能,爲酷暑天提供了極好的降溫體驗。

尤其是在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許多家庭連一台電風扇都無法負擔。涼席便成爲了消夏納涼的不二首選。

即便後來電扇等電器問世,涼席依舊憑借可反複使用、物美價廉等優勢,較長時間內保持著自身的流行地位。

«——【·爲何沒落·】——»

可就在不知不覺間,這曾經被普羅大衆如此鍾情的夏日用品,卻開始不胫而走,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野。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昔日的"涼季王者"走上了沒落之路?

首先,任何産品想長盛不衰,好的使用體驗是根本。然而涼席給予人們的感受並非全然美好,它其實存在著不少缺陷和弊端。

比如竹席雖降溫效果好,卻極易有毛刺,不小心就會把肌膚紮出細小的傷口,留下陣陣疼痛。

麻將席又容易夾肉、勾破衣服、在肌膚上印出格子形的痕迹等。另外,很多人在睡涼席時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或螨蟲叮咬的症狀,影響了睡眠質量。

此外,涼席因爲體積龐大,清洗和收納都極爲費時費力。尤其是麻將席等編織緊密的類型,根本無法徹底洗刷幹淨,加上材質容易滋生細菌,如果存放不當便會發出難聞的陳年黴味。

其次,隨著科技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空調機、柔軟舒適的席夢思床墊等家居科技産品的出現,讓人們無形中對單一的涼席提出了更高的體驗要求。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很多家庭開始習慣選擇空調+席夢思的組合,這種方式降溫又舒適,明顯優于涼席的體驗,從而導致涼席日漸式微。可以說,時代在進步,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更新,涼席就這樣默默地被時代淘汰了。

«——【·仍有人守望·】——»

盡管如此,在涼席式微的大潮中,一些熱衷于傳統文化保護的人們,並未放棄對它的努力。他們希望通過創新,讓這種源于民間的編織工藝得以傳承,創造出更好的涼席品質。

一些涼席工廠引進了新型機器,力求將傳統的天然材料、手工工藝與現代生産工藝更好地結合,生産出兼具涼爽與舒適性的高品質産品。

除了生産工藝的改良,産品的設計理念也有很大創新空間。有些企業提出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反饋意見,優化涼席的尺寸、編織密度、材質比例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還有企業著眼于款式創新,將傳統刺繡、印染等工藝與涼席結合,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與此同時,一些民間手工藝人也在不遺余力地傳承著編織技藝。他們在一些文化節會等場合,現場展示編織涼席的全過程,向觀衆講解背後的文化淵源。

這不僅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播,也有助于重新喚起人們對手工涼席的向往。

«——【·結語·】——»

縱觀涼席的前世今生,它經曆了被廣泛使用、逐漸沒落、以及重新被注入創新活力的過程。

這種本土手工藝品,雖現代氣息日益式微,卻也並未就此消失。相反,有人仍在不斷地爲其注入創新動能,讓它在不斷演進的時代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也許在未來,涼席會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

它可能會擺脫過去留下的種種不便,通過更優質的材質以及人性化的設計,帶來前所未有的舒適體驗。或許它還能結合新興科技,如納米冷感面料等,發揮出超乎想象的物理效能。

又或許,它會保留其樸拙本真的模樣,但被賦予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年輕一代對手工藝品的重視,會讓涼席這種源遠流長的民族符號,以全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存在于當代。

無論最終將如何發展,在這個傳統與現代並行的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爲夏日降溫文化的重要載體,涼席仍會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在未來找到與時俱進的全新位置。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這位老朋友的下一次蛻變。

信息來源:

如今的解暑“神器”涼席,其實新石器時期就有了?!——北京日報

畢設 | 消失的席草和最後的傳承人——澎湃新聞

“涼席”正在淡出無數中國家庭,被時代淘汰,真是自作自受——臨沂臨港發布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