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讓黑茶從“隱藏”變“熱搜”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4-15 17:40:45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郭志強|湖南報道

3月下旬正值春茶采摘期,記者來到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的一處茶園,這裏的茶樹已然披上了嫩綠的新裝。春風過處,綠浪翻湧,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當地的茶農們穿梭在茶山之間忙碌,被采摘出的新茶將從這裏發往全國各地。

安化縣産茶曆史悠久,當地茶葉早在明朝時就已成爲“貢茶”。2009年,“安化黑茶”被成功納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目錄。但是,與西湖龍井、信陽毛尖、武夷大紅袍等相比,安化黑茶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是“隱藏款”,並不被大衆所知。

不過,近年來,通過工藝創新、品牌創新和渠道創新,安化黑茶開始成爲網友“熱搜款”,不再隱藏,成爲安化乃至湖南的“新特産”。2023年,安化全縣茶業綜合産值252億元,稅收2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6%、33%。連續15年上榜中國茶業百強縣前十強,成爲湖南唯一的茶業綜合産值破百億元縣。

創新,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安化黑茶富了一方百姓,成爲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

位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深山中的九龍池茶園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志強I攝

創新讓黑茶“新生”

記者走進湖南省高馬二溪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黑茶深加工車間,稱量、制粒、過篩、檢測……一台台現代化生産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著,工人們穿梭在工位間,正在進行速溶茶、袋泡茶等黑茶産品的深加工制作。

公司總經理龔彪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殺青到初揉,再到渥堆複揉,每天4萬~5萬斤鮮葉的加工只需幾名工人即可完成,生産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制茶自動化工藝。”

“安化黑茶的千兩茶和茯磚茶的制茶工藝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著實讓人不敢相信。”西南民族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陳燦平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陳燦平原來在高校工作,2017年6月挂職安化縣,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他深知科技創新和人才對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他表示,重新激活可能“沉睡”的資源,需要創新精神。要想真正把産業做起來,離不開人,離不開創新。

5G、物聯網、大數據這些新工具,在過去幾年已經紮根在了安化茶園的泥土之中,科技創新正讓黑茶獲得“新生”。

近年來,安化縣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和黑茶5G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利用5G技術建設工業物聯網來收集茶企自身的産品質量和市場銷售等數據,實現對茶園和生産車間乃至整個産銷鏈的數字化管理。

陳燦平介紹:“利用大數據中心,安化5G智慧茶園可以根據土壤、空氣濕度實時監測到茶園的生長環境,爲持續、穩定獲得高品質茶葉原料及溯源提供重要保證。”

例如,經過衛星遙感的測産,安化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可以根據茶園産鮮葉的量,確定相應的黑茶産量“配額”,真正實現定産定銷。

除了5G技術賦能安化黑茶發展,科研團隊的力量也不容忽視。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華團隊就依靠科技創新,推動了黑茶標准化、清潔化和功能化。

一撕、一倒、一沖,3秒速溶……喝上一杯醇香可口的黑茶,只需三步操作。劉仲華院士團隊通過創新研發賦予了黑茶新的活力。

2003年以來,劉仲華團隊創新黑茶加工技術體系,推動黑茶産業提質複興。在其技術支持下,安化黑茶實現從邊銷向外銷的跨越。以茯磚茶、青磚茶和千兩茶爲主,以速溶黑茶、小塊青磚茶爲代表的安化黑茶,年銷售額達幾千萬元,並走出國門。

生産工藝的創新,推動安化黑茶産值從千萬元到如今突破230億元,茶葉加工企業也由15家增加到210家,茶産業從業人員近40萬人,幾乎一半安化人都在爲茶産業鏈貢獻一臂之力,黑茶産業也成爲當地富民強縣的支柱産業。

茶香也怕巷子深,縣長“被逼”成“網紅”

曾經,如何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黑茶走出安化,是陳燦平思考最多的問題。

2018年秋,陳燦平注冊了自己的抖音賬號“陳縣長說安化”,嘗試通過拍攝短視頻來宣傳安化黑茶。

“黑茶是安化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我們決定利用互聯網技術,賦能産業發展,拉動茶産業消費,提升老百姓的收入。”陳燦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面對黑茶傳統銷售渠道窄,他“被逼”親自上場開抖音直播,使出渾身解數,把新媒體技術融入茶業,做文創、搞跨界。

隨著直播平台粉絲量和銷售量出現大幅增長,陳燦平如今已經成爲“網紅縣長”,抖音上的粉絲量近百萬。

嘗到直播帶貨“甜頭”的陳燦平,開始帶領安化當地一些茶農做直播,培訓他們直播技巧和銷售術語,希望將更多茶農培養成“網紅”。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電商直播平台已湧現出高馬二溪旗艦店、九龍池白岩山等多個品牌賬號,進一步擴大了安化黑茶的品牌知名度。

胡倩是九龍池茶業合作社經營個體戶,2019年從銀行貸款100萬元,用來收購農戶鮮葉,但收購囤積的茶葉卻一度無人問津。“當時,還貸款的壓力、茶葉囤在倉庫的壓力,讓家人都喘不過氣來。”

2020年下半年,在陳燦平的指導下,胡倩開始直播賣茶,一年下來,不僅還清了百萬貸款,九龍池的品牌在茶葉圈中也小有名氣,茶葉銷售量和粉絲量也都上了新台階。

胡倩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早兩年賣茶都是線下,光挪門店就挪了三次。而現在我們這些茶農通過線上直播賣貨,一個月光靠茶葉銷售也能賣出20萬~30萬元,直播真正改變了安化黑茶的傳統銷售格局。”

安化縣柘溪鎮梨坪村村支書谌明月所在村組擁有580畝茶園,也一度爲茶葉銷售發愁。

隨著直播帶貨在安化的興起,谌明月開始參加直播培訓,學習如何吸引流量、操作直播平台成爲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播帶貨帶動了村裏茶葉的銷售,開闊了我們這些基層幹部推動農村産業發展的思路。”谌明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安化縣烏雲界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義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現在每個月直播帶貨賣茶可以突破300萬元,不僅解決了茶廠幾百人吃飯的問題,也把烏雲界的茶葉品牌推向了全國。”

采訪中,龔彪拿著手機,不停在高馬二溪、叮單雲賬本、布谷茶園主等APP上切換。他透露,爲了做好私域營銷,公司專門招了4個程序員,全職對公司私域平台進行維護。“我們私域營銷就做得很不錯,粉絲量和業績都逐年增長,每年收益都十分可觀,這是我們增長很快的業務板塊。”龔彪說。

陳燦平表示:“茶農要利用新媒體技術突破傳統銷茶思路。要讓群衆在信息化時代發揮各自的力量,爲鄉村支柱産業信息化、標准化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樹品牌,攬人才,“隱藏款”變成“熱搜款”

“當時的安化黑茶發展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才問題,一個是品牌問題。”陳燦平回憶道,當時安化缺乏電商人才,電商基礎基本上是零,在傳統電商平台上也買不到安化的黑茶。

爲了解決安化黑茶産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問題,安化縣在幾百公裏外的長沙大科城附近,設立了安化黑茶離岸孵化中心,這是全國首個縣域經濟離岸孵化器。利用這個“橋頭堡”招納了幾十名市場營銷、産品設計、品牌推廣等方面的人才,以“借巢引鳳”的方式爲安化黑茶産業服務。

此後,安化黑茶的諸多品牌推廣、線上營銷、線下活動都在離岸孵化中心舉行,安化黑茶以長沙爲跳板走出了湖南。

提起安化黑茶最初的電商之路,龔彪告訴記者:“安化太小,當地茶商跟不上市場,感受不到新商業模式變化趨勢,也留不住人才。”

早在2015年,龔彪所在的公司就開始“吃螃蟹”,在京東上賣茶,當時很多茶商還沒看清楚電商的趨勢,等他們發現是機會的時候,其他黑茶産品已轉入直播帶貨大潮中,産品銷售量和市占率已經遙遙領先了,“安化當地茶商對新的商業理念和市場趨勢感知有點慢”。

據龔彪介紹,他所在的高馬二溪公司十分注重黑茶品牌的打造,很早就培養了一支20多人的品牌團隊,通過在高鐵宣發廣告、拍微電影、做線下黑茶品鑒會的形式,讓高馬二溪在市場上迅速打響品牌。

隨著安化黑茶在網上的火爆銷售,當地也逐漸意識到人才培養和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安化縣政府順應新形勢,成立全國首家安化黑茶學校、安化黑茶研究院等科教機構,通過勞動技校、農廣校培訓技能型人才,並且不斷引進領軍型與高層次人才。

陳燦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傳統上,安化黑茶更多是從供給端考慮問題,爲了做茶而做茶,導致很多茶葉堆積在倉庫,‘賠本賺吆喝’。但隨著當地茶農看到産品廣受市場歡迎,以消費者爲中心的理念植入安化每個茶農心裏。”

曆經10多年發展,安化黑茶從不爲人知的“隱藏款”家鄉特産變爲全國網友的“熱搜款”,現已獲得生態産茶、黑茶産量、茶葉稅收、科技創新4個全國第一。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7期)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