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無意間幹預政治,爲安祿山謀利,導致自己在馬嵬兵變中被處死

史海撷英 2024-05-02 18:09:34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爲由,發起了對唐王朝的反叛,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一場大浩劫,唐朝在很短的時間裏就丟失了洛陽和長安,唐玄宗被迫帶著王公大臣及後妃、皇子逃往蜀地。

然而,當唐玄宗剛走到陝西興平馬嵬驿的時候,太子李亨、將領陳玄禮就發動了兵變,他們殺掉了引發安史之亂的楊國忠,還脅迫唐玄宗殺掉了楊貴妃。

楊國忠當時是唐朝的宰相,也是楊貴妃的堂兄,此人原本混迹于底層,卻因爲楊貴妃的得寵而步步高升,在設計殺掉李林甫之後,最終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一方面是因爲安祿山早有謀反之心,另一方面又是因爲他遭受楊國忠的排擠而進行的反抗。

軋荦山

李林甫去世後,唐玄宗最寵信的兩個大臣就是楊國忠和安祿山,但安祿山非常看不起楊國忠,因爲楊國忠人品實在太差。從而引發了楊國忠的不滿。楊國忠爲了打壓安祿山,多次進讒言說安祿山要造反,還處處排擠和牽制安祿山,把安祿山搞得很不舒服,安祿山因此對其恨之入骨。到天寶十四載(755年)的時候,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到達頂峰,安祿山爲了自保,只能發動叛亂。

然而,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國忠卻沒有受到處罰,依然受到唐玄宗的重用,這就讓將士們感到十分不滿了。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在攻克潼關之後,直逼京城長安,唐玄宗驚恐萬分,便帶著楊貴妃及文武大臣、宗室成員逃往蜀地。當唐玄宗抵達馬嵬坡的時候,將士們已經十分疲累了,而且饑腸辘辘,不滿情緒就此達到頂點。“丙申,至馬嵬驿,將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于驿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禦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衆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爲亂兵所,腦血流地。衆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軍士圍驿,上聞喧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屢出驿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谔前言曰:‘今衆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缢殺之。輿屍置驿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申,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谕軍士。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爲行計。谔,見素之子也。國忠妻裴柔與其幼子及虢國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陳倉,縣令薛景仙帥吏士追捕,誅之。”

高力士站在唐玄宗的角度考慮問題,說的話很中肯,因爲那時候將士們已經殺紅眼了,如果唐玄宗不殺掉楊貴妃的話,那唐玄宗能否保全,就不好說了。

但是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高力士說楊貴妃沒有罪,果真如此嗎?

事實並非如此,將士們之所以一定要唐玄宗殺掉楊貴妃,可不僅僅是因爲她是楊國忠的妹妹,還是因爲她是造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

楊貴妃

爲什麽這樣說呢?這就要從楊貴妃與安祿山的過往說起了。最開始的時候,安祿山靠巴結李林甫和唐玄宗,成爲代理平盧節度使,後來他發現楊貴妃很很受寵愛,便在入京的時候認楊貴妃爲養母,“三載,代裴寬爲範陽節度,河北采訪、平盧軍等使如故。采訪使張利貞常受其賂;數載之後,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無私;裴寬受代,及李林甫順旨,並言其美。數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堅不搖矣。後請爲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爲兄弟姊妹。”他比楊貴妃還要大十幾歲。

在成爲楊貴妃的養子之後,安祿山就越發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尤其他擅長跳胡舞,唐玄宗和楊貴妃經常召他入宮表演。

楊貴妃還多次爲安祿山說好話,安祿山也一路升遷,最後竟然一人兼任了三鎮節度使,是當時實力最爲雄厚的節度使之一。

安祿山與楊貴妃的關系有多好?天寶十載(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祿山的生日,楊貴妃不知怎麽突發興致,竟然提出要爲安祿山舉行洗三儀式。所謂洗三,就是母親在新生兒出生第三天,爲其舉行的洗澡儀式,是一種祈福的做法。《安祿山事迹》記載:“後三日,召祿山入內,貴妃以繡繃子繃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歡呼動地。玄宗使人問之,報雲:‘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繃祿山,是以歡笑。’玄宗就觀之,大悅,因加賞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物,極樂而罷。自是,宮中皆呼祿山爲祿兒,不禁其出入。”司馬光《資治通鑒》也有記載:“甲辰,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賜衣服、寶器、酒馔甚厚。後三日,召祿山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爲大襁褓,裹祿山,使宮人以彩輿舁之。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複厚賜祿山,盡歡而罷。”

楊貴妃爲安祿山洗三其實並不符合傳統,因爲安祿山不是新生兒,而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這事簡直太荒唐。但是,爲了不讓楊貴妃掃興,唐玄宗竟然同意了。

軋荦山

爲了回報楊貴妃,安祿山對她極盡谄媚,送給她的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兩人已經成爲了攻守兼備的政治同盟了。

如果不是楊貴妃,安祿山恐怕早就在和楊國忠的鬥爭中敗下陣來了,事實上他不但沒有,而且越混越好,他還在楊貴妃的幫助下獲得了邊境馬匹的交易權,這爲他日後造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了,楊貴妃其實也不知道安祿山要造反,說到底她是被安祿山利用了,但很難說她一點責任也沒有,因爲她違反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後妃不得與外臣交往,不得參與政治。

盡管楊貴妃與安祿山的交往是唐玄宗允許的,但她但凡有點政治覺悟就知道不應該這麽做,也不應該利用自己受寵,向唐玄宗提出太多過分的要求。也就是說,楊貴妃雖然是無心之失造成了安史之亂,但她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基于這一事實,導致陳玄禮在發動兵變的時候,極力要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那唐玄宗是如何抉擇的呢?

當時,高力士向唐玄宗陳述了殺掉楊貴妃的必要性,但唐玄宗內心是糾結的,正如他當時對高力士說的一句話:“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楊國忠當然沒謀反,唐玄宗的言外之意是,楊貴妃沒有參與楊國忠對安祿山的謀害,所以她不應該死。

楊貴妃

可不是嗎,楊貴妃作爲唐玄宗的最愛,兩人在一起已經十八年了,經曆了無數歡樂時光,感情非常深厚,他實在舍不得殺掉楊貴妃。本著這一想法,唐玄宗想保全楊貴妃,但他最終還是殺掉了楊貴妃,有兩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讓他意識到想要自保,只能殺掉楊貴妃。

第一個關鍵人物是陳玄禮,這個人其實很特殊,因爲他一直都是唐玄宗的心腹,這樣一個人爲何要發動兵變呢?

其實,陳玄禮對唐玄宗是忠心的,他發動兵變,也是爲了唐玄宗好,因爲唐玄宗之前一番亂指揮下來,引發了安史之亂不說,還冤殺了大將高仙芝、封常清,致使大好局面頓時扭轉。可以說,當時唐玄宗的支持率,已經跌到冰點了,將士們對他十分不滿,不認爲他能夠收拾殘局。

陳玄禮發動兵變的目的是通過誅殺楊國忠和楊貴妃,來極力挽回唐玄宗的形象,讓將士們重新效忠唐玄宗。陳玄禮的良苦用心,雖然無法向唐玄宗明說,但他的做法卻表現出了對唐玄宗的尊重,唐玄宗也感受到了。

比如說,陳玄禮發動兵變包圍了驿站之後,並沒有直接沖進去殺掉楊貴妃,而是畢恭畢敬地請求唐玄宗殺掉楊貴妃。還有,陳玄禮只說楊國忠謀反,將所有罪責歸咎到楊國忠頭上,只字不提唐玄宗的責任,這也是對唐玄宗的一種保護。唐玄宗還是信任陳玄禮的,但他知道陳玄禮要給將士們一個交代,他就不得不慎重考慮是否殺掉楊貴妃了。

第二個關鍵人物是高力士,他雖然只是個宦官,卻很早就跟隨唐玄宗,與唐玄宗一起參加了多次政變,是擁護唐玄宗上位以及維護唐玄宗帝位穩固的關鍵人物之一,而且絕對忠心于唐玄宗。

李隆基

高力士意識到將士們對唐玄宗的怨氣很大,便站出來勸說唐玄宗殺掉楊貴妃以自保,唐玄宗可以不聽別人的話,但他的話,唐玄宗就不得不慎重考慮了。

因爲陳玄禮和高力士都主張殺掉楊貴妃,唐玄宗最終動搖了,他決定用楊貴妃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性命以及確保自己皇位穩固。于是,唐玄宗便無情地下達了命令,讓高力士在佛堂勒死楊貴妃,然後將楊貴妃的屍體送到門外給將士們看。

試想,如果唐玄宗不殺掉楊貴妃,會出現什麽後果呢?最大的可能是,陳玄禮無法再約束將士們了,將士們會憤怒地沖入驿站,殺掉楊貴妃,然後擁立太子李亨繼位,唐玄宗要麽被殺,要麽升級爲太上皇。如果這樣的話,楊貴妃還是難逃一死,唐玄宗即便不丟掉性命,也將失去皇位。

這裏說到李亨,他也是個非常關鍵的人物,他作爲楊國忠的迫害對象,長期以一個悲情角色存在,受到了滿朝文武的廣泛同情。並且,李亨在安史之亂後,一些表現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能,逐漸受到了將士們的擁護,有他參與兵變,將士們的底氣更足,對唐玄宗的威脅也更大。如果唐玄宗不殺掉楊貴妃,將士們推李亨上位的可能性非常大,這是唐玄宗不想看到,也難以接受的一個事實。

而唐玄宗殺掉楊貴妃,失去的只是一個女人而已,卻滿足了將士們的願望,將士們由此失去了繼續兵變的理由,他自然就安全了。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唐玄宗殺掉楊貴妃之後,陳玄禮感到非常滿意,第一個跪下來向唐玄宗叩頭謝罪,以此來表達忠心,而將士們也紛紛下拜,唐玄宗則安撫將士們,兵變就此平息:“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缢殺之,輿屍寘驿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谕軍士。”

不僅如此,唐玄宗在殺掉楊貴妃之後,導致陳玄禮及將士們重新擁護唐玄宗,太子李亨也失去了提前繼位的機會,還被迫與唐玄宗分道揚镳。至于說後來李亨在靈武繼位,遙尊唐玄宗爲太上皇之事,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畢竟那時候李亨已經掌握了兵權,也容不得唐玄宗不答應了。

總之,在殺掉楊貴妃之後,唐玄宗成功化解了一場大的危機,大唐王朝的最高決策機構也得以延續下來。

當然了,從唐玄宗殺掉楊貴妃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不是個愛美人不愛江山之人,他是懂得取舍的,他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抛棄任何人的。

1 阅读:24
评论列表
  • 2024-05-03 13:51

    馬嵬驿之變是一種糾錯行爲。是一種斷尾求生行爲。唐玄宗雖然逃過一劫,但是也是自損八百,再也沒有威信了,曆史的責任落在了肅宗身上了!

  • momo 1
    2024-05-03 07:39

    李林甫是自己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