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除鳌拜平三藩,到底是功還是錯?爲何晚年親自爲鳌拜平反?

經濟史話 2024-02-06 15:09:11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中國古代一提聖賢的君主,很多人都會說有康熙爺,確實康熙在位61年,文治武功樣樣出類拔萃,但是再賢明的君主,實際上也是有弱點的。我們就不說康熙由于過于仁厚,導致晚年吏治腐敗吧,實際上康熙爺剛剛接班之後,初生牛犢不怕虎,也辦過不少錯事。

康熙一年的幾大功績總結起來,誅鳌拜 、平三藩、收台灣 、打蒙古 、打俄羅斯,但是實際上,其中至少最先的兩件,都是有問題的,一個是誅鳌拜,一個是平三藩,很多人講康熙賢明,有能力,就是從誅鳌拜開始的,一個少年天子剛剛親政,就能在不顯山不露水之間,利用十幾個小太監以練武爲名,一下子把首輔大臣鳌拜拿下,自己重掌最高權力,這樣的膽識確實讓人佩服。十幾歲的年齡,現在也不過讀個初中生,結果康熙就是這樣的有勇有謀。

誅鳌拜這件事兒,確實使得康熙獲得了巨大的權力,也收獲了滿朝文武的誠惶誠恐,但問題在于,鳌拜難道真的有罪嗎?鳌拜有沒有罪其實康熙自己最清楚,雖然抓了鳌拜之後,給鳌拜列了幾十款的大罪,甚至有人說鳌拜要謀反,但康熙自己最清楚,鳌拜或許有跋扈的舉動,但是絕對不會謀反,甚至鳌拜是他父親順治最信賴的臣子,當年皇太極死後,各方人馬都要擁立自己的主子,形成了豪格和多爾衮之爭,那是人家鳌拜手持利刃表示說,必須得立皇太極的兒子爲繼位之君,否則兩黃旗就要和兩白旗殺個你死我活,這才使得最終大家,選擇了一個妥協的結果。

豪格你也別幹了,多爾衮你也別幹了,讓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來繼位吧,所以鳌拜絕對是大大的忠臣,鳌拜對順治被擁立是有功的,順治也特別信賴鳌拜,所以臨死之時,才讓鳌拜作爲輔政大臣之一,說穿了康熙要拿鳌拜,不是因爲鳌拜有謀反之意,而是一方面鳌拜前朝舊臣,對康熙這個新皇帝小皇帝不夠尊重,是啊,你爹爹都是人家立的,何況你呢,另一方面呢,剛剛親政的康熙,想通過拿鳌拜這件事來立威,所以抓了鳌拜之後,康熙並沒有治他的死罪,甚至康熙晚年還主動給鳌拜平反。

換句話講,小皇帝也知道,某種意義上講委屈了鳌拜,但是皇帝爲了把皇權爭回來,爲了在群臣面前立威,對不起就只能犧牲你一下了。曹操當年要借人頭一用,康熙好歹還並沒有直接處死鳌拜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小皇帝是有勇有謀的,但鳌拜他絕對是沒有罪的呀,另一件事就是誅三藩,說實話這可是康熙,親政以來的第一重大挑戰,本來滿清入關之後,剛剛坐穩天下,正想著休養生息讓經濟發展,結果三藩反了。

很多人都說三藩早有反意,但實際上仔細看看,這個三藩基本上就是滿清朝廷給逼反的,以吳三桂爲代表的這些漢人將領,他們當年也是迫于無奈,投降了滿清,而且變成了人家的走狗。甚至吳三桂爲了表現自己的忠誠,親自把永曆帝給勒死了。

在這個狀態之下,又經過了這麽長的時間,吳三桂等人已經老了,他們實際上想有一個安定的晚年生活,如果能夠世世代代的在邊疆鎮守,把自己變成清代的穆王府,那也很好,雖然大家都覺得,對國家整體而言,有幾個獨立的藩鎮遲早這是個事兒,這顆定時炸彈遲早要爆,但是對于康熙來講,有必要那麽著急嗎?康熙當年才十幾歲,吳三桂都六七十歲了,你能不能再等個五年十年,等到吳三桂自然死亡之後,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那是額驸,常年在北京居住,在當地沒有什麽人脈,你就讓他回去繼承平西王的爵位,然後他手裏有精兵強將嗎?

當年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都說,爲什麽要北伐,因爲蜀國這些人才將才,都是過去幾十年不斷征戰慢慢積累下來的,人才並不是蜀地一地就能夠提供的了的,你如果不趕快北伐的話,過個十年八年,大部分人才凋零,自然死亡,你以蜀地一地的能力,怎麽去和整個國家對抗呢?

所以蜀國雖然弱小,但諸葛亮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是強大的曹魏政權,他可以以拖待變,他知道時間是屬于他們的,而對于康熙來講,他完全沒有必要那麽著急的逼反三番,時間確實在康熙這一邊,給他五年給他十年的時間,一方面康熙羽翼豐滿,治國理政的能力不斷增加,中央朝廷能積蓄更強大的威力。

另一方面呢,吳三桂所帶來的驕兵悍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老去了死亡了,他手下已經幾無可用之人,到那個時候,朝廷一紙诏書宣布撤藩,並把幾位王爺接到北京恩養,讓你們做個富家翁,這不是兩全其美嗎?到那個時候,三藩手上無有可用之人,你讓他反他也不會反,那麽國家就會減少一場大災亂。

要知道平三藩的過程非常曲折,仗打了很多年,不單滿清元氣大傷,剛剛統一的國家又遭此大難,說實話這是後期處理的好,處理不好,真讓人家攻到北京,滿清說不定,還得灰溜溜地回到東北去,所以康熙親政以來這兩件大事,雖然最終被很多人認爲,是康熙的兩大功績,但實際想一想,剛剛繼位的康熙,本來有更好的處理方案,然而畢竟是年輕人,畢竟血氣方剛,初生牛犢不怕虎。

對內康熙不滿權臣,對外康熙不喜藩鎮,所以就要親自操刀動手,雖然最終結果是很好的,但期間的曲折離奇,稍有不慎真會釀成大禍呀,那樣的話,康熙可能就沒法被稱爲聖明之君了,甚至後世會不會說,這又是一個土木堡之變呀。

原作者:李承偉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