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和君士坦丁一世對元老院的厭惡使其遷都

史海撷英 2024-05-10 17:16:11

當代曆史資料中,曆史學家們往往對于君士坦丁大帝有著極高的評價。他多次率領早就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羅馬軍團多次擊退了滿足的進攻。同時他也打敗了羅馬境內所有的政敵,312年擊敗了軍閥馬克森提,徹底地控制了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323年他與東部帝國皇帝李希尼決裂,先後在阿德利安堡和克裏索普利斯擊敗了李希尼。次年李希尼自殺,君士坦丁大帝統一了羅馬帝國全境,成爲了羅馬世界唯一的奧古斯都,史稱君士坦丁大帝或者是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在位期間針對羅馬帝國的種種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改組軍隊,將羅馬軍團細分化爲機動軍團和邊境軍團。強幹弱枝,加強了中央常備軍的力量鞏固了皇權,同時改組政治機構,設立宦官加強了中央集權。後世曆史學家稱之爲羅馬人的救世主。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卻在330年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他抛棄了羅馬帝國的千年首都(號稱永恒之城)的羅馬,5月11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廷建立新都,命名爲新羅馬​(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這其中又有一些什麽樣的緣由呢?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帝國現狀

自從五賢帝中最後一位皇帝馬可・奧勒留去世後,羅馬世界就陷入了著名的三世紀危機時代。國內經濟連年衰退,貨幣大幅度貶值,羅馬境內的苛捐雜稅日益嚴重,社會剝削十分殘酷。行省軍團紛紛嘩變,各個軍閥之間彼此內戰不休,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動蕩不安的氣息。

由于奴隸制莊園經濟的瓦解和帝國西部連年內戰對意大利半島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意大利半島經濟倒退嚴重,民生凋敝,滿目瘡痍。曾經的意大利半島作爲羅馬帝國的“龍興之地”在四世紀初期已經是十室九空,百裏無雞鳴,白骨遍于野的荒涼局面了。羅馬城在五賢帝時期保守估計也有70萬定居人口。可是現在整個羅馬城常住人口已經不到十萬人了。很顯然,好大喜功,喜歡奢靡享受生活的君士坦丁大帝並不喜歡這裏。此時的帝國東部卻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因爲靠近東方,東部地區經常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進行經濟交流。同 時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東部地區農業十分發達。長期以來埃及行省承擔著整個帝國西部地區的糧食(主要是小麥)的供應。東部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經濟被戰爭影響不大,因此經濟局勢也遠遠優于西方。此時的帝國東部和西部存在著嚴重的政治經濟不平衡問題。

君士坦丁大帝遷都的各類原因考量

1、遷都是軍事防衛任務的需要

當曆史進入三世紀,羅馬最大的敵人則是當取代了帕提亞的薩珊波斯帝國。羅馬和帕提亞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新興的薩珊波斯帝國更是實力強大的敵人。雙方經常就亞美尼亞和被美索不達米亞的主權和歸屬問題大打出手。帝國東部的戰爭連年不斷。如果帝國的首都依舊在羅馬城的話,那麽在面對東方北部和南部地區的局部戰爭時,中央很難做出反應,中央的軍事力量也會鞭長莫及,給戰局帶來巨大的惡劣影響。

君士坦丁堡地形圖片

君士坦丁堡位于多瑙河在黑海的出海口,小亞細亞半島的中部,中央政府設在此地距離邊防壓力巨大的熱點地區較近可以及時地做出兵力部署和政治反應。並且,君士坦丁堡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海港,發達的航運業爲大批量帝國軍隊的快速機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來自東部地區的巨大威脅使得遷都東方成爲了軍事上的必要操作,同時它所占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優勢,君士坦丁堡成爲了新都的必然選擇。

2、遷都是羅馬政治經濟的需要

自從帝國建立伊始,東西部地區就存在著嚴重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以首都羅馬城爲中心的帝國西部地區,長期以來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這裏也是帝國元老院的所在地,但是西部地區的人口較少而且生産力極低,整個西部地區生産的糧食根本就不足以維持羅馬城的開銷,早在屋大維時代整個帝國西部就開始完全依賴于東部省份,尤其是埃及行省的糧食支援了。

同西部地區恰好相反,由于帝國的東部地區的文明化程度較高,他們以希臘語爲主要交流媒介。重視工商業,並且地處交通要沖,承擔著東西方貿易的橋梁作用,大量的來自東方的黃金珠寶絲綢等奢侈品的流入使得他們在經濟上較爲輕視西部地區,長期以來的文化優越性使得東部地區的民衆不屑于融入羅馬人的傳統文化當中去。

羅馬帝國疆域圖

在帝國的和平條件下,東西部地區還可以相對協調地共存,依靠國家的強有力的政策使得帝國的東西部地區在經濟和政治上緊密聯系。然而隨著社會危機的逐漸加重,東西部地區的裂痕也逐漸地加深。支撐著西部地區的大量的自由民農業經濟因爲連年戰亂和吏治腐敗陷入了崩潰,這給羅馬西部地區原本就單一的經濟結構帶來了巨大損傷。

幸運的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結構更爲複雜,其農業工商業並未受到太大的波及。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依然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就連羅馬皇帝也更加的原意生活在東部地區,而不是西部。羅馬帝國東西部地區的分離趨勢已經逐漸的明顯。

3、君士坦丁大帝對元老院的厭惡

在帝國晚期,按隨著以元老院爲首的羅馬帝國的上層階級日益腐敗,奴隸制經濟也面臨著崩潰。一系列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造成了西部地區常年的動亂,軍閥混戰嚴重,商業經濟迅速萎縮,人口大量損失,如今的羅馬城以無力承擔不了自己的政治中心的地位。伴隨著東部地區政治地位的提高,羅馬人急需一個嶄新的城市來帶領他們度過難關。君士坦丁堡應運而生。

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放棄羅馬舊都是經濟政治軍事發展的必然。四世紀時代羅馬帝國面臨的問題和矛盾空前激烈。其軍事防衛方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舊日的羅馬城已經不足以成爲羅馬帝國新時代承擔帝國政治經濟問題的首都。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的舉動客觀上也爲西羅馬滅亡後留下了帝國的種子,並使之一度在查丁士尼時代短暫複興,並且一直延續到1453年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2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