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大辰動態 2024-05-15 16:12:51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企業數量超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加速湧現,智能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快建設,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要充分發揮我國工業體系完整、産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爲主線,以智能制造爲主攻方向,以場景應用爲牽引,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高水平賦能工業制造體系,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關鍵技術加快突破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基礎關鍵技術,才能夯實應用賦能的底座。

在日前舉行的2024年IT市場年會上,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王沛霖表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基礎薄弱,存在頭重腳輕的産業結構。在應用層面發展較爲迅速,但在基礎層面和關鍵技術層面的研發和産業化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産品。

陶青透露,要圍繞算法、算力等大模型底層技術,加快推動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性關鍵核心技術和産品突破;加快智能物聯終端和工業雲部署,提升面向制造業的算力供給運營管理能力;引導生態型企業加快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通用大模型,培育面向制造業場景的行業大模型;構建高水平工業數據庫,激發工業數據要素價值。

“只有將算力、算法和數據3個核心要素融合,才能把‘人工智能+’帶到産業中,真正實現産業智能化賦能。今年4月,我們發布了海若大模型業務戰略,計劃投入50億元資金,依托數字創新生態共同體,加快推動海若大模型在100個城市快速落地。”浪潮雲行業總監尹萍說。

近年來,我國算力産業發展迅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介紹,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10萬標准機架,算力總規模達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智能算力規模達7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增速超過70%。

“算力一直是制約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付長文表示,當前我國算力規模居全球第二位,但還存在算力結構不平衡等問題。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和行業、企業數字化不斷推進,對智算中心的需求越來越大。2022年我國智能算力缺口是52.6%,2023年達78.4%。

王沛霖認爲,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離不開“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的深度融合與高效運作。這兩項行動深度推進,將爲我國帶來産業轉型的曆史性機遇,有望打造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産業集群,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質的飛躍。

“以數字技術爲核心驅動的數字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基于數字技術的創新已成爲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關鍵支撐。當前,國家數據基礎制度和數據要素管理進入實質性階段,數字領域新技術、新理念、新制度不斷湧現。”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蘇波說。

拓展多元應用場景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表示,2023年,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爲代表的IT技術引發了智能時代的新革命,成爲推動千行百業應用創新的動力源。“人工智能+”行動的目標就是要積極應用人工智能爲實體經濟賦能,提高實體經濟效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帶來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

我國擁有廣泛而豐富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爲“人工智能+”創造了巨大空間。人工智能在影像、零售、制造、金融、醫療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改變著生産模式和經濟形態,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有效提升了産業國際競爭力。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兩部40多年前上映的老電影變成了全新4K版影片重新首映。據介紹,在數字修複環節,火山引擎技術團隊工程師利用AI標識技術,減少了修複師重複勞動,幫助優化影片清晰度、流暢度、色彩,去除瑕疵。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馬柯德表示,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視覺大模型技術在更多影視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一技術趨勢或成爲未來4K膠片修複的主流。

在山東威海市,一艘漁船駛入港口,立刻被岸邊的漁政核查核錄系統捕捉到。這個由中國聯通研發的高科技“接待員”迅速確認船只身份,在5分鍾內完成核驗,大大縮短了判定船舶身份的時間,提高了准確率。漁政核查核錄系統上線16個月以來,AI“船臉”算法平均識別率精度達到86%以上,已完成8580次AI預警、3100多艘漁船的數據搜集,以及19153余次的機器自學習,提升了智慧漁港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還能提升質量管理效率,爲消費者選購商品提供便捷服務。比如,得物APP率先運用AI技術探索品質消費保障,建立國內首條人工智能查驗鑒別生産線。AI計算引擎由得物APP多年積累的查驗鑒別研究和海量實物商品數據訓練而成,能輔助提升查驗鑒別效率。

蒙牛集團副總裁、首席數智官李琤潔介紹,蒙牛曆經貨的數字化、人的數字化到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智化轉型3個階段,轉變組織方式和生産方式,激發新質生産力。在數字化1.0階段,蒙牛實現從奶源、工廠到消費者全鏈條的數字化覆蓋;在數字化2.0階段,蒙牛深耕消費者數字化;在如今的數智化3.0階段,蒙牛實施“AI驅動的雙飛輪”戰略,用人工智能對供應側和消費側進行全面加持。

“預計圍繞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的應用場景將持續釋放,推動IT領域新質生産力培育、壯大與發展,並爲各行各業帶來發展新動能。同時,人工智能與數據要素深度結合,將在産業、經濟、社會領域碰撞出新的火花。”蘇波說。

陶青透露,要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中的融合應用,大幅提升研發、中試、生産、服務、管理等環節的智能化水平。面向對國民經濟影響大、帶動力強、數字化基礎好的重點行業,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專項行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化升級,提升高端裝備、關鍵軟件、智能終端等重點産品和裝備智能化水平。

培育壯大産業生態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王沛霖分析,我國人工智能産業標准化和規範化程度不高,行業缺乏統一的標准體系,不僅影響企業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也阻礙整個産業規範化和規模化發展。雖然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規模逐漸擴大,但仍面臨高層次領軍人才稀缺、基礎研究人才流失等問題,急需構建更完善的多層次人才培訓體系。

此外,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融合,如何有效保護用戶隱私、確保數據安全,同時滿足AI模型訓練的大數據需求,成爲重要課題。跨界協同與資源整合也不夠緊密,各産業及産學研用之間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還不夠充分,資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尚待完善。

針對這些問題,相關企業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實踐。據介紹,浪潮雲在國內率先啓動新型數據基礎設施探索與實踐,通過搭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並融合隱私計算、沙箱計算、數據授權、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能力,滿足授權數據安全存儲、可信傳輸、聯合建模等數據流通需求,爲各地數據要素安全可信流通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

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化轉型首席專家楊海明介紹,聯通數科形成了“聯通數科+行業軍團+研究院”的企業轉型布局,還發揮中國聯通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引領作用,與合作夥伴共同構建對外賦能的生態鏈。

陶青表示,要健全完善支撐體系,培育壯大産業生態;加強標准引領,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標准體系。優化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和重點實驗室等,強化産業鏈協同創新,強化人工智能開源生態建設,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安全保障和國際合作等機制。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鄒德寶提出,有關部門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以滿足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需求爲導向,創造更好産業環境。

來源:經濟日報

0 阅读:0

大辰動態

簡介:最新動態,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