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電車暈車症,一汽-大衆ID.4CROZZ的“秘訣”是什麽?

AutoLab 2024-05-16 19:22:37

從奔馳1號誕生至今的近一個半世紀中,通過燃油發動機提供動力驅動車輛,是人們早已熟悉的駕乘體驗,而電動車的正式出現,從初代Model S算起至今不過12年。

電動車相比燃油車看似僅驅動系統發生變化,但實際已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除驅動邏輯上電機響應更快、功率也更高,還有類似于電池包的加入帶來的車身重量、結構、扭轉剛性、底盤調校等等的不同變化,而這諸多不同變化,都在影響著如今消費者的用車體驗。

比如,在如今不少電動化産品上,市場上的消費者開始慢慢遇到一個問題—乘坐電動車似乎更容易讓人暈車??

我們知道,人會暈車是因爲人體平衡系統失調,比如車輛起步、減速都很猛,跟人的前庭感受預知沖突,就容易犯惡心,最終導致暈車。

但是爲什麽電動車卻更容易導致暈車?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屏幕前的讀者朋友們,或是自己或者身邊夥伴,或許有過類似電車暈車的經曆。

但作爲一家硬核的評測類媒體,我們必須要一探究竟,爲大家搞清楚,是不是所有的純電動車都更容易暈車?以及純電動車應該如何做,才能讓人不暈車?

帶著這兩個問題,AutoLab在此前發起了一個《LAB測試 | 電車不暈車!招募體驗官》的評測活動。

電動暈車?普遍現象還是部分現象?

我們選出了當下熱銷的電車SUV:比亞迪宋PLUS EV和一汽-大衆ID.4 CROZZ,通過實際體驗兩車在不同場景中的動態表現,試圖爲大家找出答案。

一番實際體驗下來,結果超乎預料。

簡單介紹一下,此次《LAB測試》招募邀請了一家五口參與了本次測試,而這個家庭中,即有青壯年、老人家、小孩以及剛生産沒多久的寶媽,剛好覆蓋了大部分家庭可能存在的家庭成員構成情況。

而爲了能更好地體現暈車測試中被測人員的感知差異性,我們還特意選取了三個最易暈車的場景,分別是高架大轉盤、碎石坑窪路段以及長時間擁堵路段。

評價規則是這樣的:每一個場景測試結束後,參與體驗的五位家庭成員,均會在1-10分中對體驗車型進行打分,車輛滿分50分。

第一個場景體驗選取南浦大橋的大轉盤路段,這輪測試下來,比亞迪宋PLUS EV所獲分數爲36分,一汽-大衆ID.4 CROZZ所得分數爲41分。

第二個場景體驗,爲碎石坑窪路段的暈車測試,比亞迪宋PLUS EV依然是36分,一汽-大衆ID.4 CROZZ所得分數爲40分。

第三個場景體驗,爲堵車場景下的暈車測試,我們選取了號稱是上海最堵高架——南北高架,並特意選在晚高峰的時間段,然而比亞迪宋PLUS EV的分數也來到了三輪測試的冰點,只有31.5分,一汽-大衆ID.4 CROZZ拿到了43分的最高分。

本以爲兩車表現各有千秋,但沒想到最終一汽-大衆ID.4 CROZZ在各個場景的測試中均拿到了更高的分數。

除了數據化的打分評價,在此次電車暈車體驗中,體驗者們在主觀上,對一汽-大衆ID.4 CROZZ的試乘試駕感受也做了不少評價,可以說幾位體驗者在這台車上幾乎完全沒有暈車感。

比如親自開車的爸爸就表示:“ID.4過彎的感覺很像大衆的油車,以前網上經常調侃的德系高級感,ID.4這輛電車也是有的。” “ID.4的電門和刹車,也更線性,更穩定,松開電門後,也不會有明顯的拖拽感,乘坐感更舒適”

總的來說,通過粉絲親身感受可以看到,本以爲電車暈車會是普遍現象,但實際只是部分現象。

如何做?才能不暈車?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純電動車都更容易暈車?”,那麽第二個問題來了,“純電動車應該如何做,才會讓人不暈車?”

畢竟,比亞迪宋PLUS EV和一汽-大衆ID.4 CROZZ,兩輛車明明在動力大小、車型級別方面都相差不大,但對于暈車一家老小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是什麽樣的客觀因素,造成了主觀體驗上的差異?

爲此,我們特意找來了LAB測試的老朋友,從事新能源汽車學術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清華博士-張抗抗博士。

根據抗博的說法,從人的角度,暈車首先是人體本身的一種生物反應,人體的平衡系統由「視覺」、「本體覺」與「前庭」三大感知系統協作完成,當任一系統的感受與其它兩個系統發生矛盾時,就會産生眩暈感。

而從車的角度看,一輛車容易暈車,有可能與制動系統有關,也有可能與驅動有關。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底盤特性。

比如大多數SUV爲了追求舒適性,整體底盤調教偏軟,過大轉盤這種路、或者是拐90度彎的車速快一些,側傾幅度是很大的,左右晃動,就容易暈。

以《LAB測試》中不暈車的一汽-大衆ID.4 CROZZ爲例,ID.4底盤調教是很明顯的德系車風格,軟硬適中,保證一定的濾震性能同時,還兼顧了較好的支撐性,再加上一汽-大衆ID.4 CROZZ的車身扭轉剛度非常高,剛度高可以理解爲車子比較“整”,不松散,車身做任何動作都會比較幹脆,無多余的晃動,就不容易暈車。

此外,一汽-大衆ID.4 CROZZ在底盤結構上是後五連杆獨立懸架,相比比亞迪宋PLUS EV的三連杆獨立懸架,五連杆的懸架爲更好的懸架性能調校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

而底盤用料上,相比比亞迪宋PLUS EV,一汽-大衆ID.4 CROZZ還在懸架更多部位,諸如轉向節、車輪支架、控制臂等部件均采用了更輕的鋁材,簧下質量更輕,底盤濾震效果自然也更好。

除了底盤表現,加速、制動表現一樣關乎電車是否容易造成暈車。

根據抗博的說法,每個人對車輛加速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實際加速超出了心理預期,次數頻繁了就容易暈車。比如說你以爲這一下加速是輸出10%的動力,實際輸出了20%,超出預期心理就慌了。

能不能做到想多少,就輸出多少,這就看廠家對VCU控制的調校功底。

而VCU控制叫做整車控制器,是電車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通過算法預估車輛質量、路面阻力等信息,對動力進行提前補償,保證車輛在不同駕駛場景下驅動感覺一致。VCU控制的響應越及時,動力輸出的一致性也就越高。

比如一汽-大衆ID.4 CROZZ,輕踩電門,動力輸出與駕駛者預期一致,加速線性順暢,自然也就不容易暈車了。

此外在制動上,電車和油車不同的是,能量回收占據了刹車腳感的很大一部分,而爲了盡可能提高續航,不少電車的能量回收減速G值會調的更高一些,這容易造成了駕乘者體感上的不適。

但一汽-大衆ID.4 CROZZ能量回收相對克制很多,在回收弱的D檔上,也不會有太強的減速感。

當然,有人會擔心,能量回收體感弱,會不會影響續航呢?也就是說,能量回收與防暈車是否存在取舍關系?

其實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可以由協同式制動回饋系統CRBS解決,一汽-大衆ID.4 CROZZ也正是搭載了eBKV以實現解耦式CRBS系統,具備這個功能可以實現踏板深度、制動強度、踏板反作用力的解耦設計,既可以實現優秀的刹車腳感、也可以實現最優的回饋效率。

總的來說,電動車想要不暈車,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優秀的底盤調校表現,其次則是在加速、制動方面不僅動力輸出一致性要好,能量回收系統也要具備好的減速體感,不管是加速還是減速、均能做到平順、線性,而這些也正是一汽-大衆ID.4 CROZZ所具備的産品品質。

0 阅读:103

AutoLab

簡介:專注在新能源、車聯網、後市場、汽車電商的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