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蘇東坡記載的令人心酸的故事

此生讀寫伴 2024-04-16 23:24:43

文\常清君

常清君導讀:

古代人究竟如何生活,雖然那個時代沒有攝影器材拍攝下來的紀錄片之類的影像照片資料,然而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包括官家正史、文人筆記、散文、遊記、雜記、隨筆、感想,以及各類古典小說中,記述了古代諸如人情世事、風土民俗、衣食住行、時令節日、休閑娛樂、經營買賣、求學執教、天文地理、動物花木、景致器皿、民間掌故、離奇案例、街巷傳聞等等方面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的古代世間百態。

常清君遂以 “古代世間百態”原創系列與大家一起探究了解感受。

宋代蘇轼的《東坡志林》中記述了一則故事:一位出自貧困家庭的書生有一次進入官府的金庫中,看見堆積在一起的金銀銅錢,竟然表示不認識。旁人對此感到困惑,就問他是怎麽回事。這位書生回答說:“其實,我也知道這些是錢財,但是我從小到大看到的錢,都是層層用紙包裹起來的啊。”

常清君感悟:

這是一則讀起來令人心酸的故事。可能有人會調侃嘲笑這位書生的孤陋寡聞,但蘇東坡並不這樣認爲,常清君亦不這樣認爲。

蘇轼在這則故事中還同時列舉了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中所寫的家裏“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的情景(一作“缾”),意思是說陶淵明家裏孩子衆多,然而卻經常處于瓶中無米可儲備的囧困之境。古代大戶人家一般都是用大缸之類的來儲存大米的,而像陶淵明家裏卻窮得只能用小瓶子之類的器皿來儲存大米,而且即使這樣瓶中也經常處于無米可儲的狀態,如果這種情形長期持續下去,久而久之,陶淵明家裏那些孩子們也可能會認爲大米就只能儲存在小瓶子裏面。

常清君還想起一則現代的真實故事,是多年之前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的:

一位家住農村、一向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孩,在中考的時候,卻發揮失常,沒有考上她心儀的縣裏唯一一所重點高中,如果要選擇就讀那所重點高中的話,就只剩下出錢付費就讀這條路了。她知道家裏窮,從出生出來似乎就是如此了,她覺得家裏是不可能負擔得起這筆費用的,所以她根本不好意思向父母開口,可她又實在太想就讀縣裏那所重點高中了,因爲在她看來,那是改變她命運的最爲重要的途徑。

她就這樣每天都處于這種痛苦矛盾的煎熬之中,人越發憔悴不堪,眼看著到報名的最後截止時間就只剩下一兩天了,她感覺人生已到了至暗時刻。

當天吃了晚飯之後,父母把她叫到裏屋,然後父親打開一個箱子的鐵鎖,從裏面拿出一個包裹,一層一層又一層的打開,直到最後一層打開後,裏面是一大堆皺巴巴的零錢,幾乎全是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以及一角、兩角、五角的零鈔,間雜有一些一元、兩元的紙幣,但幾乎看不到五元、十元的紙幣,這裏常清君說明一下,那個時候最大面額的紙幣就是十元的,也還在使用分幣。

女孩長這麽大,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麽多錢。

“閨女,明天你就拿著這些錢,到縣裏的那個高中去報名吧。”母親對女孩說道。

女孩一下子明白過來,這是父母傾其大半生的所有省吃儉用存下來的積蓄,來資助她報考那所重點高中。

她禁不住面向父母“撲通”一聲跪下來,淚流滿面地說道:“爸爸、媽媽,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你們的恩情啊!”

“知道了,就行了!”父親擲地有聲地說道。

女孩終于如願以償的讀上了重點高中,她每時每刻都在發誓、發狠、發奮。

有一天,學校所有教室裏的電燈突然熄滅了,原來是電路發生了故障,需要請專業人員來維修,于是學校宣布所有在校學生放假一天。同學們立刻歡呼雀躍,歡天喜地很快就離開了校園,這位女孩心裏就想:“要是我也離開了校園,那我父母今天的那筆費用不就白交了嗎?”

于是,在全部停電,光線昏暗,除了她之外已經空無一人的整棟教學樓裏,女孩依然像平時那樣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學習了一整天……

高中畢業的時候,女孩考出了甚至比她的老師在中考之前預測的更爲優異的成績,選報就讀了一所一流大學。

常清君雲:

人生境遇各不同,艱難困苦是把雙刃劍。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在此誠謝!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