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北鎮:比肩溝幫子熏雞卻英雄末路的東北小熊掌,北鎮豬蹄

施吾姬 2024-03-28 12:05:42

北鎮,這個幾乎被湮滅在曆史長河中的東北小鎮,作爲遼甯省錦州市的縣級市,但卻似乎很不起眼,甚至在現代人眼中更是名不見經傳,乃至于連名字都幾次易主。最後連曾經鼎鼎大名的“廣甯”兩個字,都沒能保住,讓給了廣東肇慶的廣甯縣。

但正是這樣如今似乎沒落無比的小城,卻是曆史上與“五嶽”齊名的“五鎮”之一,北方鎮山之“醫巫闾山”即位于北鎮城邊。而境內更有“國內唯一完整留存下來”的鎮山廟即北鎮廟,更是曾經大名鼎鼎、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北鎮更曾經擁有過三段耀眼的高光時刻,在宋遼時期,北鎮作爲遼朝皇陵所在地,曾被契丹人視爲龍興之地,因陵而設州、因州而建城,大遼的多位皇帝及皇族陵墓均位于此,即:乾陵、顯陵,史上著名的蕭太後及韓德讓即葬于此,也就是楊家將中的蕭太後及韓昌的原型。

而到了明代,洪武大帝朱元璋爲抵禦蒙古殘余勢力及女真,全國設立軍事重鎮,後期逐漸形成九大重鎮,號稱九邊。北鎮作爲“廣甯衛”,一度成爲九邊之一的遼東鎮總兵駐地,著名的邊帥李成梁就曾在此點將防禦蒙古及女真,努爾哈赤曾經也在李成梁手下。至今城內仍舊遺留有明朝廷表彰李成梁功績的石牌坊。

到了滿清時期,北鎮又一度作爲龍興之地,先後有5位皇帝十幾次來過北鎮醫巫闾山拜山祭祖,並留下許多詩篇。清末,一代枭雄東北王張作霖也曾于黑山、北鎮一帶起家發迹,張作霖6位夫人中有三位夫人都是北鎮人,大夫人趙春桂即爲北鎮高山子趙家村人(曾經隸屬黑山縣),也就是少帥張學良的生母。

而就是這個如今看似不起眼的東北小鎮,雖擁有著閃光的三段輝煌,但在和平時期,因爲“戰略地位”的下降,逐漸的走向沒落,至今似乎也一蹶不振,未免讓家鄉人有些傷感。

但正因爲曾經有過這些輝煌的曆史,也造就了北鎮擁有著非常悠久、燦爛的飲食文化,更是催生了很多聞名天下的美食及特産。比如:溝幫子熏雞、北鎮豬蹄、水餡包子、北鎮鴨梨、幹豆腐等等不勝枚舉。

提起北鎮的“溝幫子熏雞”,那可謂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曾被作爲滿清的宮廷貢品而聞名遐迩,之後,逐漸被稱爲中國 “四大名雞”之一而名傳天下,尤其清末,溝幫子火車站的設立,隨著綠皮火車的傳播,更使溝幫子熏雞迅速走出關東、傳遍大江南北。而同時溝幫子也因火車站而被世人知曉,卻不知溝幫子僅僅是北鎮這個縣級市下轄的一個鄉鎮(開發區)而已,但這也就造成了北鎮的被溝幫子喧賓奪主、名聲不顯。

但實際上,在北鎮當地,還有一個美食更是流傳于當地,甚至名聲一度超過溝幫子熏雞,即使是現在,在北鎮當地也仍舊與溝幫子熏雞齊名,那就是“北鎮熏豬蹄”。在當地人群中,似乎熏豬蹄也比熏雞更受歡迎一些。

但遺憾的是,似乎外地人只知溝幫子火車站、卻不知北鎮一樣,人們往往也只知 “溝幫子熏雞”卻不聞“北鎮豬蹄”的大名。對一個百年傳統地方名吃來講,未免是個遺憾,讓北鎮人至今唏噓不已。

究其原因,並非北鎮熏豬蹄質量及味道不如熏雞,僅僅是因爲營銷策略及機遇、社會變革等導致出現此等差異。畢竟溝幫子熏雞靠近“溝幫子”火車站,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靠著火車而走出北鎮、紅遍大江南北。而北鎮豬蹄則發源于北鎮城內,而北鎮市也只有“溝幫子”這麽一個火車站,距離市內又較遠,沒能借上力。此外,又似乎沒有形成以“豬蹄”爲主導的規模化企業、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獨立商標而最後流于寂寞,從而被溝幫子熏雞遠遠的超過,逐漸淪爲二流産品。

讓人不免悲傷的是,曾經比肩熏雞的一代名吃,如今卻只能靠著“傍大款”的方式,被熏雞企業作爲邊緣産品,捎帶腳兒的在推廣,而卻幾乎沒有了自己的獨立品牌,北鎮豬蹄也逐漸的沒落,逐漸被邊緣化、苟延殘喘的艱難維持著。

但北鎮豬蹄當年也絕非末流産品,也曾與溝幫子熏雞齊名,更曾擁有傳承近200年的悠久曆史,素有“東北小熊掌”的美稱,其入口香而不膩、咀嚼筋道有勁,倍受家鄉人喜愛。而關于北鎮豬蹄的起源同樣也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