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經濟互補性與穩定通脹:攜手合作的必然選擇

海澤鈞 2024-05-13 18:23:33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經濟領域的相互依存已成爲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中美歐作爲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其經濟互動直接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特別是在應對長期穩定的通脹問題上,進口中國廉價商品被視爲歐美國家的關鍵策略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14年前,美國持續進口中國廉價商品,通脹保持在2.1%的穩定的基礎;而2018年後,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通脹螺旋上升。利用貨幣手段擴張通脹還是抑制通脹,都無法從實際供求來降低商品的成本;這是一個核心關鍵問題。本文旨在探討中美歐之間天然的經濟互補性如何影響全球通脹,並強調在當前環境下,合作而非對抗,是實現通脹控制的明智路徑。

引言:通脹挑戰與國際合作的迫切性

近年來,歐美國家面臨著通脹率攀升的嚴峻挑戰,這一現象不僅影響民衆生活成本,也威脅到經濟的持續增長。通脹的根源複雜多樣,包括供應鏈中斷、能源價格上漲、地緣政治沖突等。然而,在衆多解決方案中,一個常常被提及的對策是增加對性價比高的中國商品進口,以平抑國內物價。這一策略背後的邏輯清晰明了:中國作爲世界工廠,憑借其龐大的生産能力、高效的供應鏈體系以及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能夠提供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有助于歐美國家抑制通脹壓力。

中美歐經濟互補性的基礎

中美歐之間的經濟互補性,是基于各自的優勢與需求自然形成的。中國,擁有悠久的制造業傳統和勤勞的勞動力,是全球商品的主要供應國,尤其在日常生活消費品和中間産品方面占據重要地位。歐美國家,則以其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高端制造和服務業見長,引領著全球産業的發展方向。這種結構上的互補,促使三者形成了緊密的經濟聯系,共同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繁榮。

恢複中國商品進口對降低通脹的意義

面對高企的通脹,恢複並加強從中國的進口,不僅可以直接增加市場供給,降低商品價格,還能通過供應鏈效應傳遞到更廣泛的生産環節,進而影響整體價格水平。正如戴相龍所指出的,取消對中國商品的額外關稅可使美國通脹率顯著下降,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商品進口在調控通脹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任何政治舉措如果背離這一經濟規律,無異于給自身的通脹問題火上澆油。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英國國內物價持續上漲。去年10月份,英國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漲幅高達11.1%,爲近41年來最高水平。此後,英國物價上漲幅度雖有所放緩,但截至4月份,英國消費物價指數仍在8.7%,核心通脹指數爲6.8%。與歐盟、美國相比,英國通脹形勢更爲嚴峻。與英國自産或進口自別的國家的同類商品相比,中國商品價格普遍更爲便宜和親民。

在家用電器領域,中國産的3升壓力鍋普遍在40英鎊左右,而進口自歐洲國家的壓力鍋在60英鎊左右;英國早餐常用的吐司機,中國産品在25英鎊左右,而同類的英國産品在40英鎊左右;自中國進口的接線板基本價格在15英鎊左右,而自羅馬尼亞進口的接線板價格在20英鎊左右。在家居用品方面,針對英國人喜歡飲茶的習俗,自中國進口的茶壺、茶杯等用品,在多家英國主流的超市都可以看到。這些商品較同類的英國商品普遍便宜。

放下成見,共謀發展

在大選政治中,一些政客可能會利用反華情緒作爲選舉策略,但長遠看來,這無疑是在犧牲國家經濟穩定和民衆福祉。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獨立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在通脹這類全球性經濟挑戰面前。因此,中美歐應當擱置爭議,強化合作機制,確保供應鏈穩定,促進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共同維護全球經濟的健康運行。美聯儲已經將利率政策使用盡了,如果一旦降息,物價快速反彈,通脹成爲持續性的問題,那就糟糕了。只有中國的廉價商品是對沖美國物價高昂的關鍵措施。中國願意幫助歐美對抗日益嚴重的通脹,關鍵不再敵視中國商品和對中國商品設置障礙。

結論:合作是時代的呼喚

總之,面對長期穩定的通脹挑戰,中美歐之間天然的經濟互補性提供了緩解危機的可行途徑。通過恢複和加深與中國在商品貿易上的合作,歐美國家不僅能有效控制通脹,還能促進全球經濟的平衡與複蘇。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唯有摒棄零和思維,擁抱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才能確保全球經濟的列車平穩前行,惠及各國人民。在這一過程中,政客們的選擇將決定國家未來的經濟命運,明智的決策應是順應時代潮流,促進中美歐經濟的無縫銜接與共同發展。

0 阅读:1

海澤鈞

簡介: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