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對軍隊的遙控和北宋不斷的黨爭導致西夏得以做大

史海撷英 2024-04-05 15:21:57

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對于北宋而言,偏遠的黨項人何德何能有資格和自己平起平坐?爲了大宋的威嚴,宋夏之間的戰爭自然不可避免。

從北宋立國開始,北宋和黨項人之間的戰爭始終不斷,但就是無法徹底平定,反而讓其做大,以至于和自己平起平坐起來。

要說西夏國力強盛吧,但它只有數州之地,遠不如占據中原的北宋,要說它富裕吧,北宋是封建時代出了名的富裕王朝,邊陲的西夏完全不能比。但就是這樣麽一個地貧人稀的西夏,北宋從立國開始,始終未能吞並,雖說大宋對外真正沒啥看點,但不得不說,北宋軍事實在不太行。

對比其他大王朝,立國百年的大漢已經將西域納入版圖、唐朝在中亞和阿拉伯人爭霸、明朝成化正犁庭掃穴、清朝則處于清高宗爲自己的十全而努力的時期,結果到了大宋,都百年了,還未能滅了西夏,就這一點,北宋還真無法和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

北宋爲何始終未能平定西夏呢?說實話,全因北宋自己在各個方面的愚鈍而導致的。

最初黨項人只占領定難等數州,這裏都是地狹民貧的邊遠小州,曆代黨項首領也知道,靠這裏,黨項人遲早要被中原吞並,畢竟當初占有河西和靈州的政權基本沒存活到五十年的,最長的也就是十六國時期的前涼了。而前涼之所以能夠維系六十年的國祚,全靠中原五胡十六國之亂以及大量中原士族的避難,才讓前涼有了長期發展的資本。但即便如此,一旦前秦統一北方,哪怕前涼已經經營這裏五十多年,但在前秦的兵鋒下很快就滅亡了。

黨項形勢圖

因此北宋建立前後,黨項人紛紛向中原王朝稱臣,到了李繼捧這裏,更是上表獻出掌握的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然後定居京師,可以說到了這裏,黨項人應該無法成爲北宋的邊患。

問題出在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這裏,他可不願歸附,帶領數十人逃到夏州東北三百裏的地斤澤,打算靠這裏站穩腳跟,但定難節度使的頭銜在族兄李繼捧這裏,李繼遷既無兵馬二無定難節度使的名分,按照大部分人所想,數十人的李繼遷很快就會被平定。

但北宋很快就開始“給”機會了,首先就是剿滅不力,對于北宋來說,區區李繼遷而已,不費吹灰之力,但宋軍數次進入地斤澤都無法將其擒獲,當然李繼遷也被多次打得丟盔棄甲,但就是不肯投降,也讓地斤澤一帶部落不再支持他。

眼看就要過不下去了,李繼遷玩了一手詐降,既然李繼遷“肯”投降,北宋自然接受,直接給了李繼遷一次喘息的機會,先是利用詐降奪取了銀州,隨後圖謀靈州,此後宋軍屢次出兵,但每次都讓李繼遷逃跑,還讓李繼遷順利地和遼人搭上了關系。

這一時期,北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後勤問題,畢竟救援靈州需要經過七百裏的瀚海沙漠,每次輸送糧草都收效甚微,畢竟黨項人選擇堅壁清野就行,但宋軍則需要帶上幾十天的幹糧,而且還必須迅速攻克城池,不然就馬上陷入斷糧的危機。

李繼遷

爲何不選擇其他路線呢?因爲這條路是宋太宗欽定的,不能更改,最終導致靈州的陷落。同時北宋和遼國的戰爭又讓北宋難以抽出主力應對李繼遷,至道五路伐夏是北宋前期少有的一次大規模行動,但靠著李繼遷的操作加上北宋一貫的後勤問題,最終還是失敗。

宋真宗繼位後,爲了息事甯人,直接把定難五州送給了李繼遷,也讓李繼遷看呆了。宋真宗這一手操作堪比石敬瑭,敵人無法平定,就把歸順的城池送出去,也讓李繼遷順利地站穩腳跟,並且借此攻克了靈州和涼州,徹底截斷北宋和西域的商道。

此時西北除了黨項人之外,還有甘州回鹘、吐蕃部落等一些黨項敵對勢力,北宋本該聯合他們一起打擊黨項人,但北宋自宋太宗末期的苟安風氣也愈發壯大,雖然西夏有不臣之心,但沒有公開稱帝,自己自然樂得裝瞎。

就這樣,北宋非但沒有聯合其他勢力一同打擊黨項,反而當然黨項一個一個將其滅掉,也讓黨項人的勢力從靈州拓展到河西走廊,這下子再也難一戰平定了。

除此之外,北宋還缺乏優質戰馬,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雖然失去燕雲十六州的産馬地,爲啥五代不缺呢?就是因爲他們采取的辦法是回馬雜交,宋初的時候,優質戰馬其實不少的。但在北宋文人眼裏,這像什麽話?違背儒家的倫理道德,一本奏疏徹底將其廢掉,也讓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居然無良馬可用。想要在西北對付擅長騎兵的黨項人,北宋就得有優質的騎兵,但此舉無異于給自己增加征戰的難度。

李元昊

北宋一路裝瞎到李元昊時期,眼看李元昊稱帝,這瞎再也不能裝了,宋夏大戰不可避免,但此時北宋曆經三十多年穩定後種種不足都暴露無遺,三川口、定川寨、好水川三次大戰中更是放大了這些不足,期間雖然有小勝,但始終無法掩蓋北宋的頹勢。

本來主戰的宋仁宗也被迫屈服于現實,畢竟宋夏戰爭耗費軍費無數且沒有太大的效果,加上慶曆年間天災不斷,宋仁宗選擇了低頭,至于西夏,本來國弱民疲,連番打擊下最終因國力不足放棄稱帝,勉強給了北宋一個台階下。

慶曆和議後,宋夏雖然偶爾有點小摩擦,但大體上雙方都沒什麽大的沖突,此時西夏的主要精力都沉迷于內讧裏,至于北宋則開始加強對西北軍備的整頓,爲日後的大戰做准備。

而趁著西夏少主李秉常剛剛繼位,西夏政局不穩之時,宋神宗再次伐宋,經過多年的准備,宋軍一度占據了優勢,甚至在河湟一線攻取熙河六州,也讓宋神宗感覺滅了西夏指日可待,揮揮手,派遣六十萬人五路伐夏,史稱元豐伐夏。

但曆史證明,七百裏的瀚海對于北宋後勤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壓力,五路大軍中,鄜延、河東兩路受困于瀚海,泾原、環慶兩路指揮失誤,只有熙河路李憲攻取蘭州,總算給宋神宗帶來一點遮羞布,但在永樂城一戰,徐禧卻靠自己瞎指揮葬送一萬多宋軍,也讓宋神宗帶著無限遺憾駕崩。

司馬光

宋神宗時期,新黨和舊黨因爲變法問題爭論不斷,隨著宋神宗的駕崩,舊黨重新占據朝堂,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人員徹底恢複了舊法,順帶著把宋神宗時期的熙河開邊的戰略成果也全部放棄掉,本來攻下的浮圖、安疆、葭蘆、定遠等土地又送給了西夏,還對西夏的所作所爲選擇妥協和退讓。

這一時期,西夏完全把北宋當猴耍,但西夏沒得意多久,宋哲宗親政後又開始恢複新法,然後繼續征討西夏,這一時期,北宋完全壓著西夏打,西線攻滅了唃厮啰政權,東線則占據了天都山、橫山,也是第一次摸到了滅西夏的門道,這是北宋第一次取得對西夏的主動權。但宋哲宗英年早崩,年僅二十五歲就駕崩了,繼任的是宋徽宗趙佶。

靠著宋哲宗積攢的勢力,宋徽宗派遣童貫長期經略西北,這也是很多人認爲滅西夏只有一步之遙了,但可惜,北宋還是滅不了西夏的。

首先就是北宋之前擅長使用的築壘淺攻戰術在越過天都山、橫山之後效用已經大幅度下降,一度出現了孤軍被全殲的場面。其次就是宋徽宗的胡亂折騰,空耗國力下是無法撐起長期對西夏作戰的計劃,而北宋一貫打算滅亡西夏來折斷遼左膀的計劃也因爲打算和金人一起滅遼而放棄,因而繼續選擇和西夏議和,自然不會派大軍滅了西夏的。

當然,北宋和金人聯合滅遼,最後還是被金給滅了,繼北宋之後的南宋和西夏並不接壤,自然無法交戰,就這樣,西夏又繼續苟安了百年才被蒙古大軍所滅。

西夏疆域圖

總體來看,北宋對西夏的戰爭大部分都是北宋自己的責任,前期兵力強盛的時候,卻因爲宋太宗喜歡遙控前線,導致後勤不力,未能徹底剿滅,此後幾位將領如李繼隆、葛守赟、高遵誨、徐禧等人胡亂指揮,葬送了不少北宋的精銳。

好不容易想要好好打一仗,北宋爆發新舊黨爭,互相鬥得你死我活,尤其是舊黨得勢後選擇對西夏妥協和退讓,浪費了時機,而到了北宋末年,女真人的興起又讓北宋覺得沒必要滅西夏了,加上宋徽宗的混亂統治,雷霆滅西夏更是無從談起。

西夏得以享有國祚兩百年,全拜北宋所賜。

1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