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寶貴經驗,反坦克導彈正失去作用,無人機取得更多戰果

谷火平 2024-05-10 10:57:45

忘戰必危,居安思危。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來說, 俄烏沖突的爆發帶來了一系列警示和反思。尤其是在戰術理念和新武器新技術的應用上,俄烏沖突可謂是打醒了全世界。其中,在反坦克作戰方面,俄烏戰場的衆多戰例就充分表明,廉價高效的無人機正在成爲反坦克作戰的主角,包括“標槍”“短號”等在內的一系列傳統王牌反坦克導彈已經快要集體“失業”。在近日俄羅斯媒體發布的文章中,俄羅斯專家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反坦克導彈的曆史或許已經終結了。

同爲蘇聯加盟國,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擁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而在俄烏戰場上,兩年多來,雙方已經有上千輛坦克被摧毀,除了大量老式蘇制坦克之外,其中也不乏西方援助烏克蘭的豹式、艾布拉姆斯等先進坦克。而這些動辄單價數百萬美元的先進坦克,卻在FPV無人機和巡飛彈的打擊下毫無反抗之力。可以說,如今無論是俄軍還是烏軍,都不再青睐傳統的反坦克導彈,而是鍾情于小型的FPV無人機。大量戰場數據也表明,無人機反坦克作戰取得的戰果,也遠遠超出了飛機、坦克、反坦克導彈戰果總和。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就是因爲在使用成本、裝備數量、人員安全感、作戰效率等各個方面,無人機的優勢都遙遙領先于反坦克導彈。以美制“標槍”導彈爲例,這是全球知名反坦克導彈,但其單價高達25萬美元,美國援助烏克蘭的數量在8000枚左右,僅僅這一項開支,就掏空了美國的庫存。相對來說,廉價的FPV無人機單價僅有一兩千美元。再說打擊模式,采用紅外成像制導方式的“標槍”支持“發射後不用管”,理論上安全度很高,但安全性和作戰效果依然缺乏可陳。數據顯示,戰場上每消耗10枚“標槍”才能成功擊毀一輛坦克,再加上相關操作需要長期技術培訓,22.5公斤的自重也不利于單兵攜帶在戰場上,新手操作員不僅無法做到每擊必中,還常常會成爲敵人炮火和狙擊手的打擊目標,死亡率並不低。

反觀無人機,操作人員沒有過多的負重,而且可以在後方遙控操作。尤其是在打擊模式方面,傳統反坦克作戰的關鍵就在于“破甲作戰”,而目前包括豹2A7、M1A2SEP4、T-90SM、梅卡瓦-4等新一代主戰坦克都極爲注重裝甲防禦,這讓反裝甲作戰難度不斷加大。無人機則另辟蹊徑,從空中執行“攻頂打擊”,從坦克上方選擇坦克薄弱的部分進行打擊。

可以說,即便是國産大疆之類的民用版無人機,只要挂載老式RPG彈頭乃至二戰時期的反坦克手榴彈,就足以對昂貴的坦克形成致命一擊。尤其是俄烏戰場上的俄軍,對無人機作戰模式不斷摸索改進,更是將反坦克導彈系統安裝在小型多旋翼無人機上,探索出了一條新的反坦克作戰模式。老式反坦克彈藥與新型無人機及反導系統的組合,讓反坦克作戰的聯動效率更加突出,戰果也更爲顯著。

目前,無論是在俄烏戰場,還是在中東戰場,無人機都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利用無人機廉價量産的優勢,“蜂群戰術”更是成爲飽和式打擊的有效模式。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隨著無人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軍事科研領域的反無人機技術也在不斷升級。除了反無人機步槍之外,電磁反無人機武器等更多新型手段層出不窮。可以說,無人機空戰時代也已經來臨,在這個領域的博弈,也將成爲未來軍事科研和戰場應用的焦點。

0 阅读:23

谷火平

簡介:谷火平關注國際關系。